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帮扶的“党湾样本”
2017-07-12文丨汤
文丨汤 莉 记者 龚 琴
集团化帮扶的“党湾样本”
文丨汤 莉 记者 龚 琴
由县妇联、县就业局主办,镇政府、村承办的“家政女培训班在党湾举行。
永和镇党湾村位于凤冈县东南部,属2016年脱贫的贫困村之一,距凤冈县城32公里,总面积29平方公里。全村共14个村民组,总户数1869户,人口7651人。在党湾村,凤冈开展了一场探索推动扶贫工作朝着更加合理方向发展的帮扶模式。
一年来,从党湾村群众思想的转变、卫生环境的改变、居住条件的变化到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集团化帮扶下的“党湾模式”彰显了特有的生命力,让项目落地生根、夯实了党的基层基础、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调整了产业结构、干群思想嬗变,正为全面小康凝聚新的力量,催生实用帮扶模式。
为夯实党的基层基础注入力量
“帮哪里,帮哪些?怎么帮才对困难群众好?那种方式适合当下的扶贫工作?要充分调研,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和困难群众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归根结底,必须夯实党的基层力量(运用党的民主力量)。”综合研判成果之一。
如何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低效和浪费,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这得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凤冈县委组织部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上报县委常委会决策,把党湾村作为试点,实施集团化帮扶。
采取集团式帮扶,将贵州省监狱管理局、遵义市发改委、县委组织部、县邮政集团等部门捆绑一起帮扶永和镇党湾村,使之产生“聚沙成塔”效应。
这种帮扶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改变过去单人驻村为集体驻村,将省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挂凤冈县委常委、副县长胡万祥、市发改委的副科长(副科级稽察特派员)李卓、县委组织部研究室的干部解吉权常驻,镇里面安排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文溪和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黄成平等精干干部直接联系党湾总支部,以期打造脱贫攻坚中的名副其实的“战斗堡垒”。
怎样达到精准?首先得把贫困人口挑出来,区域贫困划出来,这样才能把“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措施落实到区域,到户、到人。
党湾村委会会议室,所有区域贫困点、贫困户照片贴了一墙。照片旁,家庭人员构成、家庭收入、致贫原因、脱贫办法等,标得清清楚楚“这些贫困户是村里人挨家挨户算账‘算’出来的。”村支书苏俊说,党湾村有1869户,7651人。刚开始,由户主申请后,各村民小组选出的贫困户比现在的多。
谁才是真贫?帮扶团队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倒排序方法,干部群众坐在一起,互比收入,互揭家底。从最穷的贫困户挨着往下排,最终确定了贫困户288户973人。然后,通过乡审核、县审定等扶贫对象识别程序,经三榜公布无异议后,这些贫困户被定为精准扶贫对象,逐个建档立卡。
以建基础奏响脱贫乐章
“当下,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等是党湾村亟待解决的问题!修公路、建水窖、脱真贫、瞄准重点方向,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发展短板势在必行。”综合研判成果之二。
集团化帮扶工作队小分工,大合作,往返于村寨与贫困户间实地调研,全面分析村情民情,提出了“一水二路三居四业五配套”的扶贫路径。“建水筑路”敲响了脱贫攻坚的“第一锣”,驻村工作组将安全饮水工程和村道路建设列入了精准扶贫规划,争取项目选址建设人畜饮水供水点,对“板车道”进行了拓宽,并把连接42个小组,果园、合作社、养殖场所有道路全部硬化。
对于该路径,凤冈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长程劲松深思熟虑:以党湾作样本,体现党建助推,为凤冈全面小康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加强铺路、建水、拱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汇集群众力量,发扬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共同为党湾的发展出力;创新基层党建活动载体,打造适宜于发展的平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通据统计,自集团化帮扶党湾以来,解决村级通组公路18.6公里,组级通组公路35.4公里,安全饮水135立方米,饮水工程已完成100%,村民家里很快就能吃上自来水。
不夯实发展基础,脱贫就是一句空话。一年来,集团化帮扶专门就如何脱贫提出了精准脱贫示范村、同步小康示范村、法治建设示范村“三村同建”思路,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大力推进水、路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短短一年,修建了党湾街上幸福苑(含广场)、后坝广场、深溪广场,并安好了路灯,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处,安装水管130户,共18公里。修建了大屋基连心桥1座,硬化贫困户院坝65户,共1950平方米,改造房屋72栋。
以扶智力实现观念“突围”
“大扶贫政策既带来机遇与繁荣,也带来挑战和麻烦,需要加强智力扶贫,致力打造村民自愿脱贫、致富共同体。”综合研判成果之三。
鱼渔相授取其渔。集团化帮扶队员们深知,推动党湾村脱贫与发展是党湾全村人的大事,应使全村整体脱贫的主张转化为村民固有的共识,形成一致行动。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补群众精神之钙,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技术的培训,重在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以期逐渐向懂技术,会管理,有远见的新型农民靠近,不仅能够使自己发家致富,更能影响和带动周围农民发展生产,带动全乡农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
《贵州省大扶贫条例》一出台后,集团化帮扶工作队第一时间将之订成单行本送到党湾村。村民们闲暇时,总会聚集到村子里的农家书屋学习讨论。“这是脱贫致富的‘法宝’,给咱穷人撑腰的一部法!”村民们很感兴趣。
集团化帮扶下的每一个村民组,都组建了驻村工作队,联系该村的县领导程劲松、胡万祥多次实地调研,研究村情,看望贫困户,与群众拉家常,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出适宜于当地发展的培训思路,确立培育目标,制定分期培训计划。县里还成立了扶贫督查组,定期督查各联系点目标完成情况。
与此同时,作为通过党建促脱贫的一个重要抓手,集团将“党员培养成致富骨干,把致富骨干培养成党员”,有效开展“支部+协会+流动党校+田间课堂+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对147名农村党员、20多名基层干部、359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轮训一遍,以“富脑袋”促进“富口袋”。
几月过去,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00多人,发放各类实用技术读物、法律法规读本3000多册,翻印发放《贵州省大扶贫条例》1869余册。实用技术培训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门路,从根本上改变了“除外出打工和留守种田再无出路”的现状。
以兴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精准脱贫是产业扶贫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产业扶贫的标尺。在产业化扶贫的进程中,优化养殖业结构,利用生态资源优势,特别注重对现有养殖大户的扶持,通过现有养殖大户,以合作社方式组织农户入社,发展规模养殖。”综合研判成果之四。
省、市、县及镇帮扶人入村后,第一时间深入村组调研,召开专题会,抽调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机关干部纷纷下沉到一线,在贫困村寨“集结”,寻找产业发展路子。
经调查,该村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只有烤烟一项。而这项产业多数贫困户没有办法做,成本高,劳力投入大。再者,烤烟均推广规模种植,少则几十亩,多达近千亩,种几亩烤烟的历史已然翻篇。其它产业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找不到市场,不仅难以增收,反而亏本。
党湾发展优势在于:坡多、水势好,生态资源丰富,宜种宜养,全村42个自然小组养殖、种植各不同,且产量较多,常年种植可让1户收入超万元的品种就有7个,养殖品种有4个。基于此,2016年帮扶小组提出了以蜜柚、梨、李子、葡萄、枇杷为主的“甜五味”为重点品种,养殖以羊、牛、猪、海狸鼠为主的“肉四味”为重点养殖品种。
于是,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园区就业……新的产业模式在各帮扶村民组生根开花,成为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我们村有四件宝,山羊、烟草、水果和蔬菜!”在党湾村的村民眼中,今年在出售自家养的山羊,种的水果和蔬菜,还有变卖烤烟烟叶时,就是最美好的时候:满坝金黄的烟叶,犹如遍地的金子。烟农们早早起床,踩着露水,采金摘银,烟香阵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目前,“甜五味”、“肉四味”仍在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中,全村农民正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治愈千百年来一直折磨着党湾人的“穷病”,日子逐步由“苦”变“甜”。
经新一轮统计,全村种植“甜五味”、养殖“肉四味”的农民每户年均收入达9000余元,两产业已经成为288户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产业,也是42个自然小组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程劲松表示,今年,党湾村以产业为纽带,捆绑项目37个,资金1213.55万元,以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基地、专业协会等为依托大幅度发展本地产业,以单独建、联合建、派驻指导员等为形式,成立5个产业党支部(党小组)、聚集147名党员,致力让党组织红旗插遍党湾的村村寨寨、产业发展的各个链条。
成果:如何牵住产业致富的“牛鼻子”?如何提高集团化帮扶下产业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党湾样本”给出了答案:将产业扶贫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上片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发展生态养殖和旅游业;以党湾河、党湾村街上为中心的中片,对于易地搬迁户,搬迁后剩余劳动力较多,适合发展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而下片,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培养了一批从事养殖、中药材种植的带头人,适合发展养殖业和中药材等种植业。
“人力、物力、智力、项目打捆扶持一个企业、支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贫困农户,用产业扶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这是集团化帮扶干部们在扶贫工作中的最大体会。
在“党湾样本”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集团化帮扶产业扶贫是一个方向,是带动全村更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一个有效形式,也是他们坚持做精、做深、做稳脱贫事业的一个重要载体。
卉森养殖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