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索
2017-07-12赵磊岩
【摘 要】本文以广西为例,分析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紧扣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特点,提出在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培养中,要转变制定继续教育政策的主导观念,用切实可行的制度进行良性引导,扩展继续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推进观念革新和制度改革。
【关键词】民族院校 青年教师 素质提升 培养模式
【中圖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09-02
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而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决定着师资队伍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从理论上对青年教师培养问题的重大意义、发展途径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均有构架;在实践方面,对各种培训模式也有所分析,如校本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教师研讨会等,其论述往往注重普适性,讨论如何开展此类培训及其意义。但是,这些研究缺少对国内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缺少从区域原因出发分析由主、客观因素造成的青年教师的成长特点,进而提出如何解决民族地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本文以广西的高校为例,试就民族地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
广西在全国属于教育欠发达地区,在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引进和培养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引进高层次人才因为见效快,能为人才梯队的形成节省大量的时间,因而被很多高校高度重视。但是,高端人才向西部不发达省份流动的动机往往比较复杂,其中,为了解决家属工作问题的人才,只要需求得以满足,工作状态还会相对比较稳定;另有一部分人员的流入背景与动机比较难揣测,而这部分人工作以后就会出现各种让用人单位比较难以解决的情况,比如领取了现工作高校的高额安家费却不与原来的单位彻底脱离关系,工作几年过程中的科研成果都不以现工作的高校为工作单位发表等,这类人才的稳定性也较差,往往约定的服务期满会出现再次流动的现象。相对于引进来说,高校对已有的教师进行培养相对来说周期比较长,但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民族地区院校来说,为了现有教师的素质能有整体的提升,师资培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去十年,广西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攻读博士学位、国内课程进修、国内及国外访问学者进修、校内青年教师导师制、专业教师到校外挂职锻炼等方面。这些继续教育形式对于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实施。近两年,广西教育厅牵头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学习了国内发达地区的教师入职培训方法,从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入手,而不局限于专业知识,为青年教师的提升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随着经验的累积,这一项目将会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
传统继续教育思路是由青年教师对继续教育模式进行自主选择,而高校教师在主动接受继续教育时,趋利性非常明显。例如,某高校为在推进教师学历学位提高方面制定的教师进修政策,2004年的政策是,学校送培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可以免费获得XX平方米住房一套,回校工作满十年可以拥有房子产权,并有配套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等。在这个政策的鼓励下,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有23人、22人和29人考上博士研究生。2007年7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作出调整,不再提供住房,改为学成回校提供7-10万的安家费及科研启动费,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有12人、10人、11人考上博士研究生,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热情明显降低。2010年,学校再次调整政策,送培博士回校工作不再有安家费等待遇,2010年至2013年分别有10人、5人、6人、6人考上博士研究生。外出读博对于教师来说,收入会受到影响,而回校后又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奖励,教师的积极性会降到最低,他们会做一个最基本的计算,如果在学校教学并争取各种资源申报科研项目,多发表几篇论文,评上高一级职称,更有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接受继续教育后自身能否获得切实利益非常在意。
这种以切实利益为主导的自主选择的接受继续教育模式,会使青年教师错过最佳的提高学历学位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其尽早拓展学术视野,对于学校整体师资学位水平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青年教师下一步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因为许多国家级或自治区级教师培养项目,在申报时会以教师的综合条件为依据来筛选,同等条件下,具有博士学位者更容易被选中派出。
青年教师入职工作以后开始对自己重新定位,他们渐渐觉得自己已经成为知识的传授者,面对学校安排的不同类型的校本培训时首先是觉得占用了他们的时间,对培训内容和师资信心不足,造成还未开始接受培训就已有排斥心理。在这种先验性的排斥心理影响下,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对于培训内容及师资会非常挑剔。例如,笔者曾经组织过香港某著名高校讲师团来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其中一部分内容涉及香港地区大学的组织机构建设、办学经费筹集、办学理念、办学的社会效果、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说对于没有机会接触国际教育理念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拓宽视野的好机会。但有些青年坚持来参加培训只是为了获得一个香港著名高校颁发的学习证书。而有些青年教师来参加培训是为了了解国际化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学习香港高校的教学方法,思考目前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等。从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一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自身教育素质的要求只局限于专业发展,而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部分青年教师带着先验的抵触情绪对待校本培训,使学校师资培养部门大量的工作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造成资源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从青年教师入职开始就要引导他们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让他们树立起终身接受继续教育的理念,并建立起相应的接受继续教育政策,扩展继续教育模式。
二、民族地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讨
(一)转变制定继续教育政策的主导观念,用切实可行的制度进行良性引导
首先,正视“趋利”心理。任何政策的制定首先要考虑到人的趋利性,否则将很难推动执行。针对趋利性的心理,高校的政策制定就應该重视良性引导。目前民族地区部分高校在制定政策时仍是希望用优惠的政策去鼓励和刺激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而这种做法只能调动少部分人的积极性,并会造成教师对政策的过度解读,认为自己可以有更多的要求。政策转变的关键点在于,逆转思路,不是教师接受了继续教育会得到什么相应的利益,而是如果不接受继续教育,教师就会失去获得利益的机会。例如,教师接受相应级别的继续教育,将成为在以后的职称评聘或参与各级种类校级、自治区级甚至国家级科研项目、人才项目、奖项、荣誉称号等的评选中的必要条件。那么在趋利心理的影响下,这将调动起绝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为了提高职称,改善生活水平,就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各种机会去接受继续教育。
其次,完善政策,让接受继续教育成为教师的习惯,转变青年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态度。在相关政策中明确,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应该接受各种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的次数。从青年教师入职开始,每人有一份学校统一制作的继续教育成果手册来记录接受继续教育情况,并配有相关职能部门的签章证明,这份记录就作为青年教师今后参评各类项目的依据。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有好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突破局域思维,学会在接受继续教育中从不同角度吸收有益的内容来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此,应该在青年教师入职之初就将这种全面提升的理念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吸收专业以外的教育素养,让学习成为习惯,让提升成为习惯。
(二)扩展继续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
1.聘请专家巡讲模式。民族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广西没有“985”高校,仅有1所“211”高校,名师较少且学科分布不均,很多专业领域,在自治区内无法找到业内名师。在这种客观环境下成长的青年教师,与国内知名专家接触机会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将名师请进来,由广西教育厅统一规划,聘请国内外教育专家或教学名师组成名师巡讲团,到区内各高校巡回授课。课程内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专业性强的课程,由一所院校承办,集中区内该专业青年教师学习、交流,这样青年教师既可以与国内外名师交流,又可以与区内同行有所交流。二是非专业性课程,可以涉及中国文化、心理学、教学法,等等。青年教师工作以后,往往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进而导致精神压力加大,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往往缺少与同事的交流,一些教师会出现情绪浮躁的现象,而心理关怀、人文关怀的缺失会加剧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这些课程所请教师必须是课堂教学效果非常精彩的,让青年教师觉得虽然跨专业听课,但是对个人素养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学习、心理压力的缓解等有所帮助。每学年初公布年度课程设置,让青年教师选课,根据听课效果记入继续教育手册。
2.外国专家小组讨论指导模式。近年来,民族地区教师出国学习的培养模式开始受到关注,但受教育资源及接收渠道限制,还未能广泛普及。广西本科院校基本依靠国家、自治区、学校派出相结合的方式。但每年普通本科院校派出人数在10-20人左右,并且能够入选派出的人员往往是资历较深的教师群体,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机会较少。因此,高校在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更新及与国际先进知识体系衔接方面的培养应有所突破,利用相关资源,获得必要的师资帮助。比如,通过自治区外专局协助,根据各高校所提申请聘请国外专家到高校任教,外国专家的工作任务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本科教学;其二,每周组织一至两次含外国专家在内的教研室讨论活动,由教师和外国专家就专业方面进行交流。可以预先布置好讨论主题,这样教师有所准备,避免教师由于语言方面的不足造成不敢于参与讨论的情况。外国专家如果从事过教学工作,往往互动性会非常好,教师会受到鼓励而变得积极大胆。在这种模式的刺激下,一方面教师的英语水平会有所提高,可以为教师将来出国进修打下一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通过外国专家了解本专业的国际研究动态。
【参考文献】
[1]徐延宇.高校教师发展——基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
[2]韩国志.论民族地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2)
【作者简介】赵磊岩(1979— ),女,广西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科长。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