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邀我去饮月

2017-07-12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李白月光

那夜,我去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青莲场,月照当头,远远望去,太白楼矗立山巅,雄伟高耸,清影映射,如利剑,像灯塔,直吸我的眼球。索性凭月去访。踩着自己的影子,来到青莲镇天宝山下,太白碑林前高大的李白塑像导引着我,敲门禀报,门卫惊奇,知其故,遂放行。进园各种碑刻影影绰绰,有的像中流砥柱,浑圆站立;有的则如方墩巍然;更有的像墓碑依次排列;还有的随地而刻,字大如斗。我用脚踏住“明月”二字,想让月光停留,将月影凝固,可我若走月影则动,怎么也静止不了这光与影的倩影。抬头仰望天空,天上月明星繁,恍若白昼,瞑瞑之中月光凝视着我,向我发出迷人的光华。我想,难怪李白爱月如命,最后捞月而去,就连这月亮也白得像他的名字,让人迷恋。难道酒不醉人月醉人么?

其实李白本不名白,生于中亚碎叶,迁于陇西成纪,5岁时移居青莲,客居于一李树下,父亲因而被当地人取名为李客。据传李白母亲是少数民族,有胡人血统,其迁居故地的河边原名叫蛮婆渡。李白本无汉姓,随父姓取名为李白。李白24岁前一直在蛮婆渡习书作诗,学琴绘画练剑,18岁那年隐居大匡山,之后出游成都与峨眉山。自24岁再游成都与峨眉山,出三峡仗剑去国,巡游四方,赋诗作文,以进仕途。然而,他一直怀才不遇,虽被朝中文相贺知章誉为“太白金星下凡”,杜甫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直到42岁才被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三年后赐金放还。44岁开始再去东都、访吴越、探燕幽、游江南,62岁时在当涂江中醉酒捞月而逝。缓步爬上山冈,俯身贴地,自然使然。松林中见月圆墓孤孤单单,让人疑惑,墓旁那“铁棒磨绣针”的遗迹历历在目。快步攀爬,不料于月色中闯进了李白故居陇西院,院内两厢一祠,李树成荫,故人故物,月辉照来,格外圣洁。问护院老翁,方知太白楼还在右手向上的天宝山顶。仰天问月,才辨明方向。

趁着朗朗月光快速攀登,银辉泻来,真有“疑是地上霜”之感,松柏、台阁、碑林接连交错,月华照来,朦朦胧胧,奇妙无穷。快步登上山顶,太白楼立于山巅,像是矗立的长者,更似李白的雕塑,慈目秀脸,一动不动。我迫不及待登楼而上,想挽住李白的臂膀一路前行,然而静谧夜空中只有“噔噔噔”的腳步声,再就是月光如昼的清辉徐影悄悄洒来,婉约美妙,如影随形。登至楼顶,倚楼凭栏,气喘吁吁,遂掏出随身携带的二锅头仰脖而饮。顿感热血沸腾,心魂飘飘;更觉凌空绝顶,万般皆下,唯有吾高。此时,月上当头,繁星眨眼,举手可得,清影弄辉,如银似雾,恍若天庭。隐约觉得李白腾云而来,举杯邀饮,把樽相对;我即驾雾而去,双手握瓶相对一碰,举瓶倒灌,咕咕嘟嘟,酒干身轻,满心欢畅。一时,心醉人醉神醉,昏昏然迎风而飘,随李白踩月而去。但怎么也赶不上李太白的身影,怎么也追不上月华星光的脚步,怎么也看不透雾色苍茫的天地。索性张开双臂,把苍天揽回,将星光拥怀,与明月对饮,乘云驾月拉近光年,和李白相聚,频频举杯,饮尽杯中酒,喝掉杯中月,酣畅淋漓。没想到双手一伸,却抱住了太白楼的圆柱,以为抓住了李白的手臂,再也不会松手,欲与其携手,奔月而去。真乃“青天有酒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当夜醉卧太白楼,飘飘欲仙,梦魂萦绕,梦中李白梦中月,杯中白酒杯中月,整夜李白相邀饮,对月当酒梦不回。

(作者:周吉灵,选自《延河·绿色文学》2014年第8期)

教师评说

作者抓住李白一生中最富有情感的“伴侣”,通过在“月照当头”时分踏访李白故里,亦叙亦描亦抒地借“明月”之景、“明月”之诗、“明月”之趣表达了对李白的追念与缅怀之情,可谓构思精巧,含意隽永。

(王敏)

学生评说

在李白的众多诗篇中,“月”是一个出现次数多、内蕴丰富的意象之一,作者从这些“月”中,感受到了李白的壮志难酬之痛,浪漫洒脱之情。

(李雪)

猜你喜欢

李白月光
月光信使
《点·月光》
月光粉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日月光布庄
月光下最透明的心灵
月光花瓣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