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2017-07-12杜志宏
杜志宏
[摘要]生长在全球化时代、和平发展和经济腾飞时期的中国大学生,面临着一定的国家认同危机,本文从供给侧管理的角度,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供需不匹配现象进行分析,以及对供给管理原则进行梳理后,提出教学内容系统化易懂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路径实践化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认同 供给侧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16-02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渗透影响下,当今多数国家的国家认同都受到了冲击。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言:“国家认同危机成了一个全球性现象。各个国家的认同危机除了自身的独特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国民对文化认同和地区认同比国家认同更为关注。”经济发展和文化魅力都处于相对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于发达国家,受到的国家认同危机冲击更大。
我国当代大学生出生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期、成长于网络应用全民化、自媒体渗透生活化的时代,这一代大学生从小广泛接触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但由于很多年青人接受的信息存在着内容碎片化、观点片面化、缺乏系统性等原因,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存在了西方国家比国内更民主更有人权等思想误区。并且他们更喜欢生活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小时代”,拥有当前“小确幸”式的幸福,这些都是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这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由于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期,所以高等院校应该责无旁贷地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一、国家认同教育与供给侧管理
国家概念之说主要存在“三要素”说(人口、领土、主权)和“四要素”说(人口、领土、主权、政府)两种观点。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否将政府单列。笔者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简言之,是对内立法、司法、行政的权力来源,对外保持独立自主的一种力量和意志。因此主权内在地包含了政府的权力来源。因此笔者赞同人口、领土、主权是组成国家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根據人口的“类”属性的特点,国家由单个民族或多民族组成。根据人口的社会文化属性,内在文化的不同特质使得民族与民族、国与国彼此得以区别。因此人口要素决定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成为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要素。领土指组成国家的疆域,“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决定了领土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对象。主权要素决定了政治作为国家的认同对象。国家认同由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领土认同和政治认同四个维度组成。英国学者沃克认为,所有社会都需要某种认同感和共识,缺少这种共识,就会很快分崩离析。因此,国家认同是维系国家团结和统一的最重要和最有力的力量。
从认知学的角度,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从具体感知、抽象认同到理论信仰的逐步深化的过程。针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阅历,使其能具体感知国家的领土,逐步建立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由于政治认同阶级性、理论性和不直接性等特点,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少等原因,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关键和难点。例如:我国现阶段的政治认同包含道路认同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信心,理论认同即对拥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信仰,制度认同即对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认同。如何能让大学生认同这些理论,并能一定程度上内化为理论信仰,是当前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据对浙江树人大学四百余名大二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最喜欢的国家或地区”中,选择“中国”的比例最高,为53.6%,但是,选择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也高达46.4%。在选择移民的学生中,60.5%是因为“国外能给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从一定角度说明了在全球化影响下,高校学生对中国的归属感的现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在救市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供给管理”手段,其后又有一系列对供给侧的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的强调与运用,标志着新供给经济学(供给管理)的形成。它的主要内容有:1、吸收19世纪初经济学家萨伊“供给创造需求”命题的合理成分。2、吸收需求管理理论。不应该否定需求的原生意义,人活着就有需求,有需求才有各色各样的动机和满足需求的创新活动。因此要使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3、吸收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即对供给侧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于较为局限的手段研究,而且是发展为更有高度的制度安排。
2017年《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极高收视率,让人看到了在思想教育领域,供给对需求的强大引导力。因此,对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笔者认为也可以运用供给侧管理来着手解决。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供需不匹配现象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国外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一段话,习总书记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大学生在全面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对我国政治道路的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品德、时代担当精神和脚踏实地作风。
因此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始终的宗旨。从赋予的课时和学分,以及教师的组织安排看,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很重视。但从效果上看,还需要提高。运用供给侧管理方法分析,笔者认为尽管大学生需求方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等现状,但本文主要从提供有效供给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不足:
1.供给内容重复抽象。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已有《我爱祖国山和水》等国家认同的教育,初中、高中皆反复涉及,笔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国体和政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两门课都要讲的重要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大学生觉得自己对内容很熟悉,没有听课的热情。但一向他们提问,却发现很简单的知识都不能清晰准确回答出。可见知识点的重复并没有带来知识的巩固。另外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与生活距离远,也让学生产生晦涩难懂之感。
2.供给方式生硬。教育方式主要为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式。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思想理论课采取大课制,一个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一二百人,所以大部分思政教师只能用满堂灌方式,无力做到精准滴灌。因为太注重单方面灌输,就演变成泛泛而谈和廉价的道德教义。于是有的学生每次上课都是带本书坐在教室里做做样子,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了移动的电脑,上课玩手机现象屡禁不止,也成為大学老师最为头疼的现状。
3.供给路径单一。国家认同教育是抽象的,所以需要让大学生对国家产生一些直观的感受,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大学期间,学生与社会打交道的方式主要有打工兼职、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校外实践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自发的打工兼职主要集中在少部分锻炼自身能力迫切同学;学生会社团组织的校外实践活动多集中在开展志愿者、帮扶等活动,受众面也不大;尽管几乎所有高校在暑期都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经费、教师精力和社会资源等原因,主要表现是把大量精力、财力投放在有限的能出工作效果的社会实践小分队上,根据很多高校实际情况,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受益,尽管许多高校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实践回执表的公章上,没有实际参与或很好地参与。这就导致暑期社会实践点上轰轰烈烈,面上却平平淡淡。也使得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只停留在抽象认同上,很难转化为大学生内心的理论信仰。
三、供给侧管理下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模式
供给侧管理下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模式,重在从学校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路径进行改革完善,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实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两个转变,从而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绩效。
(一)教学内容系统化易懂化
因为国家认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近的过程,所以小学、中学、大学部分知识点重复,大学的课堂不能浅层地重复高中的一些知识点,而是应该更系统和深入。笔者在讲述我国的政治选举体制时,通过讲述台湾的选举政治历程,候选人的竞选口号和当选总统后的实践、刚上任初的高民意支持率和连任任期末的低民意支持率、受选民意志绑架的高福利诺言和政府的债务危机带来的高福利不可持续性,从而得出选举政治的轮流坐桩体制等实质,引导出每种政治体制都有其不足之处,关键是要坚持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政治道路。
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一般比较抽象,需要教师把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自己授课体系。需要教师对抽象理论进行破题,找一些时事来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笔者的课堂实践中,深感生动形象、切中主题的视频播放的良好效果。
视频《华西村的发展》讲解了实事求事的魅力。视频《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坚定了改革开放是发展我国的唯一出路,视频《大国崛起》引起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思考、视频《香港十年》感受到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的灵活性和优越性。《甲午大海战》深刻明白落后要被殴打,有效率的政治体制的重要性。通过课堂讨论和老师讲解,使这些视频颇有化抽象为具体的神奇力量,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从而坚定了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近年来,浙江树人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开展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活动。即由教师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和课程理论知识,拟出十几个主题,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ppt展示,并由同学对其进行提问,老师在最后进行总结点评。近年来,在《概论》课堂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践中的运用、对香港一国两制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关关系发展、工匠精神、创新型国家、中国南海问题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大学生思路活跃、自我意识强,能充分发挥主观性去探究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上台讲演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同学提问互动环节,有挑战又有成就感。老师的点评可以进一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在网络时代,也必须积极运用大学生熟悉而且热衷的网络途径,积极尝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深入运用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国家认同教育的宽度和深度。
(三)教学路径实践化
让大学生认同这些理论,并能一定程度上内化为理论信仰。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更需要通过升旗仪式等仪式感的活动、需要辩论式活动等实践来加深大学生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和践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和场所限制,这个任务很难由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所以将第二课堂和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延伸。
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读会、悦读会等社团组织开展一些思辩活动。也可以依托团学开展节假日传统风俗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还可以抓住国庆、建军、建党、日本投降日、国旗下的讲话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课堂中,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去实地参观。例如浙江丽水学院,讲授完依法治国的内容后,组织学生参观丽水看守所,通过参观看守所,对“守法”两个字,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在讲授完改革开放话题后,组织学生参观了丽水的城市规划馆,直观地了解了丽水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变迁。此外还有听庭审、下社区等不同形式和课堂内容相配套的实践活动。暑期是很好的行万里路的时机,投入到社会大学中,让学生亲临一线,了解祖国的情况。在笔者学校的实践中,由学生自找选题,例如2016年度,学生选择了温州蓝夹缬、杭州民宿、丽水环境保护、智慧医疗、入党动机、家风传承、特色小镇等社会发展主题,在深入群众中做调查问卷时、在跟着基层公务员去开展工作时,采访志在传承民间工艺的手艺人时……。走出书斋的大学生们真切地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环保努力等等,从而对国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课堂和暑期社会实践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同时由于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学生会碰到一些困惑,并且不一定能正确认识社会中看到的黑暗面,这会对他(她)的思想有一定冲击性,所以这过程中就必须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性,给学生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