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场馆对外开放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发展研究

2017-07-12汪现义黄俊霏翟丰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对外开放体育场馆

汪现义 黄俊霏 翟丰舟

[摘要]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趋势和公众健身锻炼的必然要求,但开放过程面临诸多困境。本文结合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开展情况,構建了以体育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的高校场馆对外开放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发展路径,希望能实现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和校内外体育锻炼人员共赢。

[关键词]体育场馆 对外开放 体育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96-02

一、前言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达到66.05万个,占总数的38.98%,这其中高校体育场馆相对中小学资源更丰富、设施更齐全,拥有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和充足的体育人力资源,以及由此带来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具有向社会开放和市场化运作的独特优势。在体育人力资源层面,除高校体育教师外,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办了体育专业,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能否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进行衔接、如何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作用并在其中得到提升,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高校场馆对外开放研究综述

(一)高校场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必要性和可行性是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中涉及较多的问题,大多数研究从相关体育政策法规的颁布、缓解大众健身锻炼场地不足、提高高校场馆利用率和增加收入等方面来论述。如王隆华等研究指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1999)、《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2017)等法规条例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奠定了政策保障。而且高校场馆在功能、数量、人才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突出资源优势,能有效缓解学校体育设施“闲置”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不足”并存的矛盾。

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实施和执行对外开放过程中,大都停留在口头或浅显层面,要么没有执行对外开放政策,要么是未制定配套计划措施无序开放,导致对外开放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场馆对外开放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由于高校对场馆开放的态度、校内外使用者的素质以及政府补偿机制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带来诸多问题。

通过以上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高校场馆对外开放具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社会场馆的不足和高校场馆自身优势,以及人们对健康投资的增加,也表明高校场馆对外开放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有关涉及高校场馆人力资源的研究,都会提到管理人员缺乏和市场开发意识差等困境,而忽视了既具有一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运动技能的高校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作用。

三、高校场馆对外开放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发展耦合效应与实现路径

(一)高校场馆对外开放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发展耦合效应

(1)能弥补场馆对外开放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

社会人群希望进入高校进行体育锻炼,高校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等可以为他们进行科学指导服务也是主要因素。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体育专业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体育技能培训、健康体适能评估、开具运动处方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能弥补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和职能发挥不够的困境,既满足了群众科学健身需求,也为体育专业师生服务社会和实习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

(2)能增加场馆对外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影响因素中,资金、经费是绕不开的话题,主要表现在高校由于场馆开放而带来的场地器材维护、管理人员工资、人身伤害事故理赔等开支。如果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中建立正式体育组织,并制定规范的俱乐部章程或体育兴趣小组制度,定时对外开放,进行市场化运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和管理好体育器材,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人身伤害事故发生,还能降低高校体育维持费用,增加高校收入和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设施已经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功能逐渐向多元化功能方向发展,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也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通过场馆的对外开放,在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为高校带来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为宣传学校提供新的展示窗口,增强高校的品牌效益。

(3)能提升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体系起着连接学校与职场的作用。但当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本研究实践表明:体育专业学生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大众健身指导与咨询、体育产业开发与营销、体育运动技术教学与培训等实践,对学生自身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就业竞争力和体育专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4)能拓宽体育专业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渠道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涵盖中小学教育实习、体育局等政府部门专业实习、健身俱乐部等行业顶岗实习等内容,以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形式为主。校外实践基地虽然能与社会或实际工作环境直接接触,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果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契机,建立体育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指导老师的监督和管理下,实习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就业方向相近,在某些方面能获得超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效果,因此应挖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潜能,至少也应该成为校外实践基地的有益补充。

(5)能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监督和管理

体育专业实习大都远离学校,一个实习点一位指导老师负责数十人的实习队伍,在指导老师本身也有教学、训练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导致他们指导实践力不从心,大多不能全程陪同学生的实习,缺少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如果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指导老师就有精力和机会参与基地的运作,可以对实习学生全程监督、管理和指导,有利于对实践成绩和效果做出客观全面评价,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二)高校场馆对外开放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发展路径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运动技能等层面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本研究提出:以高校场馆对外开放为契机,以体育兴趣班或俱乐部为平台,以提高校外体育运动爱好者、本校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传授健身知识为核心,以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需要和职业素养提升为导向,建立体育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缓解社会体育场馆不足的困境,为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实现体育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同发展。

四、协同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利益

国家出台政策法规引导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主要是为缓解社会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但在开放过程中也会产生人员工资、场地维护与保养等支出,而且由于扩招、场地建设滞后等原因也导致高校体育设施的相对不足,所以高校场馆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向社會有偿开放,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灵活的收费策略,履行公益性开放政策,兼顾公益与经济利益。

(二)完善评价体系,增强职业能力

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能有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将实践教学成绩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评价主体由指导教师向被服务者的反馈、学生自评等多维度延伸,同时实践内容也应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着眼点。

(三)固定时间开放,保障教学训练

教学、训练是高校体育场馆的本质功能,相关文件也谨慎的使用“假期公休日、有序推进、引导、有条件”等词汇对学校开放场馆进行表述。因此,即使在场馆开放过程中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也要固定时间(课余、节假日)对外开放,必须优先保障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对场馆的使用,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绝不允许被破坏。

(四)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意识

随着一系列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法律、规章制度的颁布,高校场馆社会化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建立体育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体育场馆开放细则,明确场地管理者、使用者和作为指导者的体育专业师生等主体的责任归属,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可以借鉴日本健身俱乐部章程“凡是会员都必须购买体育安全保险”的规定,以此保障各方权益。

(五)把握就业方向,提高教师素养

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目标一是希望延长实习时间,通过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二是便于指导老师对实践过程的监管和指导。因此,针对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实践目标应把握就业导向,实践内容应与就业方向或工作岗位紧密联系;针对实习指导老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职业意识,在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准确把握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督和导的作用。

五、结束语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指出:“我们倡导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不是简单地打开校门,应该是有序的开放、可持续的开放、良性的开放,要防止简单化、表面化”。高校场馆对外开放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发展,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缓解了社会体育资源短缺和社区居民健身知识薄弱的困境,也弥补了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和职业技能不足的短板,提升了二者协同发展的耦合效应。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对外开放体育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关于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隐性逃课现象的分析
如何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
地方立法保障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