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17-07-12

世界建筑 2017年6期
关键词:梦华建筑设计

读书

东京梦华录

作者:[宋]孟元老

译注:王莹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14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年代。西方与日本史学界多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而中国史学大师陈寅恪更是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际。”缘及建筑历史、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诸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正定隆兴寺转轮藏等雄厚中又显秀丽的优秀建筑;京城、州城开放街市带来城市经济蓬发的重大变革;潇湘八景、杭州西湖、楠溪江村落优美的经典风景积淀等等,深为师生们熟知。然而,理解这些经典社会背景的重要史料,是进一步深入掌握宋代人居环境发展的有益支撑。

宋代史料丰富,《清明上河图》《平江城池图》《静江府图》等已多有研究,大量州府地志及城市笔记小说也逐渐为研究者关注。其中对《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录汴京、临安的笔记小说尤为关注。而这三者,又以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为最,其记述内容详尽,包含了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又能娓娓道来、结构清晰,而成为宋代及后世城市笔记小说的模范。

在当前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关注日常生活研究的大语境下,《东京梦华录》记述的开封府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的城市风貌,为我们描绘了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园林建设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古籍。对于广大人居环境学科的从业者而言,阅读《东京梦华录》既是对宋代人居环境发展的了解,也是梦回赵宋的体验之游。(撰文:杜春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

小的是美好的

Small Is Beautiful

作者:E. F. 舒马赫/E. F. Schumacher

译者:李华夏

出版:译林出版社,2007

1996年以可持续设计为方向的博士论文开题之后,我沉浸到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中。埋头梳理的过程中,逐渐有了一个困惑:在上世纪石油危机之后,替代技术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背后的逻辑或者理论基础会是什么?里面有着太多类似的做法,太多相同的关注。对我来说,梳理起来,在众多资料中做到抽丝剥茧,殊为不易。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一本书——《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和设计无关,但又深深影响了我的设计观。

它应该是一本关于经济的软学科书籍,里面提到了几个令我醍醐灌顶的概念。例如“中间技术”“佛陀的经济学”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间技术”的概念,它解答了我一开始的困惑,并为我梳理替代技术研究提供了骨架。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舒马赫研究了印度经济的一些现状之后。通俗地说,如果把现代的高科技称为1000英镑的技术,而传统农耕时代的技术称为1英镑的技术,那么中间技术就是100英镑的技术。它具有几个特点: 首先,价格低廉,基本上人人可以享有;适合于小规模应用;适应人类的创造需要;第二,重视地域概念;第三,重视自然资源被忽视的价值;第四,中间技术的思想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历史“倒退”到过时的方法。中间技术的获得有3条途径:

(1)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技术;

(2)将先进技术加以改革、调整以满足中间技术的需要;

(3)进行实验和研究,直接效力于建立中间技术。

这一概念对我设计的影响就是可持续设计同样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通过中间技术的思路,在中国这样的地方落地。(撰文: 宋晔皓,清华大学教授,素朴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

作者:藤森照信

译者:林铮顗

出版:暖暖书屋,2014

在历来重视出身派别的日本,兼有建筑史学家、建筑师、以及“建筑侦探”身份的藤森照信是个异类。多年建筑史研究的浸淫,42岁的他才开始建筑设计。作品小而亲切有趣,虽然新生但是怀旧,呈现出与主流现代建筑逆向而行的姿态。在实践的道路上,做建筑史研究的藤森先生干脆一杆子打到底,直奔建筑的原点(新石器时代)。从“用石器砍得了原木吗?”这样的问题开始,研究基本的材料、工具、气候和建造手段,探讨原初的建筑如何为人提供庇护和舒适,又是如何表达人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化身“绳纹建筑师”,拖家带口亲历亲为建造“绳纹住居”。藤森虽看似玩笑地提出“柱、土、洞穴、火、屋顶(非平顶)”这个“绳纹住居的藤森五原则”,却处于现代建筑之内认认真真地思考未来的原初性问题。

本书的内容原为杂志连载,面向日本大众所写,后增笔集结成册。前半部老先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聊聊“捆绑的技术”“以茅草铺屋顶”“屋顶上开着花儿”……这些(日本)古代建筑术。基于个人的偏好选择和对日本文化独特性由衷的认同,讲述这些技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审美的影响。后半部则从地板、厨房、照明、庭院、到收纳和风水,讲述(日本)住居的方方面面。行文轻松幽默,与其说是建筑学或建筑史学的科普,倒不如说是以个人化的形式表达对现代性抵抗的审美意识,是作者个人的建筑学和建筑史学。(撰文:张音玄,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

设计与罪恶

Design and Crime

作者: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

出版: Verso, 2011

全书分为“建筑与设计”“艺术与档案”两部分。哈尔·福斯特的前几篇论文以盖里和库哈斯为例,分析景观建筑和全球城市的崛起。后半部分的文章则是主要去挖掘艺术史、艺术博物馆、艺术批评和“艺术之死”等一系列富有争议性的话题。

哈尔·福斯特认为,与“新艺术”(Art Nouveau)设计师所期待的“从工业化手中夺回物的形态”不同,当代设计乐于牺牲建筑和艺术的自主权去拥抱更广阔的领域和群体。如果说包豪斯象征了从生产的政治经济到“符号的政治经济”的质变。那么现在,商品的结构和符号的结构这两者已经融合为一个总体, 作为一个有“符号交换价值”的形象产品来进行流通。上世纪先锋派运动所追求的“重新连结艺术和生活” 的愿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形成一种现象与其意识形态之间“扭曲的调合”。

作者认为当代设计是资本主义对后现代主义的报复,报复它对艺术与学科的跨界,报复它的越轨行为常规化。自主性在当代的商业帝国中只是个虚构概念。艺术家和设计师面目也是模糊的(很可能也享受这种模糊),像布鲁斯·莫(Bruce Mau)这样的当代设计师,虽然使用情景主义词汇,但并不践行“异轨”(detour),他们不仅是“景观”的批评家,更是“冲浪者”(surfers),享受着“艺术家的身份,商人的收入”。对这种辩证关系的利用至今无人能及的是库哈斯,他既使用左翼的图像及话语,又服务于最右翼的社会介入;既批判当代社会对购物的神化,又担任普拉达(Prada)及其他奢侈品牌的建筑师;既反对古根海姆等机构所兴建的那些景观建筑(spectacle architecture), 又同时参与制造大量非西方国家的奇观。就如同盖里的建筑所表现出的外层与结构的断裂,无疑是对当代设计话语绝佳的隐喻。(撰文:王子耕,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梦华建筑设计
领略宋朝极致生活美学——读《大宋梦华》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无题(1)
建筑的“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DREAM FACTORY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东京梦华录》中呈现的北宋时期的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