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天地间的回响
2017-07-12陈志音
陈志音
2017年6月6日,是李德倫百年诞辰日。中国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纪念音乐会,他生前钟爱的莫扎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等经典作品,牵动着人们的感怀、追思,他那挥舞指挥棒的雄健背影,仿佛又在舞台重现……
1
李德伦1917年6月6日6时诞生于北京城前门外鹞儿胡同31号小四合院,曾有个回族名字,汉文音译阿卜杜拉·阿奇。从小身穿长袍马褂,足登半统小靴,宽额阔脸十分讨喜。谁会预料得到这个“满憨小少爷”,将来会成为享誉中外乐坛的大指挥家。
最早的音乐启蒙得益于早年受过师范教育的母亲。李德伦两三岁时,母亲用家里的凤凰牌风琴,教会他学唱第一首歌《春之花》。从此,音乐在他心田生根萌芽开花,相伴相随直到年届耄耋,《春之花》的旋律仍旧能随口哼唱。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北京城并不太平。童年记忆中的家经常搬来搬去,他们兄弟姐妹的学业随之也时断时续。有个叫刘稹的老秀才对李德伦影响很深,他不仅教孩子们学四书五经,还教历史、地理、常识、算术。从老秀才手里的《孙中山全书》,李德伦最早接触到“三民主义”理想;老秀才关于中西音乐差异的分析观点,如西乐有力量,中乐有韵味等等也给予他某些启示。
经历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是在李德伦13岁到23岁的10年间,他从一个官宦子弟成长为一名热血青年。从单纯爱好音乐艺术,到自觉执着音乐事业。最终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抗日救国。同样因得到母亲支持,1940年8月李德伦告别北京前往上海,从此踏上人生又一段新的旅程。
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李德伦参加了上海话剧演出最具实力的配音乐队。本来只是拉大提琴的“角色”,可他一点也不安分,今天是《秋海棠》里的袁公子,明天又是《梁上君子》里的屠警长,还演过《钦差大臣》里的绅士,《金小玉》里的革命者……这个舞台上的小配角,有一天又站在乐队前面举起了指挥棒,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
李德伦19岁已成为共产党员,后来失去组织联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同学中的地下党员注意到他的积极表现,经常引导他、鼓励他参加革命活动。国共谈判破裂之前,李德伦曾与黄佐临、陈白尘、田汉、欧阳山尊等文艺界进步人士在“周公馆”听周恩来讲时局。1946年深秋初冬时节,周恩来考虑到延安已组建管弦乐队,需要李德伦这样的人才,同意安排他离开上海奔赴革命圣地。
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艰苦的延河畔,李德伦在中央管弦乐团担任教员。大提琴当然没问题,问题是小提琴、中提琴、长笛、小号等从未学过的乐器,只能一边自学一边教学。他第一次指挥演出歌剧《兰花花》,还带着三套节目一边行军一边演出。演自己编创的曲目,还演莫扎特作品。
1948年冬天,中央管弦乐团与晋察冀人民文工团合并成立的华北人民文工团接到通知,立即出发前往北平。一路奔突日夜兼程从西郊入城,李德伦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亲切。
李德伦平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人民的音乐家,用艺术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经过1953年-1957年在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深造,他的指挥技艺日渐精进,中国音乐舞台出现了一位令世界瞩目的大师级指挥家。
2
新中国成立后,需不需要搞交响音乐的激烈争论始终难以平息。因有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支持,1956年成立了中央乐团。在前苏联已指挥过20多个乐团的李德伦,1957年回国后即担任该团指挥。他满怀壮志要用音乐艺术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中,交响音乐尚未达到今天这样的发展程度。而中国交响音乐发展到今天的高度与广度,李德伦和他同时代的前辈功不可没,无愧“开拓者、奠基人”的称誉。
1958年1月,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雄浑音流,在北京人民剧场漫卷。李德伦留学回国的第一场音乐会,赢得了演奏员的高度赞赏和观众们的热烈欢迎。从此,一个艺术水平和演出频率最高的国家乐团,在东方的舞台高扬中华民族的交响之声。
在新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里,李德伦兼备了超群的才华与非凡的智慧。那些年带着中央乐团到全国各地演出,下工厂、进校园、到农村,他自己准备为群众普及知识的解说词。英国作曲家布里顿有个作品《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国指挥家李德伦也有个类似单口相声的开场白。音乐会演出之前,他将交响乐队所有声部所有乐器,一个一个、一件一件介绍给听众。有时还会打着“呱哒板”说快板书一样解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全北京、全中国,有多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只因听了一次李德伦解说指挥的音乐会,从此深深爱上了交响乐?一群一群、一茬一茬,不计其数。最近因筹备李德伦诞辰百年音乐会,有人在互联网朋友圈随便一声招呼,谁听过李德伦解说音乐会?马上呼啦啦、乌泱泱一大拨五六十岁的国内精英海外游子,纷纷应和踊跃报名。
20世纪80年代,已年逾古稀的李德伦曾以年均50余场做过400多场交响乐普及讲座。从万人之众的大广场,到几人之少的小房间都留下了他珍贵的足迹与声音。曾任北京市朝阳区文化文物局局长的李龙吟(李默然之子),难忘有一天李德伦冒着倾盆大雨照例准时来局里讲课,听众稀稀拉拉不到10个人,他却乐呵呵地说,只要有一个人我也照讲不误。如果一个人听了讲座喜欢上交响乐,我就没白讲,普及工作就有意义。
“交响乐本身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但李德伦的理想是让普通老百姓共享,这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我是他忠实的追随者。”同李德伦交往近半个世纪的指挥家卞祖善如是说。
3
在近半个世纪的指挥艺术生涯中,李德伦曾亲率中央乐团在首都和全国各地演出,还到过德国、美国、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等国的20多个境外城市演出。前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等20多个乐团及芬兰、捷克、古巴等国家乐队都曾在这位中国指挥大师棒下奏响经典之作。贺绿汀、马思聪、罗忠镕、吴祖强、陈培勋等中国作曲家的数十部交响乐作品均由李德伦指挥世界首演。
李德伦1980年荣获文化部授予的指挥荣誉奖;1986年荣获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纪念奖章。他却从未把自己架到一个高不可攀的位置,大师的人品和艺品一样,永远温厚平实富于感染力与亲和力。一声“李大爷”是人们对他的尊称爱称昵称统称。
李家住在中央乐团和平里宿舍区某栋楼一层,走廊进来一道门,阳台出去一道门,前门后门面向所有人开放。有的人路过这儿,前门一推就进,端起凉水瓶倒一杯咕咚咕咚喝干了,穿过客厅一拉后门出去了。有的人路过这儿,后门一推就进,拉过凳子坐到餐桌边操筷子端碗盛饭吃饱了,穿过门厅前门一拉走掉了。这个家就像大家伙儿的家,一个公共食堂饮水站,谁来都管吃管喝甭客气。
李德伦人缘好到什么程度?音乐界、文化圈不算,同事、邻居不论,那些理发的擦鞋的、送报的遛鸟的、开小铺的做買卖的,谁都跟他谈得拢聊得来。他朋友遍天下,家里座机电话号码从不更换,怕换了别人找不到他。一个大名人名片只列两项:姓名和电话。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乐团艺术指导、常任指挥,中国交响乐团顾问、北京交响乐团顾问等头衔,一概不要。
李德伦有3个子女,大女儿李鹿继承父亲的大提琴专业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演奏家。她谈到一件往事令人十分动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已住进北京协和医院特护病房的李德伦,天天跟着他家小阿姨学唱《小草》。开始李鹿很不理解,父亲搞了一辈子交响乐,从来不唱流行歌曲。现在躺在病床上却向一位五音不全的乡下妹子学唱歌。在病房里唱,做透析时也唱,有时甚至为了一句歌词唱不好而烦躁不安无法入睡。后来李鹿终于明白了,父亲是把自己当作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2001年3月初,《相约春天——献给李德伦的音乐会》进入紧锣密鼓排练。许多媒体为此都在做前期宣传,有的文章称他为“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夫妇俩看了非常着急,他们绝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称谓。
3月25日音乐会开演前,李鹿宣读了父亲致观众的信,李德伦谈到西洋音乐早在明朝就进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国已有了交响乐队;谈到肖友梅先生、贺绿汀先生等音乐先驱开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还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贡献。“我只不过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本职工作,而且做得很不够,大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与那些音乐老前辈相比,使我深深地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4
中国音乐界公认李德伦是中国交响乐事业的一面大旗、一座丰碑。他一生突出的三大贡献:队伍的组织建设、人才的培养爱护、大众的普及推广。最后,他用生命谱写了一场被称为“世纪绝响”的音乐会,在世界音乐史上越来越显示其非凡的意义深远的影响。
1979年,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首度访华,在北京与李德伦合作演出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从此两位音乐家超越时空结下友情。北京国际音乐节自1998年创办伊始,艺术总监余隆就着手准备邀请斯特恩重返北京,同李德伦再度合作,仍以他们20年前演出的作品再现舞台。两位老人都心如明镜,1999年11月19日这场音乐会意义非同寻常。
孰料音乐会演出两月之前,李德伦身体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经北京协和医院全力抢救,突发肺炎和胃出血同时伴有肾衰竭的老人,虽病情暂时稳定但已相当衰弱。那时北京全城演出广告铺天盖地,演还是不演?
从国外赶回北京的李鹿第一时间冲进病房,在父亲耳边哭着问:“您能演吗?”父亲微弱的一声:“能……”让所有人震惊。父亲绝不情愿默默离开他奋斗一生的交响乐事业和他无限热爱的音乐舞台。重要的是,他怎能和大洋彼岸的老朋友失约,怎能让所有期待这场音乐会的观众失望。
已经躺在病床上与死神抗争了近两个月的李德伦,11月17日坐起身来看总谱,开始准备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还给斯特恩通电话商量合乐的有关事项。18日下午,医生实在拗不过他,只得破例放他出医院去做演出前的排练。在摄影师镜头里永远定格的动人一幕:两位白发老人深情凝望泪光点点紧紧相拥,一切尽在不言中……只见指挥台上的李德伦举起双臂,第一拍挥下去干净有力,很快整个乐队已完全控制在他手里。
1999年11月19日那个夜晚,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现场千余位观众,有幸经历并见证了中外音乐舞台上一个旷世奇迹!李德伦和斯特恩眼神交汇音乐腾空而起,“莫扎特”形神兼备复活重生。演出结束掌声如瀑经久不息,两位老人在鲜花掩拥中淡淡微笑默默含泪……
2001年的秋天格外悲凉。9月23日斯特恩回归天国;10月19日李德伦与世长辞,两人的忌日,相隔竟然不足一月。
大师的不朽乐魂归去来兮,从此在故园热土下安息。一米见方的白色仿真指挥台镌刻着墓志铭:“光阴如同音乐从指间淙淙流过。他把一生托付给了音乐……只要举起那根纤细的指挥棒,音乐之外的一切喧嚣便归于寂静。”
如诗的墓志铭浓缩了李德伦非凡的人生,下面的五线谱表上标记着一个金色的休止符,而他留在人们心中的旋律绵延不绝永无休止。
(责任编辑:王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