APP下载

中国油画的民族精神与本土化刍议

2017-07-13广州画院510006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民族化民族性本土化

薛 军 (广州画院 510006)

中国油画的民族精神与本土化刍议

薛 军 (广州画院 510006)

油画民族化依旧是当今热议的一个话题,中国的民族情怀与西方的油画不断碰撞出多彩绚烂的火花,逐渐构成中国油画的发展特色,不同时期的环境特色塑造了不同的中国风。本文将通过中国油画发展的民族道路,探讨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发展与民族化精神。

民族精神;油画民族化;油画本土化

艺术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自明清时期中国早期油画的“西画东渐”开始,我们就有意识的对“西画”做出自己的接收模式,进行局部性的技术参用;而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中国油画“西画东渐”,逐渐强调民族性,以“融合主义”开始进行本土化过程。如今,我们对“中国特色”油画的强调,对民族精神的归宿越来越强烈。

一、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早期实践

在我国20世纪上半期,西学东渐的洋画运动对我国的油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我国留学生带入引进西方油画,改变了洋画运动前的移植性油画特点,加强了自身对油画的学习与思考,打破一直以来的移植状态,开始进行了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早期尝试。

对于油画本土化的尝试,在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中提出,主要出现了两种倾向性。一种是侧重于西方写实性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的结合。正如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整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以西方油画的写实性语言描绘了中国的场景,并在构图上将西方古典绘画的传统构图与中国长卷式构图进行结合。第二则是侧重于西方表现性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的结合。如:王悦之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其画法是以中国为本,擅于采用西方油画材料的特性以中国绘画语言进行创作表达;陈抱一的成熟时期作品有“中国文人画以笔取意”的作风;关良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成功的描绘出“戏剧中的绘画意境”。

在20世纪早期的油画本土化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它呈现出一种比较个人化的本土化实践。在我国抗战爆发的社会环境下,我国艺术上响应时代的特殊性,将民族救亡意识上升成为艺术的主旋律,此时的本土化探索显然转向了一种集体性质的自觉性。战争的时代促使油画本土化的探索,一方面形成民族文化意识的强烈表现,一方面形成在西北西南画家的民俗民风的表现。司徒乔、常书鸿、吕斯百等一批油画家深入西部边陲之地,体验、感受、吸取了民族艺术文化的养料,推动了油画的本土化发展。

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们现在所说的“油画”一词正式取代当时的“西洋画”或“洋画”等诸多说法,从而成为我国美术界中常用的绘画艺术的学术语言,这表明我们对于油画本土化的探索有所成效,已经将外来的油画逐渐融入中国美术的骨血之中了。50年代以普及为主要目标的要求,促进了美术界对油画这一媒材的采用与重视,革命历史画成为创作潮流,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等,以及肖像画中吴作人的《齐白石像》等,都表现了我国对于油画的本土化探索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持续探索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盘苏化的油画潮流逐渐消逝,为了体现对全盘苏化的否定,“油画民族化”形成一种标签口号,使得“民族化”更为深入且提到中国油画创作的日程中来。

最初,“油画民族化”是董希文的文中所提的“油画中国风”,而引发出的画坛对与我国的“油画民族化”的一系列座谈讨论。倪贻德便认为我们应该具有油画民族化,因为曾经基本上是对西方的模仿,对自身民族的表达不足;费以复则认为我国油画的民族化重点应该落于思想上,不能仅停留于表面形式上的,深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的表现,要抛弃掉崇洋的思想;而黎冰鸿同样认为我们的油画民族化不应该是简单的“国画化”,即非形式上的民族化,而应该是对应我们民族的人民的喜好与情感追求;潘天寿意识到中国民族的特点,中国人自身具有的民族特色。

50、60年代之际的油画民族化思潮及实践,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主义的创作表现中,极力追求我国本民族的艺术审美心理,将欧洲油画的写实技巧与民族传统的写意性境界相结合,形成浓厚的色彩装饰感与民族化的感情基调。罗工柳“从中国画语境中悟到了妙处。油画本身只是一种材料,技法是可以变的,是为表现服务的。”涂克“也曾把中国画的笔墨特色用于油画之中。”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油画家的意识有所转变,经过一系列的社会环境变动之后,油画的现代意识产生,无论是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与表现手法上,还是绘画的表现题材及表达的情感方面,都具有了新的民族化形态。罗中立、陈丹青、何多苓等是这一时期油画民族化的典型代表。罗中立的另一幅与《父亲》相辅相成的《春蚕》作品,也可称之为《母亲》,画面整体用光强调、引领我们的视觉焦点,加强了母亲那一头的银发与一双黝黑沧桑的双手,牵动我们对母亲的情感,同样明显的渲染了大众平民主义的情感,突出了此时的油画艺术从社会政治主旋律步入人文情怀,开始关注悲情色彩的现实主义。

三、当代中国油画的本土化与民族化思考

对于油画的所谓民族化,不如说是我们自身想要打造的“中国特色”。其实油画的民族性即中国精神,民族化更多的是意味着油画这一画科的特殊性,而本土化则是这一画科发展的普遍性。因为油画民族化是我们的一种追求,不能完全对油画冠以什么“民族化”帽子,所以,对于“本土化”与“民族化”我们还是需要有所思考的看待,我们需要将油画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发展的过程之后,才能上升到谈及民族化这一名片的打造。

油画的民族化探索到今天,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及表现意识上的特色,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将民族元素、写意形式、民族精神抽离出来再与西方油画进行嫁接、融合就称之为“民族化”了。

事实上,对于油画的创作者而言,客观上的环境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加之主观创作者在这环境下的情感,自然而然的就会生发出每个创作者个体独特的艺术话语。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所言,从而我们艺术家在这样特定的民族环境下,即便再微小的题材,观察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具有中国性质的,表现的是中国精神,牵动的是民族情感。

油画作为艺术创作的媒材,其本身是不具有国别性的、民族性的标签,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强调“油画民族化”的这一标签性的口号,更不需要从排斥对外油画艺术技法的学习之中,来冠以油画民族化的特称。对于油画民族化,就像罗工柳所说的要“打进去”、“打出来”。将油画进行民族化更应该落实到我们对于这一外来画科的本土化追求,一种摒弃照搬照抄的表现,发展本土文化的精神,在追求本土“自我表现”中体现民族精神表现。民族化的意义并不在于创作者有多强调民族性的元素,而是在于那一份民族情感,那一份骨子里的民族精神,所以,油画民族化,说难亦难,说易也易,不是形式有多重要,而是创作者的自身民族精神有多强烈,我们不能陷入只要写意形式油画即油画民族化的认知漩涡之中。

对于油画的发展探索之路,或许我们不应该如此放大“油画民族化”的标签,而在于我们每个个体所拥有的本我中国民族精神的强调,无论艺术表现流于什么样的形式,能够传达出我们强烈的自身民族性精神足矣。

猜你喜欢

民族化民族性本土化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研究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作曲民族化漫议
狗年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