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州端阳祭

2017-07-12韩永强编辑曾平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7年6期
关键词:端阳招魂龙船

◎ 文 | 韩永强 编辑 | 曾平 吴冠宇

归州端阳祭

◎ 文 | 韩永强 编辑 | 曾平 吴冠宇

古老的归州端阳,千百年不变地演绎着《招魂》的盛典。归州人以最为虔诚、最为一成不变的方式为归州的儿子屈原招魂,为一个舍生取义的灵魂招魂,为一种高洁孤傲的操守招魂!

归州最有别于他乡的民俗是过端阳。端阳在全国汉民族聚居地,甚至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是一个重要节日,但是归州因为有了屈原,归州端阳就有了自己的特色。归州民俗的形成几乎是与屈原息息相关的,也是在屈原光争日月的操守辉映下传承的。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也有很多地区以五月十五为端阳节,还有为数不少的地区过五月初五、五月十五、五月二十五三个端阳节的。归州人过端阳节是一定要过三个的。五月初五叫头端阳,五月十五是大端阳,五月二十五是末端阳。在这三个端阳中,头端阳是最重要的节日。归州的端阳节还是家人省亲团聚的良辰吉日。五月初五是屈子的忌日,民间也说是神鱼驮屈子回家的日子。在归州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年小端阳大,姑娘回娘家。”归州旧俗中,出嫁了的姑娘春节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只能到正月间才可以回娘家拜年。五月端阳就成为了归州姑娘回娘家的重要节日。女儿回娘家过端阳,会把自己、夫婿、孩子打扮得格外精神,让娘家的爹妈觉得女儿嫁对了人家,女儿的日子过得舒展。女儿有时还会带上婆家的亲戚回娘家看龙船,也走走亲戚。娘家人为了给女儿长脸,就会把端阳节准备得更加精心。亲人相聚,把一盏雄黄酒,吃几个糯米粽,说一些家常话,亲戚觉得越走越亲了,女儿回到婆家去做人,腰杆儿也挺得更直了。

那些出门讨生活的男人们,即使在外面安了家,那天也要回到归州,看望父母,拜会亲戚。他们不能参加划龙船,但是肯定会在岸上含着泪水,喊几嗓子“招魂曲”。他们要在这样的日子里,来到屈原沱缅怀屈原,体味做一个归州人的骄傲。

因为五月艾象征着屈子的品格,五月艾也因此成为了归州端阳民俗中具有“法力”的神草。在归州的端阳节里,母亲们会用五月艾熬制香汤沐浴孩子和自己。

2002年5月,湖北老秭归县城的龙舟比赛和祭奠屈原仪式。 摄影/李风/FOTOE

2002年5月,湖北老秭归县城的龙舟比赛。 摄影/李风/FOTOE

归州人同其他地区习俗一样,过端阳做粽子是当然的,做发面粑粑也是必须的。但是在五月初,家家户户就从中药店里买一块雄黄回家,却是很多地区没有的。人们都说雄黄有毒,归州人却把买回家的雄黄用磨刀石蘸酒磨出酒浆,然后兑制成雄黄酒储存。

头端阳的清早,家里的半大男孩子要不说一句话,飞快地跑到沟边、田坎上割回带露水的五月艾,回家后,家长们会用红丝线或者红布条把新鲜的五月艾分成一小芓一小芓,里面再加进去两根长长的菖蒲,一起扎好后悬挂到大门两侧。据说苦香的五月艾代表屈原清白而苦涩的人生,菖蒲如利剑,表示屈原耿介的人生总是锋芒毕露,不容奸佞。

因为五月艾象征着屈子的品格,五月艾也因此成为了归州端阳民俗中具有“法力”的神草。在归州的端阳节里,母亲们会用五月艾熬制香汤沐浴孩子和自己。她们坚信,在端阳节里用五月艾的香汤沐浴了身体,不仅皮肤光洁细腻,身体还会增强抵御害虫侵扰的功力。男人们会把陈年干燥了的五月艾点燃,在大小房间里熏得烟雾腾腾,让所有的蟑螂遁走,让蛇、蜈蚣、老鼠无处藏身。他们还会把陈年旧艾做成艾绒,如果家人被蚊虫叮咬,有了头疼脑热,有了脓肿疮伤,会用艾绒来灸来熏。生了孩子的产妇,母亲们也会用一盆白炭火把陈年五月艾点燃,用五月艾的烟雾熏蒸产妇,使产妇不受产后综合征的伤害。归州人在端阳节的节庆里,巧妙利用长满溪河边上五月艾的民间疗效,把生存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月端阳,他们在缅怀,他们同样也在为自己生存的空间扫除障碍,为活着的人祈福。

早春的和风从归州古城的西门、北门吹过来,在南门、东门的城墙上回旋升腾,又折回前街、后街的青石板上,于是,满城都是五月艾那种淡淡的苦香。家家门楣上有了五月艾和菖蒲的守望,意味着这个家里有了平安和吉祥。

突然一声高腔撕裂天空,霹雳一般划过长空而来:“魂兮归来!”刹那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几百个汉子簇拥着一个颤巍巍的龙头从清烈公祠里向着江边走来。江风浮动着龙头上冉冉龙须,江水汹涌着哗哗涛声,几十条龙船在波涛中似乎急不可耐地起伏着。

做完这一切,粽子、发面粑粑已经热气腾腾地摆到了桌子上。母亲们取出雄黄酒,用手指头给孩子们的眉心点几点,又用三钱小酒盏倒上几盏雄黄酒,大家举杯一饮而尽。母亲们会大声说,雄黄酒扶正祛邪,保佑大家百毒不侵。喝了雄黄酒,大家就纷纷把发面粑粑里面夹上醡广椒或者豆豉炒的腊肉,享用美味大餐。母亲们会把粽子给每个孩子发两个,让他们看划龙船的时候吃。然后母亲们还会给每个孩子一个发面粑粑,母亲们知道,孩子们自己舍不得吃粽子,他们要把粽子给神鱼吃。他们从祖辈那里知道,是神鱼把屈原大夫从遥远的汨罗江驮回家的,应该感谢神鱼。

吃罢早饭,全城的人喜气洋洋地呼朋引伴,熙熙攘攘地推着挤着,来到古城东面的屈原沱边。江水边供奉着屈原大夫神像的清烈公祠,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前面的人挤得不能再向前了,后面的人还在朝前挤,人们都想看到今天的屈原大夫是怎样的神采。就在人们的拥挤中,突然一声高腔撕裂天空,霹雳一般划过长空而来:“魂兮归来!”刹那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几百个汉子簇拥着一个颤巍巍的龙头从清烈公祠里向着江边走来。江风浮动着龙头上冉冉龙须,江水汹涌着哗哗涛声,几十条龙船在波涛中似乎急不可耐地起伏着。那个在屈原神像前祭祀过的龙头被请到了领头的龙船上,锣鼓热闹地响了起来。领头的龙船在屈原沱里昂首破浪,所有的龙船都尾随着鱼贯而行。当所有的龙船沿着屈原沱一字排开之后,江上岸上都安静下来,就连江水也不喧哗了。大家都在等待那声感天动地的呼唤:“屈原哟,大夫哟,嘿吙哟,回故里哟,嘿吙哟!”期待中,领头龙船上祧桡的红绸翻飞起来,耍头的老艄公仰天而啸,江水也痉挛一般跳动起来:“屈原哟,大夫哟,嘿吙哟,回故里哟,嘿吙哟!”没有人指挥,但是桡手们、岸上的老百姓一起整齐地大放悲声,呼号着应和起来:“回故里呀,嘿吙哟!”刹那间,三山五岳,天地同声,悲情四溢。回声从对岸的楚王台上折回来又跳到江面上,打着旋儿澎湃着。

几十条色彩各异的龙船,在清烈公祠前的屈原沱里徘徊复徘徊,呼号再呼号。千万人用一样的悲切一起诉说:“大夫啊,大夫啊,你听我讲啊,你的呀魂魄呀,不可上东方啊,东方啊有深渊千万丈啊,人到啊那里呀把命丧啊!大夫啊,大夫啊,西边你不能去呀……大夫啊,大夫啊,南边你不能去呀……大夫啊,大夫啊,北边你也不能去呀……大夫啊,大夫啊,故乡的人们呀想念你呀,大夫啊,大夫啊,你唯有回故乡呀,嘿吙哟!”在那样悲情释放的时刻,所有的孩子会毫不吝惜地掏出早上母亲给他们的两个粽子,十分坚决地扔到屈原沱的江水里,他们相信神鱼吃了他们的粽子,会永远守护好投身江水中的屈原大夫!

在中华大地,在华人世界,在千年传承的端阳龙船竞赛习俗中,龙船可以标新立异,号子可以各有千秋,比赛的方式可以花样翻新,但是,只有古老的归州端阳,千百年不变地演绎着《招魂》的盛典。归州人以最为虔诚、最为一成不变的方式为归州的儿子屈原招魂,为一个舍生取义的灵魂招魂,为一种高洁孤傲的操守招魂!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了2000多年还让人年年岁岁,声泪俱下骑着龙划着船,唱着高亢的歌谣招魂的人,只有归州的儿子屈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那些来自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农民们,会自发地来到屈原庙,对着屈原神像端端正正地鞠一个躬,吟唱自己今年创作的骚体诗,向屈原诉说故乡人们对他的思念,缅怀屈原不朽的诗魂。

2014年12月24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新县城凤凰山复建的屈原祠古建筑群里的屈原塑像。 摄影/张国荣/东方IC

关于过端阳的起源和因由,典籍记载有多种解释,但是在2006年出版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上,民俗专家们有这样权威的表述:“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纪念屈原说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了。”归州的儿子屈原,因为操守的高洁,因为才华的横溢,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习俗,因为他的伟大而被确认和固定。还有什么比这更为崇高和值得自豪呢?

秭归端午习俗包粽子 摄影/张晓宏/视觉中国

更是因为屈原,自唐以降至宋明,最后演绎到大清,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那些来自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农民们,会自发地来到屈原庙,对着屈原神像端端正正地鞠一个躬,吟唱自己今年创作的骚体诗,向屈原诉说故乡人们对他的思念,缅怀屈原不朽的诗魂。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者乡村最卑微的手艺人,诗歌对于他们而言应该是奢侈品,但是,恰恰是这些满手硬茧,满脚黄泥,粗胳膊拐腿的农民,把屈原开创的骚体诗风保留和传承下来。农忙的时候,他们个个是泥耙水响的庄稼汉子,下雨天不能下田的时候,农闲可以短暂喘气的时候,他们就三五成群相聚于某一个茅寮或者草舍,诵读《离骚》《九章》《橘颂》,怀想屈原是如何“涉江”,是怎样“天问”的。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一字一句,在楚声楚韵中,在平平仄仄里寻找骚体格律的奥秘,寻找寄托思绪的锦绣文字,波澜起伏的词语典故,然后蘸着自己的心血留下了上万首令人叹服的骚体诗,成为“中国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磅佐证,让世界非物质遗产的那些学究们也为之震撼。

每年的骚坛诗会,对于那些骚坛诗社的农民们,对于那些沐浴山野之风的民间诗人们,都是一年中精神生活最重大的盛事。他们把自己作为祭品,奉献到屈原神像前祭祀他们的乡亲,他们的先贤,他们的诗歌始祖,为的是让屈原在九天之上能颔首微笑,再唱《橘颂》。

乡亲们说屈原的一生轰轰烈烈,痛恨丑恶和黑暗,死了也是被鲜血浸泡着的,我们应该用大红的棺材为他安葬,让他永远以亮眼的色彩活在我们的心里。

在归州,还有一个最为传奇和神秘的民俗。行走在归州的大街小巷,人们总会与一种特殊的物品不期而遇,那就是油光闪亮的红漆棺材。棺材在民间总是黑黢黢的,让人感觉到阴森和不安。而归州的红漆棺材却与归州人日常的生活相生相伴,或者在客厅靠墙的一面,或者在楼梯下面,甚至在卧室的一侧,都有红漆棺材自然而然的存在。

传说屈原汨罗投江之后,他的妹妹屈幺姑闻此噩耗悲痛欲绝,在峡江岸边声声啼哭:“我哥回呀我哥回!”悲情呼号中,屈幺姑把原本给哥哥准备的最喜欢吃的家乡粽子,一个个抛到江水里权当送给了哥哥。屈幺姑的悲情感天动地,奇迹发生了!屈原沱的江面上突然跳出一条巨大的鱼,大鱼循着屈幺姑的呼唤声游了过来,然后奋力一搏,跳到沙滩上,肚腹朝天喘着粗气,两只湿润的眼睛对着屈幺姑流泪。

屈幺姑和乡亲们被这神奇的一幕惊呆了!大家簇拥着屈幺姑奔向大鱼。屈幺姑读懂了大鱼的眼睛,在乡亲们的注目下,屈幺姑取下头上的银簪,剖开大鱼的肚腹,不可思议的场景展现在大家眼前:大鱼的肚子里盈满鲜血,而屈幺姑啼血呼号的哥哥屈原大夫安详地睡卧在鲜红的血液里。乡亲们含着热泪,小心翼翼地取出屈原的遗体;屈幺姑感念大鱼把自己心爱的哥哥驮回了故乡,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青丝为神鱼缝合好肚腹。屈幺姑和乡亲们一边抚摸着大鱼,一边声声叫着“神鱼”,然后把这条神奇的“神鱼”送进屈原沱的江水里。从此之后,归州人有了“神鱼”的传说,屈原沱的江水里千百年来,果然有一条巨型“神鱼”徘徊复徘徊,归州人就在千百年的端阳节为“神鱼”送去屈幺姑做的“感恩粽”。

用什么样的方式安葬被“神鱼”驮回故乡的屈原呢?乡亲们说屈原的一生轰轰烈烈,痛恨丑恶和黑暗,死了也是被鲜血浸泡着的,我们应该用大红的棺材为他安葬,让他永远以亮眼的色彩活在我们的心里。于是,归州有了“红漆棺材”的来历。

关于“红漆棺材”,在归州的民间传说中还有一种说法。传说楚王梦想死后上天成仙,而红漆棺材可以满足他的愿望,于是让臣子们在他死后用红漆棺材为他下葬。归州人说,屈原是爱国忠臣,他死了更应该上天成仙,我们要让屈原睡上红漆棺材,于是归州人用红漆棺材为屈原盛殓安寝。久而久之,归州人用红漆棺材装殓亡者就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中国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总序中指出:“一般群众进行此种作品的创作中不一定直接从书面记载中取材,不一定以正史定论为依据,他们往往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的遗迹同历来的口头传承结合起来,编讲故事,因而许多传说常常把本地的历史、民族、宗教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民间的一个传说,能够定格一个世代相传的特异民俗,除了屈原那样有人格影响力的人物,谁还有资格可以成就?

归州不仅仅以独有的民俗折服世界,让中国有了一个“中国端午文化节”,归州的风情也摇曳生姿。

2015年4月26日,湖北宜昌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内,凤凰山古建筑群。 摄影/刘君凤 /东方IC

猜你喜欢

端阳招魂龙船
《传宋苏焯端阳戏婴图》
庚子端午吟
端阳
招魂(短篇小说)
欢庆端午
招魂
古代的“招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