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希望二十年

2017-07-12文陆坪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7年6期
关键词:葛洲坝电厂学校

◎ | 文陆 坪编 | 辑吴冠宇

守护希望二十年

◎ | 文陆 坪编 | 辑吴冠宇

“我在队旗下宣誓: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洪亮整齐、略带稚气的宣誓声回荡在葛洲坝枢纽上空,葛洲坝电厂希望小学“承载希望 放飞梦想”主题实践活动之一——少年先锋队新队员入队仪式在这里举行。

在葛洲坝电厂对这所希望小学长达20多年的帮扶中,这是学校师生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万里长江第一坝”,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水电丰碑”的宏伟,也感受到了来自这里的关爱。在模型厅,他们满心崇敬地瞻仰“丰碑”壁画上的伟人;在葛洲坝员工食堂,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叔叔阿姨精心准备的“营养餐”;在雄伟的坝顶,宽阔的江面、高高的门机引得他们一阵阵欢呼雀跃;在大江厂房、尾水平台、中控室里,他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大江截流雕塑前,一年级的郝玉婷拉着青年志愿者的手说:“姐姐,能在葛洲坝电厂加入少先队,还收到了六一儿童节的礼物,心里真美!”

缘起

葛洲坝电厂希望小学坐落在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原名屈原小学,创办于1956年。1993年,葛洲坝电厂捐资24万元,加上当地地方投资40多万元建立新校,并于1994年迁址屈原村洞沟,更名为“葛洲坝电厂希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716平方米,建筑面积3444平方米,覆盖屈原故里5个行政村,服务人口7800人。学校现有包括学前班在内的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7人,其中住校生92人。

光阴荏苒,带不走春晖寸草。20多年来,学校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帮扶希望小学的优良传统却一直延续。这期间,葛洲坝电厂历经改制改革、重组上市,虽然企业机制发生了变化,但全体葛电职工却始终牵挂着希望小学的全体师生,长年来坚持为希望小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03年,葛洲坝电厂党委明确了以厂团委牵头,全厂联动继续帮扶希望小学的方式。同年,葛洲坝电厂改制后的第一任团委书记纪浩第一次走进希望小学。2006年夏天,在葛洲坝厂党委领导的带领下,她再次前往葛洲坝希望小学探访。在她的回忆里,走高速路、行柏油路、绕盘山路、过轮渡……历经3个多小时的辗转颠簸才到达屈原镇的艰辛路途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希望小学师生代表参观葛洲坝枢纽 摄影/鲍明亮

“即便是到达了小镇,离学校所在地乐平里还有近1个半小时山路。由于刚下完雨,加之没有完工的泥泞道路上随处堆满了修路的大石,我们的面包车和运送捐赠物资的大卡车根本开不过去,只好中途换乘吉普车。可即便如此,车胎还是被石头蹭破了,又只得半途打千斤顶、下螺丝,换备用胎。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才终于在当天太阳落山前到达了希望小学。”纪浩说。

正是那次承载着爱与汗水的探访,纪浩与一同前往的葛洲坝电厂青年志愿者们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了珍贵的礼物——三峡工程的知识与影像视频。穿越千山万水,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第一次如此鲜活地出现在他们面前。

“三峡工程,世纪梦想!同学们,这就是宏伟的三峡工程……”在捐赠仪式上,志愿者们一遍又一遍为孩子们悉心讲解,回答他们各种好奇的提问。仪式结束后,在半个多小时的三峡工程DVD放映时间里,孩子们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任何镜头,自豪的神情写在脸上。他们不曾想到,电视里这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水电工程,会有朝一日和远在大山的他们产生联系……“三峡工程太漂亮了!”“叔叔阿姨,你们就在这里工作吗,我长大能像你们吗?”教室里满是孩子们幸福兴奋的声音。

希望小学师生代表参观葛洲坝电厂模型厅 摄影/鲍明亮

“从那时起,接孩子们到葛洲坝电站参观的想法就一直萦绕在大家的心头,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不仅一个来回就几乎要花掉一天的时间,而且路况太差,一路上安全隐患处处存在,所以想法一直无缘实施。”纪浩介绍说。

缘续

2009年,葛洲坝电厂对希望小学的捐赠进入新阶段,它彰显着葛洲坝电厂持之以恒的爱心,也得益于长江电力对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推进。“有了专项费用的支持,我们对小学的捐助力度更大了,主要是希望能集中力量为学校的孩子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葛洲坝电厂团委负责人说。

2010年,葛洲坝电厂向长江电力申请了6万元社会责任专项经费,购置15台电脑,初步建成可以满足孩子们学习电脑常识的“阳光电教室”。捐赠活动当天,校鼓号队整齐着装,庄严列队,欢迎来自葛洲坝电厂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为这些不曾谋面却早已“熟悉”的人们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15台崭新的电脑摆放得整整齐齐,第一批进入“阳光电教室”的学生兴奋得两眼放光。开机,上网,“我学会上QQ了!”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在电脑前兴奋地向小伙伴们呼喊。回忆起那天的场景,在学校执教多年的刘建国老师说:“我永远忘不了孩子们走进电教室那天的灿烂笑脸。”

2011年,葛洲坝电厂为希望小学建设了“阳光图书室”、“阳光阅览室”,并陆续捐赠了3000余册小学生课外读物;2012年、2013年,他们为所有教室添置了电子白板教学设备;2014年,科学实验室建成。

希望小学学生参加屈原文化活动 摄影/谭国新

虽然远在山区,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却五彩缤纷:课余时间,他们可以在阅览室读课外书籍,上课可以使用电教设备,老师备课的内容都通过电脑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科学实验室里配备了种类丰富、功能齐全的实验设备,科学课上,孩子们兴趣盎然,对老师布置的实验项目纷纷一试身手。

一次科学课,在用特制的“消毒水”洗手后,老师要求学生们数一下实验桌上有多少粒米饭,孩子们都埋头细心地用手指扒拉着米粒,突然,活泼好动的谭郝宇叫了起来:“老师老师,我的米粒变成蓝色了!”紧接着,好几个学生也跟着嚷嚷起来,“我的也变了!”“老师老师,为什么米饭会变成蓝色呢?”

回忆起这一幕,指导同学们上课的彭鄂湘老师感触颇深。他说,尽管孩子们求知欲非常强烈,以往苦于基础设施的缺乏,很多实验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只能通过书本里的介绍或老师的口头描述“间接实现”。“葛洲坝电厂捐助建设的科学实验室,让孩子们可以亲手做试验、了解科学原理,亲眼看到碘可以让含有淀粉的食物变成蓝色的过程。孩子这种探索新知的好奇心被激发和鼓励,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彭鄂湘表示。

“在验收科学实验室的过程中,我们来到学校食堂,学生们正在吃午饭,食堂的景象让我们大吃一惊。”回想起最初探访学校食堂的场景,参与项目实施的葛洲坝电厂职工陈世龙依然满是感慨。由于缺乏资金,在简陋的小食堂里,没有桌椅,只有一排低矮的架子,上面零散地摆放着学生们各式各样的碗筷、勺子,厨房售卖的饭菜盛在几个不锈钢大盆子里,摆放在窗口边。厨房里没有抽油烟机,灶台边和屋顶上都被油烟熏得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屋顶的铝合金扣板已经有一块悬在了半空……打好饭的孩子或蹲或站,迅速“解决”着碗里的食物。学校校长谭国新介绍说,食堂为全校90余名住校学生及老师提供一日三餐,冬天山区气温低,菜炒出来很快就凉了,去晚了的孩子很难吃到热饭菜。

得知这些情况后,葛洲坝电厂及时与学校讨论磋商,并向长江电力申请预算,“学校食堂改造”被迅速列为下一年度捐赠项目。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在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学校食堂改造全部在寒假期间进行,并于开学前顺利完工。假期结束后,重返学校的孩子惊讶地发现食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节能蒸饭车、电炒锅、保鲜柜、浸泡池、洗消池、保温售饭台等城市学校食堂的餐饮设备应有尽有,还更换了亮锃锃的崭新餐桌椅。“孩子们终于可以坐在桌子边,好好享受热气腾腾的饭菜了!”学校食堂负责饮食的工作人员黄师傅欣慰地说。

除了补充餐饮设备,食堂还专门配备了小冰箱,将每餐的饭菜留样,以做好防食物中毒事件预案,为师生安全、卫生用餐创造了必要条件。

“葛洲坝电厂希望小学是屈原镇新滩中学两所附属小学中的一所,如今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亲眼看到这些年小学“大变样”的新滩中学校长郑群高兴地向笔者介绍。在国家重视农村教育,倡导针对贫困地区学校进行专项援助的指引下,长江电力积极响应号召,始终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支持葛洲坝电厂资金援助并确保到位。这一点一滴的真诚付出与努力,换来了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的长足进步。

33名师生做客葛洲坝电厂食堂 摄影/鲍明亮

更为可喜的是,秭归县教育局、新滩中学也加大了对希望小学的帮扶力度,“我们把优质教师首先派往希望小学,硬件和软件质量都有了显著增强,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学生们的平均成绩已经优于镇上的其他小学了。”郑群说。

圆梦

2014年底,沪蓉高速雾渡河到高岚段通车,自此,宜昌到葛洲坝电厂希望小学的路程由原来的将近5个小时缩短到两个半小时,且路况有了较大改善。“将希望小学的孩子接出来看看葛洲坝,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葛洲坝电厂捐赠项目负责人说。

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开心又特别的儿童节,2016年“六一”前几天,来自葛洲坝电厂小学的一至六年级的25名学生在学校8名老师的陪同下,终于如愿来到葛洲坝水利枢纽。“保证绝对安全”是葛电厂厂长符建平对此次活动的要求。从接送师生的车辆,到师生们用餐的菜谱,从讲解的内容到参观的具体路线,都经过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当孩子们拿到葛电职工为他们准备的儿童节礼物——漂亮的新书包时,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带队老师谢小君对葛洲坝电厂的贴心安排满是感谢。

这一次参观之行,也让葛洲坝电厂职工与这些他们帮扶已久的山区孩子有了更深的接触,“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可爱。他们中有不少住校生,而且多是留守儿童,长期只能由爷爷奶奶照管,年纪最小的还不到5岁。在城市里,5岁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他们却已经开始了独立的住校生活。”回忆起活动当天的情景,葛洲坝电厂党委副书记史跃军难掩心中的感慨。

据了解,由于学校的生源分散在附近5个行政村,为保证必要的在校学习时间,孩子们只有采取“一口气”上10天课再休息4天的学习形式。不仅如此,孩子们的回家路也有着寻常人家难以想象的艰难——除了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可以乘坐摩托车上下学,多数孩子只能徒步,有的甚至要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家。在学校,他们早晨6点起床,早操后吃完早饭后就开始一上午的课程,中午在教室里趴在课桌上休息一会儿,然后开始下午的课程,晚上9点准时熄灯睡觉。

“5岁的小孩如何跟得上这样的节奏,是我们这些城市孩子的家长无法想象的。”“这些山区孩子们身上的天真、淳朴和勤勉对我们触动很大。”参与活动葛洲坝电厂职工表示。

结语

爱是最温暖的陪伴。

20多年过去了,学校门口那排小树已亭亭如盖;20多年间,校园里书声朗朗,孩子们来了又走;20多年里,葛洲坝电厂踏实践行着三峡集团许下的“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奉献清洁能源,共建美好家园”的庄重诺言。

尽管和城市的学校相比,这里的办学条件依然简陋,尽管和大部分就近上学的城市孩子相比,学校近90%的孩子每隔10天才能回家一次。但我们相信,今天这些跨越山水的温暖,会成为美好未来的注脚。一如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它们是三峡人用爱心浇灌的幸福花朵,长开不败。

22年时光荏苒,三峡人的爱心接力从未停止,资金扶持、项目改造、设施捐赠,一个个带着情感温度的善举,呵护着孩子们的求学梦。

猜你喜欢

葛洲坝电厂学校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精品工程
张文发扎根葛洲坝
世界上最大海上风电厂开放
智慧电厂来袭
智慧电厂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葛洲坝情结
葛洲坝下:守护中华鲟繁衍的希望
学校推介
反渗透技术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