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性角度看杜甫组诗《秋兴八首》
2017-07-13李骋昊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
李骋昊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221000)
从叙事性角度看杜甫组诗《秋兴八首》
李骋昊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221000)
叙事性是杜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于杜甫《秋兴八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声律、结构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本文将从叙事性角度着手,探讨杜甫《秋兴八首》叙事性增强的表现及原因。叙事性特征不仅对杜诗创作手法、表达方式、艺术风格产生了不同影响,同时也成为展示杜诗写作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
叙事学;叙事性;叙事诗;《秋兴八首》
一、叙事学、叙事性与传统叙事诗的概念界定
“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作“叙述学”,是同时受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得一门学科。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叙事性”的概念产生有“叙述学”的启发影响。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仅机械简单地把国外叙事学理论套用,将会出现相悖之处。我们以国外叙事学理论为参照的同时,应当与诗学研究的首要准则“历史优先原则”相结合,因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都必须立足当时的社会处境,把问题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分析把握,即我们今天所述的“知人论世”。因此要对中国古典诗歌叙事性定义作出判断必须立足中国传统。“叙事性”诗歌并非叙事诗,“叙事性”接纳度广,有场景、景色以及情感的多元因素,强调诗歌中叙事、纪事的如何产生的过程和诱因。“叙事性”中饱含诗人复杂的人生阅历,深入地糅合思维、感觉、动作等问题,能充分还原诗歌表现的情景。
“叙事诗”则要求有完整的情节结构,事件的发生、起因、经过、结果。两汉乐府叙事手法使用丰富,是古代叙事诗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沈德潜认为古诗和乐府“较然两体”,“措辞叙事,乐府为长”。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组诗“三吏、三别”都是经典的叙事诗,推动了中国叙事诗歌的发展。
二、《秋兴八首》叙事性增强的表现
其一,组诗中记述内容的多样性。《秋兴八首》组诗八首,基本每首诗都叙述了诗人在辗转漂泊生活中多种琐碎的细事:或是回忆故园,感叹衰老;或是颠沛流离,去乡怀远;或是病卧榻上,悲从中来。组诗中通过记录诗人生活点点滴滴,表现出诗人失语的社会处境、悲苦的生存现实,从一人一事一语中见出当时社会的缩影,用普通人的命运来打动读者。“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写诗人卧病在床,看着窗外的沧江警觉自己早已沧桑老去,却依旧幻想有朝一日可以复国,作者以一垂垂老矣的病叟口吻叙述“一卧沧江”的病态,这一细微的动作中可读出诗人的无限感伤与悲凉。“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诗人用白发老翁的口吻,记述了自己故地重游追忆昔日盛景,而今却只剩自己这个苍颜白发的老叟面对萧条的山河低头苦吟,排遣心中苦闷。诗人以史诗般的手法揭示了深层的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艰苦漂泊的人生经历使读者能切身感受诗人的苦难。
其二,组诗中时间与空间结构跨越的维度广阔。首章是组诗的序曲:作者在夔州,看到江间之景,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的环境氛围,抒发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第二章记录了诗人身在孤城,孤独看落日到深夜的事情。诗人按着北斗星的方向遥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思念;第三章写夔州的秋景,抒发抑郁不平。第四章是组诗的过渡:“闻道长安似弈棋”,交代作者回到长安,回归故园,长安城的生活状况如“弈棋”般反复不定,纲纪无常、吐蕃侵犯让诗人为国家的命运心力交瘁,到处都有“潜悲辛”;第五首:追忆盛唐的辉煌。盛唐的都城长安,宫殿雄伟壮丽,连绵不绝,遥想自己曾经“识圣颜”,每念及此,仍然欣慰不已。今夕对比之下,自己的病态龙钟,卧听沧江风吹雨打,如同垂垂老矣的自己,无限悲凉凄楚涌上心间;第六章追忆昔日皇帝歌舞宴游、赏花钓鱼之地曲江的繁荣昌盛;第七章追忆长安的昆明池,表现盛唐时期唐朝的雄伟国力、安居乐业的民生、物品富饶的生活,今昔对比之下,百感交集;第八章记录了诗人曾经在昆吾、御宿与一众诸公交游的豪情壮志。这八首诗记叙的事情非常紧凑,可以看到组诗清晰的叙事线索,在交错的诗情与景色中表现诗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情怀。
三、《秋兴八首》叙事性增强的原因
首先取决于杜甫的个人经历。《秋兴八首》作于公元776年,按照郑著给杜诗划分三段时期,这一时期是杜诗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不仅国破家亡,安史之乱带来的动荡与冲击也达到最大,江山社稷危在旦夕,生民涂炭民不聊生,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历尽了艰险。776年前后杜甫创作了大量具有人民性、现实性和爱国精神的诗歌,这一系列创作达到“诗史”的高峰。如第一章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在《秋兴八首》中真实地记录了夔州当地的情景,又相对融入自己的人生经验。
其次是唐代文人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唐代诗人主张白居易提出的诗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人过去写下许多反映社会现状与生民疾苦的现实诗作,现如今不用崇高的理想精神和英雄意气指导创作,于是着眼于国家、民族的瓠落。在失落中寻找平凡的生活。第三章中“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诗目睹在船上独自生活的渔民,夜以继日在江中泛舟漂泊,尽管季节到了深秋,燕儿仍不南归在空中盘旋。诗人由此想到汉代匡衡向皇帝进谏;刘向辗转各处传道解惑,奈何总是天不随人愿。诗人像记录日记般叙述着夔州的琐碎生活的点点滴滴,满眼都是渔翁、燕子等平凡的意象,下笔处不经意便流露出浓重的忧谗畏讥的心情。因此,文人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不仅是《秋兴八首》叙事性增强的一个原因,也是研究杜诗叙事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李骋昊(1994- ),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生;学历:科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