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间的艺术呈现
——浅析抗联题材作品创作
2017-07-13刘煜哲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118005
刘煜哲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118005)
白山黑水间的艺术呈现
——浅析抗联题材作品创作
刘煜哲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118005)
东北抗联精神有着伟大的时代传承,抗联题材作品则是抗联精神的视觉载体。本文以东北抗联艺术创作为分析对象,从该题材的创作历程、现实需要和审美教育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东北抗联;艺术创作;精神价值
一、创作历程
东北抗日联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为捍卫民族独立、国家尊严、领土不受侵犯。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五”光复,在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谱写了一首首英雄的赞歌,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也为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东北抗联精神。
关于抗联题材的美术创作,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发展和丰富。在东北抗战时期,中共满洲省委为了鼓励抗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抗日而创办了画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盛烈的《八女投江》、王熙民的《抗联游击队》、李桦的《杨靖宇》等,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画家心目中的东北抗联。20世纪八十年代直至现在,抗联题材绘画层出不穷。贾涤非、胡悌麟的《杨靖宇将军》,在表现角度上直接通过对牺牲后被放在牛拉扒犁上的杨靖宇将军的刻画来进行呈现。同时,刻画了赶牛人的麻木、日本军人的残忍,从而反映出这位英雄的伟大与崇高。孙恩同的《一曼小屋》,是在众多以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创作中的特例。画家巧妙的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画面以中景的形式呈现了一座小木屋,隐现在冰雪覆盖的丛林中,成为了视觉中心。虽是借喻,但其感染力不亚于直接表现的绘画作品。赵奇的《靖宇不死》,以连续的画面,质朴的绘画语言,让人们从后人的角度来解读“靖宇精神”,从而体会抗联精神的时代传承。袁武的《抗联组画》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强烈而震撼的视觉效果表现出了大雪漫天的行军战士。结了冰的眼眉、胡子,冻红了的脸庞和嘴唇,抗联的艰苦岁月历历在目。
除此之外,赵华胜的《抗联组画》、祝林恩的《冰趟子战斗》、贺中令的《白山魂》、侯国良的《李兆麟将军》、王铁牛的《浑江作证》、骆根兴的《抗联露营》、徐洪涛的《抗联三十六军日记》等等。艺术家们用自己手中的创作工具,谱写了一幅幅、一首首抗联英雄的悲壮赞歌。
在各地以抗联为主题的纪念馆中,还有大量的关于抗联题材的艺术作品。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中以“林海雪原,抗联英雄”为主题的大型浮雕作品。靖宇陵园中的伟岸雕塑,以高大的形象接受人们的缅怀。群雕作品则以抗联战士为主,表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中的人物雕塑,把抗联英雄塑造成为了一座丰碑。其中的壁画《东北抗日联军组画—白山黑水抗联魂》更是以恢宏的气势、强烈的黑白对比展现了抗联过程中的普通人民和抗联英烈们。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长春伪皇宫、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等等。抗联题材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丰富的表现样式和表现角度呈现在了广大人民面前。
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是“诗化的历史,是贯彻文化记忆、培育历史意识、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统一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手段与媒介,具有特定的影响力。用美学形式记志历史、抵御时间文化传统的销蚀,也是历史题材美术的审美优势,更是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根本价值诉求。”
二、价值取向
1.现实需要
主题性历史题材创作在我国近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而抗联题材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类型成为我国近代主题性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分支。近代美术工作者们以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对生命、对人生、对现实的解读,以图像化的视觉语言来讲述那份历史中的“崇高与自豪、责任与义务”。从而传承和发展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与当代属性。国家的复兴以文化为基石,文化是由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事件所组成的抽象意识形态。如何以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反映精神价值,是文化的体现,也是民族自信的体现。用艺术本身的感染力来表达那段艰苦岁月的精神价值,是民族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抗联题材这种主题性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不仅在今天,直至将来,在多元的发展格局中,都有着重要的担当和责任。
2.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作品以视觉形态呈现在公众视野,有其特定的美学属性,也有一定的审美教育属性。主题性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此类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标签”构成了精神文化传播的时代需求。此类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可能性,不同时代的历史,不同民族的精神也就会因此而有可能被保存下来,成为后人认识的对象,成为人们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主体精神,一个面貌的依据。
自古以来,艺术就与审美教育关系紧密。秦汉时期的美术创作,在王朝政府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虽与政治关联紧密,同时也强调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借用图像化的艺术形式,来传达宫廷女性所应遵循的道德操守及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签”的艺术功能。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绘画理论都强调了艺术的宣教功能。
现当代艺术工作者们,以抗联人物、事件为主要表现内容,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呈现这一主题。《八女投江》中我们看到了以冷云为首的八位女战士的大无畏精神。《杨靖宇将军》中我们领悟到了杨靖宇将军的英勇和顽强。《靖宇不死》无论从文字还是从连环画的画面内容,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将军抗联精神的时代传承。《关东魂.东北抗联》通过一组抗联战士在雪中模糊的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无名英雄,他们的名字永远都不可能出现在抗联纪念馆的墙壁之上。但我们永远都会记得,在那漫长的14年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而牺牲奉献着。每每看到这些,在感叹抗联那段艰苦岁月的同时,也渗透着伟大民族的精神意志。它会激起、会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操和国家自豪感。
[1]吕品田.以思想精魂挺立诗话的历史[J].中华书画家,2016(11).
[2]张昆.主题性创作的探索及启示[J].文史博览(理论),2011(3).
注:本文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从义勇军到东北抗日联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