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7-07-12刘洋
刘洋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也不断提升。但受资金、经验、平台及教育体系等不完善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组建包括大学生、高校、企业、政府在内的产学研创新创业体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对于增强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影响力、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民办高校
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2015年广东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研究成果
1.引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其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不高。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讲,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实施创业教育,能否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对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优势,走特色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最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到来,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通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基“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平台,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消费的增加,促进了就业,拉动了经济增长,各种传统的行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型,并纷纷加入这个行列,企业主的创新精神被激发,形成全民创业的局面。大学毕业生也不再等待就业一条路,而是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分子,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也在积极地探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目前,主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直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重点是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能力锻炼。第二种是建立创业园,学校与企業合作,建立创业工作室或者创业基地,在工作室内进行一些仿真训练。第三是国家政府政策基金支持,相应的行政部门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例如设立创业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基本上属于单边行动,高校、政府、企业没有形成三方互动的产学研融合机制。
其次,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大学生创业的持久力欠缺。许多民办高校缺少创业平台,缺乏创业基地,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书本知识上,虽然政府或者学校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但学生和教师仅仅是参加大赛,没有参赛项目延续,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延续、贯彻下去。再加上资金等条件的影响,虽然学校给予学生提供创业中心和创业工作室等,但学生无力支撑。由于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平台和创业大赛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形成一整套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学生对“双创”缺乏深刻理解。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11 届的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群体中,超过50%的大学生创业者会因为创业过程中的挫折或失败而放弃创业。这也是很多好的创业项目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最后,对外宣传动员得多,但配套投入不完备。目前,民办高校支撑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配套设备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情况下,民办高校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都是出于形势逼迫的结果或应付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的软硬件设备和投入无法得到有效供给。当前社会并没有将“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之间并未有效衔接,导致了“互联网+”无法充分促进和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从而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处于高速、低质、数量多成果少的发展状态。
3.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构建途径
3.1转变传统思想,加强老师及学生对“双创”教育的理解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加强学生对“双创”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与调研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人际交往与抗挫折能力。内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是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在创业过程中失败和摔倒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而放弃创业或者对创业失去应有的信心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因此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养,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双创教育实施的必要力量,好老师,才有好方法。讲授“双创”课程的教师团队必须要有行业经验,在创业、投资及管理等方面,要与一线企业保持联系,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熟悉企业的需求,争取深度校企合作,带动学生进步。要注意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可以参加国家级或者省级的双师培训,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可以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合作,成立双创教研室,开展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实训和交流。为促进教师的提升,可以把双创教育业绩作为职称评聘和岗位聘用的重要考察指标,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除了鼓励校内的老师提高自身的能力,还可以聘请社会各界的投资人、创业成功者、企业名人、专家来学校任课做讲座,用以提高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双创”思维。
3.2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民办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高校只有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纳入学分管理,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普及性课程,针对创新创业意识强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在低年级开理论课,让学生一入学就感受创业思维,对创业有基本的认识,在认识并认同创业后,可以进行创业尝试。学校打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学生可以进入不同系别设立的创业园、创业实验室、创业平台、创业社团,可以形成创业团体,如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计算机专业以及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跨系合作,除了课堂的教授,还要注重课余的培养渠道,建立服务部门,满足不同类别学生个体的需要。比如成立创业指导中心,采取单个指导,集中咨询指导等形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指导服务。还可以邀请创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做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座谈。
3.3加大配套投入,打造立体化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从“理论知识+模拟实践+实地实战”的角度完善“互联网+”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借助互联网平台对信息进行實时交换、交流及共享。应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反馈的平台,以“互联网+”的思维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将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理念培育和创业实践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实现理念构思、项目调研、项目孵化的一体化实践支撑平台。
目前,民办高校支撑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主要有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两种。所谓的线下平台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创立的实体平台,具有一定的空间场所,这个平台主要是依托学校或者企业建立的。相对来说,建设成本比较高,但是学生能够亲自到场所参与创业,效果是显著地。实现线下平台方式比较典型的包括创业实践平台和创新工作实验室。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管理系的电子商务工作室,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校2015年成立电子商务工作室,一方面校方给予经费支持和相关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由创业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具备创业精神的学生,打造既专业又有激情的创业团队。该工作室与圆通速递合作,虽然盈利比较小,但是开出了学校创新创业的先例,电子商务创业实体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实习实训、创业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将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打破传统按专业进行创业,依靠可以依靠的力量,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创新创业实践。另一种线上平台是相对于线下平台而言的,依靠微信平台、微博、网店等网上互动平台进行创业实践。随着“互联网+”时代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及广泛应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中的线上平台在创新平台中显得非常重要。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管理系的电子商务实验班的学生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淘宝、天猫、京东、速卖通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中自营网店及代运营网店的实操运营管理,有些学生还没毕业就成了老板、店长;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吸引上万粉丝的关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双创”思维和能力的毕业生。民办高校在转设升级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及时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平台,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红丽.“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7(01):212-213.
[2]赵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6):64-67.
[3]刘小娣.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7(03):7-8.
[4]祝力维,刘丹.互联网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2):69-71.
[5]呼艳芳.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对策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0(0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