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追问法”辨析说理

2017-07-12吕艳艳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9期
关键词:根源写作者议论文

吕艳艳

《考试大纲》中对议论文发展等级“深刻”有以下说明:一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能揭示事物的内在因果联系;三是观点有启发性。一篇说理深刻的文章,让人读后常常有茅塞顿开之感。“追问法”是议论文中让说理深刻的较为常见的方法,可以是追问原因、危害、根源、影响等,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达到透彻说理的效果。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大会后不少家长和教师在朋友圈发起一个收听《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教育节目的活动。节目口号为:“每天五分钟,听一首诗歌,赏一个景点,轻松学会唐诗三百首,让孩子成长路上有诗和远方。”大约一周后,有的家长和教师乐此不疲,有的说忙起来有时就顾不上了,有的说看到孩子没兴趣,被逼着背得挺烦,自己也觉得累,还是算了。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思考或建议。

【试题评价】

题型上,该作文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规定了某个话题,明确任务,让写作者围绕该任务进行写作,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内容上,该材料紧扣当前热点,符合社会关注点,更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探寻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思考现象背后的文化坚守。可以说,该试题在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以及难易度六项命题标准中都是做得很到位的。

【试题解读】

从命题形式看,该作文符合当前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关注,对于教师的专项题型训练有一定的示例作用。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显的特征,即“双给”:一是“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有争议的,具备真实性、对立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二是“给驱动任务”,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既强调写作的范围,又强调写作者对材料内容的思考,权衡和选择,即写作者应该体现对三类家长的态度的思考与选择,借助对比论证等手法权衡其中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态度加以分析写作。

【审题分析】

从题目的具体要求来看,三种态度属于并列性质,各自有理,写作时不再局限于过去的驳论式论证说理,而更应该体现出在各自有理的情况下如何权衡,因此写作者既不能三种态度平衡用力论证,也不宜片面否定某种做法。写作者更适宜于选定其中一种态度作为写作立意的支点,明确表明自己的选择,同时借助比较论证的思路进行权衡论证,在说理分析中求同存异。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生可能会陷入审题的误区中,将写作的重心放在论证“诗词的魅力”或抛开材料单纯写“坚持”上,出现立意的偏差。

【立意示例】

1.深化兴趣,无用之用有大用

以乐此不疲的家长为立意的支点,追问放弃的家长背后的思想根源(顾不上者:盲目跟风,缺乏坚持;算了:看似尊重孩子的选择,实则宽是害严才是真正的爱),强调兴趣固然重要,但兴趣的背后应该是“无用之用有大用”的能力的积累,如果只是一时的兴趣或盲从,最终收获的也只能是疲于奔命的身心俱疲。

2.拒绝盲从,理性选择

以果断放弃的家长为立意的支点,对比乐此不疲的家长,两者或坚持或放弃,都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态度,并进一步分析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个体的多样化,即使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不是你盘里的菜,放久了一样会泛酸。接着往下深挖国人的盲从心理及跟风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各种压力,辩证分析教育前行路上的“爱”与“害”。该例一样可以采用“追问”的论证方式,分析家长盲从的思想根源,从而得出结论。

【写作指导】

追问法,是议论文中让说理深刻的最为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而言可以是追问原因、危害、根源、影响等。

学生的议论文为何常常止于表面,流于肤浅,其主要原因就是不会用追问法,文章深入不下去。现以“无用之用有大用”这篇文章为例,探讨追问法的说理力度。

首先,文章紧扣材料明确论点“坚持兴趣,乐此不疲”后,开始追问“放弃家长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是跟风?是追名逐利?还是因为诗词真的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浸润了他们的心灵?”将读者的思维导向了家长态度不同的原因分析中。

接着,文章根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对其他两类家长的态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提出“若带着功利之心被迫读诗词,死记硬背,无法体会诗词中的韵味,无法从诗词中得到快乐,这样还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并得出“逼出来的兴趣,最终的放弃何尝不是必然的结果?”这样的结论,然后再次追问“当今的家长及教师又为何不去思考如何带着孩子乐此不疲呢?”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提出论点“乐此不疲需要的是坚守的精神,只有真正感受的诗词之美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乐此不疲”,并分析当今社会家长孩子之所以无法“乐此不疲的坚守”,背后的根源应该是“功利心”“应试心理”作祟,然后继续追问“这股诗词传统文化热能持续多久?”借机提出“学会坚守,在诗词中浸润心灵,这就是:无用之用有大用!”的观点,将文章的立意再次上升的新的高度。

至此,文章借助不断地追问,一步步說理辨析,深入探究教育的根源,得出我们的教育需要坚守,需要平日的“无用之功”,只有守住“兴趣”,浸润在真正的诗词的美妙中,才能“不失本心”,方得始终。而这样追问说理也才能由表及里,更为深刻。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

猜你喜欢

根源写作者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简谈“议论文”写作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