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

2017-07-12唐灵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7期
关键词:收缩压血压高血压

唐灵玲

644000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

唐灵玲

644000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压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日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降压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平均住院日。

常规护理;老年人;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并发其他重要疾病,如糖尿病等,增加了疾病对身体的损害,增加了治疗的难度[1]。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老年患者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可降低服药依从性,引起血压波动,增加脑卒中风险[2],而且,独居老年人和与家人分开住的老年人易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会降低此类人群的就医率。诊疗的不及时性和抑郁情绪的存在会增加此类人群的死亡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流行病学和心理特点决定了此类人群对护理的需求。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是否能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带来好处。

资料与方法

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学将纳入研究的样本进行编号,并根据计算机在编号范围内给出的随机数字将样本等比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表1 成年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

2014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高血压患者64例,年龄≥65岁,经过随机对照原则分组后,干预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65~87岁,平均71岁。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65~89岁,平均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好。

高血压诊断标准[3]: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每日2次随机测量血压值。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则可诊断为高血压;若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正在使用降压药,即使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仍诊断为高血压。本研究仅纳入原发性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被排除,且纳入研究的患者血压最高值<180 mmHg,以尽可能排除由于高血压程度的差异所带来的混杂。见表1。

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老年高血压的护理方法,包括:①血压监测:除了常规监测血压外,在患者出现不适等特殊情况下也应及时测量血压,及时向医生反映血压的波动情况,以便医生根据患者的药物敏感性和血压的控制情况等调整药物的剂量或种类。②药物护理: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按医嘱给予患者所需服用的药物,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药物的服用剂量、频率、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时的处理办法。③医疗环境的护理:应按规定的时间打扫环境卫生,更换床上用品、洗漱用品、便壶等日常生活中易被污染的东西。保持环境处于适宜的温湿度,保持一定的通风换气和光照,并嘱咐患者和家属根据室内和外部气温等调整着装厚度。④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高血压的一般知识和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以及高血压可能带来的危害,介绍高血压的检测、诊断、治疗方法,并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的解答。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包括:①饮食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每日食盐量要少,严禁进食辛辣食物,少食多餐,不宜一次进食过多或饥饿过久,要进食丰富多样的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少进食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4]。②行为习惯指导:戒烟禁酒。喝酒会引起血压较大幅度的变化,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但可适量饮茶,促进脂肪的代谢。③运动指导: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度、适量、规律运动,选用一些幅度小、速度慢、安全性高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并在运动时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调整,若感不适应,及时停止运动。运动后应监测血压,以免血压升高损伤心脑血管。④焦虑患者的护理: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这种长期的治疗会消磨患者的意志,同意让患者觉得没有希望治好,且因为治疗的长期性,为治疗投入的家庭收入也较多,而老年患者大多没有经济来源,需要子女或社会养老体系供养,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压力与不安,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引发血压波动,降低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对于此类患者的护理应首先做到认真、耐心地聆听患者的倾诉,不要对患者表现出不耐烦等不良反馈鼓励患者多与朋友来往,增加倾诉对象,尽可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患者,同时根据患者主要焦虑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疏导,帮助患者走出焦虑,指导患者采用一些实用、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如呼吸法、音乐法、暗示法等,以增加愉悦感受。⑤孤独患者的护理:老年人在长期患病的情况下,由于自信心等积极思想的减少,容易出现不愿与他人接触等社交障碍,而且部分老年人因为丧偶等原因长期单独居住,身边没有家人的陪伴,会引发患者内心强烈的孤独感。对于此类人群的护理要注意多引导其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将内心封闭起来或长期压抑自己的愿望,尝试通过一些喜爱的运动或娱乐消遣活动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最好能与其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在生活中多给予些照顾和陪伴,多看望老人,或给独居老人寻找伴侣。⑥固执患者的护理:老年人的性格和思想很多已经定型,难以改变,因此常认定自己的想法没有问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依从性差,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差。对于此类患者的护理应循序渐进地指导,不要直接劝诫其该怎样做,不要打断患者的谈话,不要否定患者的观点。可以先顺着他们的想法沟通,在不断增加信任的同时一点一点引入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细节,让其慢慢从内心接受医护人员的建议。⑦自尊心强的患者的护理:对于此类人群的护理应注意交流时面带微笑,表现出对患者的认可与赞美,说话诚恳,语调缓慢、温柔,给其带来亲切感。保护患者隐私,在细节上给予帮助。⑧过度乐观患者的护理:老年人情绪容易走极端,有的处于极度悲观的状态,还有的处于过度乐观的状态,认为自己不需要服药即可自行好转,或身体有不适时也不注意,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或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很多负荷较重的劳动和运动,由此引发更多的问题。对于此类患者应指导其理性对待疾病,给其查看并解说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清晰地了解自身情况,引导其配合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

表2 心理干预前后血压比较(±s,mmHg)

表2 心理干预前后血压比较(±s,mmHg)

组别 例数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干预组 32 148.1±9.8 123.3±8.6 136.4±8.5 96.4±6.1对照组 32 145.6±7.4 121.9±7.9 139.8±5.2 110.6±7.3 t 2.135 2.753 5.507 3.921 P 0.144 0.097 0.019 0.048

表3 心理干预前后疗效比较(n)

结 果

血压变化:干预前干预组收缩压平均(148.1±9.8)mmHg,对照组收缩压平均(145.6±7.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干预前干预组舒张压平均(123.3±8.6)mmHg,对照组舒张压平均(121.9±7.9)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干预后干预组收缩压平均(136.4±8.5)mmHg,对照组收缩压平均(139.8±5.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干预后干预组舒张压平均(96.4±6.1)mmHg,对照组舒张压平均(110.6±7.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此外,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和干预后血压值均较治疗和护理前显著下降(P<0.05),见表2。

疗效比较:干预组显著1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显著15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25%;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34),见表3。

住院时间: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6.10±1.74)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0.15±2.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2,P<0.001)。

讨 论

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影响疾病的治疗,反过来治疗本身也会降低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Alsalami等人的研究发现,使用10种或以上药物的老年女性患者相比较于使用1~3种药物的老年女性患者心理健康程度较差,服用的药物种类较多是老年女性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5]。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可能也存在同样的效应,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与心理健康状态容易进入一种越难以治疗则心理状况越差、心理状况越差则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越不好的恶性循环中,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干预方能达到最佳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干预是一种效率高、经济、便利的切入点。国内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心理护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6]。

但是,本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研究仅选用了本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是来自于总人群,研究结果会受到就诊患者与总人群基本特征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且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难以避免由此带来的已知或未知的混杂。仅以血压下降情况和住院时间评估疗效是不够的,以后的研究应从其他方面或其他病种对心理护理干预进行综合评价,以便更准确地对心理护理的影响靶点和适用范围进行限定,为科学合理地应用心理护理做铺垫。

纳入的64例患者的护理结果显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血压下降情况,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平均住院日,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应建立心理护理的规范化培训制度,扩大心理护理干预的适用范围,落实心理护理措施。与此同时,对多种疾病及多个科室开展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为其优势提供更多、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1] 李艳红.个体化延续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1(15):48-49.

[2] 杨雪松.优质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13):226-227.

[3] 方燕伶.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掌握高血压知识的影响[J].生物技术世界,2013,12(1):102-103.

[4] 马金燕.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病护理中的作用[J].现代养生,2015,11(8):252.

[5] Alsalami MO,Forder PM,Milton AH,et al.AssociationsBetween Medication Useand Mental Health in Older Women: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5,502 Women Aged 76 to 81[J].J Am Geriatr Soc,2015,63(6):1254-1255.

[6] 齐国娥,杨老虎,于瑞彦.心理护理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职业与健康,2015,13(7):961-963.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Tang Lingl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City,Sichuan Province 644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Methods:64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2 cases in each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Results: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he treatment(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01).Conclusion: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reducing blood pressure obviously,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eatment and reduce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

Routine nursing;Aged;Hypertension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7.74

猜你喜欢

收缩压血压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稳住血压过好冬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