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读课中的写作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2017-07-12鲍赛
在讲读课教学中,找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相互迁移的“接触点”和“联系点”,使讲读课成为写作训练的例文,让读写知识和能力得到系统地有机地渗透,这是提高学生写作基本功的有效途径。
一、扣题眼,拓思路,训练审题能力
解题是讲读课的常规环节,而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让学生学会捕捉“题眼”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在“解题”时指导学生“审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读课教学中,对课题不能停留在表层的、平面的解释上,而应启发学生扣住题眼,剖析课题,开拓思路,让学生透过标题这“眼睛”,去预测、推知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在课题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教授《听潮》一课,笔者点拨学生扣住题眼“听”,启发学生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会从哪个角度去写海潮?可能会写海潮的什么内容?这样,读前让学生扣住题眼预测课文。接着,学生在验证自己判断正确与否的阅读中,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心情细读课文,明白了文章重点果然与题眼“听”所暗示的那样。教学时,再向学生作进一步的引申:写作时,题目到手,必须仔细体味,抓准“题眼”,审透关键词,才能明确文章该写什么,该表现怎样的主题思想。
二、多角度,深开掘,训练立意能力
“新”是立意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学生的作文普遍的毛病就是立意缺乏新意。角度的选择,往往决定了立意的高下。有人说,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角度不同问题。客观事物都是立体的、复杂的,存在着多面性和多义性,对事物的认识,只从单一角度来审视,是无法“平中见奇”的,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新颖的立意。学生作文立意要深刻、新颖,学生就要开放地、多向地思考问题。而立意的开放性、多向性思维能力,是需要在讲读中,结合课文立意的分析加以培养和训练的。尤其是对一些传统篇目,教师要善于從一个新的角度,启发学生去开掘课文尚未被认识的某个侧面,训练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为写作的立意打下基础。
例如《曹刿论战》一课一直都是褒“曹”贬“鲁”的。教学时,笔者启发学生思考,曹刿固然值得褒扬,鲁庄公虽然“鄙”,但有无可取之处呢?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达成了共识:没有鲁庄公的礼贤下士,虚心纳谏,曹刿空有其“远谋”,也得不到展示。这对于一个奴隶社会的国君来说是极难能可贵的。就“知人善任”的角度来看,鲁庄公也是值得褒扬的。笔者进一步告诉学生,写作的立意也是如此,很多寻常的材料,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审视,就可以摈弃写作立意的陈旧之气,给自己的文章带来更多的清新,而立意唯有新颖,文章才具可读性。
三、理思路,明结构,训练谋篇能力
写作如同“工师之建宅”,先思考并设计出总体结构,在脑中形成“结构图”,方可“挥斤运斧”,下笔行文。要在范文学习中,积累常见的文章思路结构形式。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图式显现。在指导学习范文时,要在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用图示法展示课文的结构,方便学生积累整理。可让学生重新组装范文结构,与原文比较,让学生加深体会作者严密的构思、严谨的结构,领悟谋篇的技巧。如《荔枝蜜》:厌蜂①——爱蜂②——赞蜂③——颂“蜂”④——作蜂⑤,把⑤放在①前作开头也未尝不可,只不过这样一来,原文“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及杨朔散文卒章显志的“转弯”艺术则荡然无存了。
总之,在讲读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徜徉一番,这无异于让学生充当了一次小作者。这样,学生对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就体会得更深切。
四、品语言,细揣摩,训练表达能力
在讲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品语言,细揣摩,从而训练表达能力。首先要加强朗读和背诵。顾兴义强调“多读”,并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很能启发我们。名篇佳作“烂熟于心”,方能从“读”中领悟到“写”的真谛。对讲读课中的精彩文段,学生要能够熟读成诵。加强语言运用训练要做到如下几点:①“随文解词”与“用词造句”相结合。学习《北京立交桥》,要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姹紫嫣红、惬意、鸟瞰”等词语,并进行造句练习。②“揣摩词语”与“炼词”相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一节,连用9个准确表述动作的词,要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③“品尝句式”与“炼句”相结合。《白杨礼赞》中写高原特色的第二段,长短句交错运用,语言活泼多姿,教师要在启发学生仔细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以一象征物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注意长短句的运用。④扩展联想,领悟范文的表达妙处。课文中一些“欲言又止”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联想。例如《藤野先生》中的“……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全文语境将藤野先生似乎想说的话扩展出来,与原文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原文表达的技巧:在这个依依惜别的特写中,略去的是万语千言,取得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
(鲍赛 江苏省新沂市邵店中学 22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