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措施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017-07-12曲志伟
摘要:玉米的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和采收等内容。不同的栽培技术措施对玉米蛋白质的含量影响较大。本文针对近些年玉米品质特性、品质形成规律,结合栽培技术措施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综合开发玉米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栽培技术;玉米蛋白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3.008
玉米的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和采收等内容。不同的栽培技术措施对玉米蛋白质的含量影响较大。选择蛋白质含量不同的玉米品种,通过整地、施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和采收等栽培技术手段,能对玉米蛋白质的含量产生重大影响。改善玉米的品质,使玉米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玉米的食用、饲用及玉米深加工价值,才能达到改善玉米商品性的目的。
玉米蛋白质的含量已经成为衡量玉米品质优劣的主要质量指标。利用现有优势玉米品种,根据现有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状况),采取合理的利于提高玉米蛋白质含量的栽培技术手段,达到提高玉米品质的目的。
1玉米品种的选择,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目前,我国玉米蛋白质含量平均在8%~9%,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水平。就玉米品种而言,近几年在我国各省(区)推广的玉米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差异也较大,在6.5%~13.5%之间。因此,玉米品种的选择对玉米蛋白质含量有较大的影响。進行高产、优质(高蛋白、高油等)、硬粒型、早熟、抗病虫、耐低温冷害、灌浆速度快、脱水快的新品种的推广,能大幅度提高玉米蛋白质的含量。
1.1 根据气候状况,选择熟期适宜的品种,可增加玉米蛋白质的含量
在玉米籽粒蛋白质合成积累过程中,灌浆前期蛋白质积累速度快,阶段性蛋白质含量高,在乳熟期和腊熟期,随着淀粉、脂肪的合成和积累,蛋白质含量随之下降,在玉米后熟阶段,蛋白质含量随着籽粒的后熟再次提高,籽粒成熟度越好,蛋白质含量越高。因此,选择玉米品种熟期非常重要,品种熟期过长,收获季节籽粒不能完熟,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玉米品质。品种熟期过短,虽然收获季节能够完熟,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由于玉米产量与玉米生育期的长短成正相关,因此又会影响玉米产量。
1.2 结合土壤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品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蛋白质的含量
土壤条件和玉米籽粒品质有密切关系。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状态和组成成分能影响作物的生化过程和籽粒的最终形成。一般来说,晚熟高产玉米品种对土壤肥力状况要求较高,相对早熟品种要求略差,耐瘠薄品种要求略宽。因此,选择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地块土壤肥力状况的适应程度,对玉米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适应程度越好,蛋白质含量将越高。
2改良土壤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通过精细整地,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等改良土壤措施,能够合理改善耕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利于玉米根系发育和对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充分吸收。植株土壤养分的充分供给,可极大地促进地上部分光和能力的提高。促进玉米前期茎叶生长及雌雄穗分化和发育,达到雄穗花粉量充足,雌穗花粉管健壮,利于授粉和籽粒的形成及干物质的积累,对玉米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提高有重大影响。
3 合理增施肥料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纯N 24公斤,需纯P2O5 0.7~1.5公斤,需纯K2O 1.5~4.0公斤。根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一般玉米肥料施用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玉米基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40%~60%;玉米种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5%~10%;玉米追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30%~60%。玉米追肥中拔节肥占20%~30%,穗肥占60%左右,粒肥占10%。不同施肥量对春玉米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均有较大影响。在一定施肥水平范围内,随着施肥量增加,玉米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表现增加趋势,而籽粒淀粉含量却下降,增施肥料可提高子粒中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总量。根据种植地块的目标产量,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肥料的施用方式(确定化肥利用率),合理施肥,就能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过量施肥或过多施用某一种肥料,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将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4适时播种和收获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适时播种,是一次拿全苗、壮苗的有效措施。苗齐苗壮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能极大地提高玉米根系和茎叶的养分吸收和光合能力,为后期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提高玉米蛋白质的含量有重要影响。另外,晚熟品种适时早播,能确保玉米在收获期晚熟,达到提高玉米蛋白质含量和品质,提高产量的目的。因此,适时晚收是提高玉米蛋白质含量,改善玉米品质,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
5结语
通过科学选择品种、整地、施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和收获等栽培技术手段,就能提高玉米蛋白质的含量,改善玉米的品质,真正达到改善玉米的商品性及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
改善玉米商品性及提高玉米的产量,使玉米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可有效提高玉米的食用、饲用及玉米深加工价值,提升我国玉米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使玉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淑云,董树亭,胡昌浩,生态因素对玉米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2,(01).
[2] 邵广忠,高波,肖杰.不同产量类型春玉米需肥规律的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
作者简介:曲志伟,本科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