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池观彩鹮

2017-07-12张翔武王建中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7年6期
关键词:草甸野鸭滇池

◎ 文 | 张翔武 图 | 王建中 编辑 | 吴冠宇

滇池观彩鹮

◎ 文 | 张翔武 图 | 王建中 编辑 | 吴冠宇

黑翅长脚鹬

彩鹮

几天前,一位爱好鸟类的朋友L发来微信,说有人最近在东大河湿地看到了一群彩鹮,于是相约去亲眼看看这种据说多年不曾出现的珍稀鸟类。

一个周三的下午,天气晴朗,一行人开车去东大河湿地。东大河湿地位于滇池最南岸,距离昆明市区59公里,我们开车从滇池最北岸出发,沿着滇池西岸一路向南。打过几次电话后,L终于弄清彩鹮栖息地的具体地点,不在东大河湿地,而是在其附近的一座监狱旁边。据曾在监狱工作的一位朋友说,这里以前是昆阳农场,八年前退湖让地后,一场大雨使得这里形成沼泽。一到昆阳农场沼泽,才发现它更像一个长方形的湖,西岸是一座新修的监狱,占地甚广。去年来晋宁参加诗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就住在监狱对面的酒店,当时全然不知对面还有这片栖息了几十种鸟类的沼泽。

从监狱刷着绿漆的隔离栏外的一条小路下去,走到西岸中间地段。路上遍地枯萎的杂草,有一种紫色野花开得清丽。隔离栏外,也有堆积不少的生活垃圾。靠近水边的荒地里,成片生长的茅草早已枯黄,在阳光下分外明亮。有些茅草已经开花,絮状的穗子在风中摇摆。一阵疾风吹来,茅草相互推挤摩擦,发出瑟瑟的声响。水里还有一丛丛密集的菖蒲,剑形叶子冲天上指,如不细看,容易把它们看成茭白。

走了几步,老远看见一群全身户外打扮的人聚在一块伸进水里的陆地上,这些人要么手抬相机,观望水上;要么趴在支着三脚架的相机上,低头紧盯取景框,一看就知道这群人是专门拍摄鸟类的摄影师。西岸和东岸是观察鸟类比较理想的角度,摄影师们基本分布在这两处。今天聚集的摄影师不算多,加起来十多个。一位在场的摄影师说,人数最多的时候,这里聚集了六七十名摄影师。有的摄影师已经在这里蹲点守候了一两个月,就为了拍鸟。当然,也有摄影师老远赶来,只为拍摄一种鸟类,而非见鸟就拍。我提起苍鹭、白鹭,一位摄影师不屑地说,这些鸟太常见了,犯不着去拍,还是要拍彩鹮,过些日子,它们就飞走了。

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彩鹮分布全世界,但不确定在中国有无繁殖,偶见于长江下游及东南部广东、香港、海南等地的湖泊周围。这条关于彩鹮的条目没有提到云南,大概是因为彩鹮很少出现在云南,故而记载也少。这部书由几位英国鸟类学家合著,尽管深入研究中国鸟类,但是对少数鸟类的具体分布及生态情况往往一笔带过。2009年,彩鹮就已出现在云南红河,甚至被部分网民戏称为“云南五大神兽”之一。

我对彩鹮的了解,除了名字和L发来的模糊的杂志图片,并不知道更多。于是,借了一位摄影师的望远镜,就到处搜寻。这位五十岁左右的摄影师看我一副毫无头绪的样子,于心不忍,好意提示我说:“看见对岸站着的两个人没有?在他们脚下前面一点点,水里那只黑黑的鸟就是彩鹮。”我按他的指引,端起望远镜,瞄了过去,果然,离岸不远的水上,有一只乌黑的鸟走来走去,不时低头啄食什么。距离太远,只能看个大概的体形,我并没有什么兴奋感觉,索性转移视线看看别的鸟类。正巧,右前方水中央的草甸上,一只苍鹭刚刚停落,灰蓝的翅膀打开至少一米的幅度。

从沼泽中几处残垣断壁来看,当地人迁走的时间并不久远,大量湖水漫灌进来,那些砖瓦房的房顶、门窗都已不在,剩下几堵红砖砌成的墙表明这里曾经有人居住。在蓝天碧水之中,这几堵砖墙的红色、粉墙的白色点缀着湖面,倒有点别致的意味。

小鸊鷉

鹭鸶

彩鹮

灰头麦鸡

绿头鸭

看了一会,我们走向一位离群的摄影师,他坐在一个水泥修砌、加盖的水池上。他的前面七八百米处,一群苍鹭、白鹭混在一起,还有黑水鸡、彩鹮。言谈之间,我问:“彩鹮不是彩色的吗?怎么看上去是黑色的?”他调出相机里的照片,努努嘴,说:“要近看,远看自然是黑色的。”我凑近一看,照片里的彩鹮正在起飞,浑身分布着亮绿、栗色、紫色,鸟喙比较长,向下微弯成弧形。

鸟群开始转移,飞到几堵砖墙背后的草甸。要想更近更好地看这些五彩斑斓的飞鸟,我们只有转身回走,顺着公路徒步,绕到对岸。一些摄影师早已赶到东岸,又聚在一堆,呈一字排开,各自支好三脚架,固定相机,望着水中央的草甸,那里散落着一群彩鹮。我用望远镜扫向那片草甸,几只彩鹮或者低头觅食,或者呆立不动。时值下午五点,太阳偏西,阳光迎面投射下来。由于逆光,望远镜里几只彩鹮仍然是遍体乌黑,个头约60厘米,与家鸡的体形差不多。我从左到右看了一遍,又从右到左数了数,七只。从我的立足点到彩鹮栖息的那片草甸,距离至少三四百米。再怎么细看,仍然只能把彩鹮看成黑母鸡。这时,左边传来一阵鸟叫,循声望去,不远处,两只黄鹡鸰在离岸很近的草丛里嬉闹,两只鹡鸰的头顶灰色、翅膀白色,从颈部到下体都是鲜绿色羽毛。在一片褐黄的枯草丛里,两只黄鹡鸰分外惹眼。

我们想起东大河湿地还没去,刚才只是路过,就离开昆阳农场沼泽,驱车去东大河湿地。东大河湿地临近滇池,是滇池八大湿地公园之一,面积广阔,里面人工栽培的花草树木甚多。走进这片湿地,不时看见水边刚刚爆芽的几棵柳树。在水杉林里,褐红色的老叶未落,嫩绿的新叶开始点缀枝头,整树色彩斑斓。路过一处水塘,岸边一溜粗壮高耸的桉树,水面干净,没有一丝浮萍的踪影,风吹过来,波光粼粼,树影倒映水上,幽静而富有生机。

湿地尽头就是滇池,我们刚走到滇池边,L叫嚷起来, 那几只海鸥在跟一只大鸟打架!我抬头仰望上空,一只像鸢的大鸟正与几只海鸥周旋,估计那只大鸟想飞到湖面上空,海鸥却不容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于是联合同伴们驱逐这位不速之客。大鸟终究寡不敌众,左冲右突了一番,最后灰溜溜地飞进树林,海鸥们却不依不饶,还追了一截,又得意洋洋地叫着折回自己的领空。

这片湿地设立了几个鸟类观测站,都靠水边。我们走向其中一处观测站,一只鸟扑棱棱飞进芦苇丛中。冷不防看见一只戴胜站在离我一米远的草地上,我瞅了几眼,来不及掏出手机,这只戴胜也起身飞走。在懊恼之余,还有些激动,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看到一只戴胜。

野鸭在飞!一个声音响起,我赶忙抬头仰望。两只野鸭在天上飞着,一前一后,朝着树林。没多久,又一只野鸭不知从哪里飞出来,飞得很高,它几乎在我们头顶画了一个巨大的圆圈,似乎在寻找同伴。这只野鸭让我想起奥杜邦笔下的那些美洲鸟类,鸟类这样真切地出现在眼前,有些不可思议。

一条栈道横过一条小河,河两岸都是粗得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桉树。过了河,走了几步,前头的L突然停下,说:“哎,树上有只雀鹰。”我东看看,西看看,就是不知道那只雀鹰在哪里。她扬手一指,说:“那,在树上。”我依稀看见一只腹部白色、均匀分布褐色斑点的鸟蹲在树枝上,正面朝向我们。我们看了很久,那只鸟纹丝不动,居高临下,甚是威严。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雀鹰尾羽比较长,颈短,喙也短,向下弯成钩状。一只八哥飞来,落在雀鹰背后高处的树枝上,叽喳嚷个不停,雀鹰并不理会。几分钟后,或许雀鹰终于发现有人很不礼貌地盯着它,翅膀一抖,转身飞向后面。这时,滇池上的风越来越大,落日在遥远的山脊上放射出最后几缕金光——我们该返城了。

猜你喜欢

草甸野鸭滇池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特征
山地草甸
馒头草甸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快乐的野鸭
武功山山地草甸的成因调查
黄雀在后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