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知识教授方式改革研究
2017-07-12刘春艳
刘春艳
摘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电路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对电路课程进行教授改革的重要性。基于教授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文章从教授内容、教授方法、教授手段及考核形式几个方面对改革提出了几点看法。实践表明,在电路教学中适当进行改革确有成效。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oal for major training and teaching program for circuit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the significance of reformation for circuit course is analyzed. The reformation based 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goal of major training.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reformation are put forward fro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and examination forms.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proper reforms in circuit teaching are effective.
关键词:电路知识;多媒体;教授方式改革;实验
Key words: circuit course;multimedia;teaching reformation;experiment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9-0255-02
0 引言
电路课程是所有电类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以及分析和计算方法[1],并使学生受到必要的实验技能的训练,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电路知识是后续模电、数电、高频及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的基础,因此该课程的教授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电路的形式和种类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也有了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但是多年来电路课程的教学仍以课本为主,主要讲授基本概念和对从实际电路抽象出的理想电路模型进行分析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缺乏应用电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确保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电路知识的教学进行适当改革还是很有必要的。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路课程的教授改革提出几点看法,以期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门课程,并学以致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1 教授内容的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电子元器件与仪器产品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扎实基础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以不变应万变,所以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电路课程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如果仍坚持单纯按照课本来教导培养学生,显然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教授内容上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比如从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中提炼相关的电路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该知识点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由此,不但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能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各大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以及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都需要掌握电路知识,但不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故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适当取舍。以山东协和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课程开设之前了解清楚学生对于作为电路先修课程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研组经常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就电路众多知识点与后续专业课程联系的紧密程度对教授内容适当取舍,而且对教授内容顺序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确定、习题内容构思等进行研讨。此外,还要确定学生课后阅读参考书以及相关学习网站,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教授方法的改革
2.1 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的前两节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首先让学生通过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意识到学好大学课程的必要性,强调基础课是专业课及未来行业学习的基础,而电路课程就是电学专业的地基;其次通过举例让学生看到电路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对一些简单电路进行仿真试验,让学生感受到电路知识的实用性;最后适当引入科技前沿,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加强实验实训,锻炼实践能力
电路课程实验是该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2]。以叠加定理为例,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理论授课同时实验验证,笔者认为通过实验授课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过程印象深刻,可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并且笔者的教学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点。
目前高校中普遍使用的实验箱,配备实验指导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指導书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以及接线方法都写得详细又具体。因此,学生几乎是被教师和指导书“扶”着完成实验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3]。另一方面实验箱的使用减少了对元器件的损坏而提高使用效率,但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缺点是学生看不到实物,对实验过程不能形成形象的理解,其毕业后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难以与课堂理论联系起来。所以应加强电子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如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实物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及三极管等,同时组织焊接万用表、组装收音机等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此外,可以实施开放实验室等举措,学生们可以与实验室老师事先预约,在预约的时间段到实验室,通过自己动手或老师帮助讲解来获得需要了解的知识或巩固已学的知识,并从动手中激发出创新的欲望。学院派老师联系专业相关的企业,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为将来的工作所努力的方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实现从单纯依靠实验室的教授形式转变为课上课下、实验室内外多元化的实验形式。
2.3 预习联合复习,兴趣引导作业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时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分配。每次课提前把下节课的PPT留给学生,这样方便学生在熟知PPT内容做好预习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当堂内容随堂掌握。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自制力,但是教师应以兴趣为引导,因此课后习题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布置合理,要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作为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作业批改同样重要,须及时总结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学生指导。
2.4 尝试新型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尝试师生角色互换。传统教授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为了保证教学进度等使得学生没有机会自我发挥。教师容易控制教授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每学期至少尝试两次找知识点,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讲解;老师当学生提出问题,结合教学经验把易错点假装出错,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掌握。
尝试翻转课堂。提前录好教学视频要求学生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首先由组长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总结,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注重启发引导,根据实际情况设疑、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掌握。这种教授方式对于爱学习的学生较好,对于部分像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写作业的学生,有时需要课上也讲一遍,当然就是给听过的学生炒冷饭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学生每学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2.5 做好课后总结,提高教授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课后通过习题复习巩固很重要,那么对于教师来说课后及时总结自己课堂的讲授效果也尤为重要,通过电子邮件、QQ及微信等联系方式与学生和同事交流探讨获取反馈信息,同时教学督导组的专家通过听课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更要认真听取,及时进行总结,提高教授效果。
3 教授手段的改革
在教授手段方面,不断加强现代信息工具在电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4]。其中的多媒体形象生动,能传授大量的信息,令人印象深刻,正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和同学们接受。对于电路知识的讲授来说,多媒体能清晰准确展示电路图的结构,在模拟仿真方面也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直流稳压电源中关于整流电路的讲解,由于二级管的单向导电性使得在不同周期中电流的流向不同,用多媒体会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板书授课具有很多优势,但也不可放弃板书的使用,因为多媒体快速大量传送信息的特点使得学生,尤其那些没有做好预习的学生忙于抄写做笔记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跟上老师的思路思考,当然难以掌握重难点。比如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的推导,只有通过板书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推导出伏安关系式,才能实现既让学生真正参与推导过程,又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推导结果。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合理结合板书才能获得好的教授效果。
4 考核形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的考核形式主要依据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在此建议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平时成绩可分为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及科研参赛四大部分。其中的作业比重少一些,减少甚至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课堂提问比重多一些,进而促进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堂上积极思考、课后自主复习;实验要从面向实验结果转变为面向实验过程,记录好平时做实验的学生表现,也可以每学期期末让学生进实验室,抽签式的做一个实验,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掌握得如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校设立的创新科技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等,都有适当奖励,目的在于鼓励同学积极参与以更好地掌握电路及其后续电子专业课程的知识,同时希望大家在实践中体验科研创新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期达到牢固掌握的结果。
5 结束语
电路技术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路知识的教学也应当随之与时俱进。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教授内容、教授方法、教授手段及考核形式等多方面对电路课程的教授改革提出了建议。实践表明,以上方法在电路教学中确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梦兰.基于电路学习支撑平台的設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2011.
[2]杨鸿波,柴海莉,魏英,等.“电路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92-93.
[3]章心因,李先允,郝思鹏,等.应用型本科“电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S1):93-96,99.
[4]薛同莲.电路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