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演唱之浅谈
2017-07-12广东文艺职业学院511400
陈 哲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511400)
客家山歌演唱之浅谈
陈 哲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511400)
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歌之一,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客家山歌演唱过程中,不仅应当注意发音、装饰音、衬词等运用技巧,还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腔韵。在保留客家山歌原有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对其演唱技巧进行不断创新,促使客家山歌演唱更富有欣赏性和艺术性。本文在分析客家山歌音乐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和演唱方法。
客家山歌;演唱;特点;方法
客家山歌以客家语为依托,采取四句七字体的形式,歌词继承了《诗经》的风格和“赋、比、兴”的手法,也常常采用直叙、比喻、双关、夸张、叠字等修辞手法。根据体裁结构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号子、正板、四句八节、快板、叠字、五句板等山歌;根据歌词内容可以分为爱情山歌、尾驳尾、抒情山歌、虚玄歌、猜调等;在实际演唱中,有独唱、对唱、演唱等形式。
一、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
在中国,不同地区客家人在生活习惯、民俗风情、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所以,客家山歌本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为强烈的音乐特征。下面从歌唱语言、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曲式结构等方面分析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
(一)客家山歌的歌唱语言
客家语言是客家山歌演唱的基础和必备前提,依托客家语言的客家山歌才具有艺术性。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均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歌,而体现民歌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核心元素就是语言1。在传统客家山歌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使用的主要歌唱语言就是客家语。现如今,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带动了艺术的创新,在新客家山歌的歌唱语言中,普通话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在客家山歌歌唱语言分析过程中,主要在语音方面对客家语和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凸显出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
其一,客家语中大多数为唇齿音,翘舌音非常少见。在唇齿音发音过程中,要注意发音靠前,利用舌部、齿部、牙部、唇部等发力,在发音时,翘舌音均变成了平舌音,将“zh”“ch”“sh”念成“z”“c”“s”,例如,普通话中发“chi”的音在客家语中发“ci”的音等。
其二,在送气音方面,普通话与客家语存在明显的不同,因为客家语中具有非常多的古音,所以在送气音方面的数量也较多2。相较于普通话来说,客家语中的送气音保留的较为完整,普通话中很多不送气音在客家语中都保留下来。例如,普通话中不发送气音的“b”,在客家语中却发成送气音“p”,具体来说就是将普通话中的“拜”“碧”“不”等音都念成“派”“辟”“瀑”;普通话中不发送气音的“d”,在客家语中却发成送气音“t”,具体来说就是将普通话中的“带”“道”“丁”等音念成“泰”“套”“厅”等;普通话中不发送气音的“z”“zh”,在客家语中都发成送气音“c”,具体来说就是将普通话中的“咂”“渣”“凿”等音读成“擦”“叉”“曹”等。
其三,普通话和客家语在调值标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普通话的调值通常为35,而客家语的调值却为11,有别于普通话的高而上扬,客家语属于低而平缓;普通话的上声是先降再升的曲折调,客家语中的上声是降调,调值大约为31。因此,在一些如“来”“情”“奇”“离”等上声调的发音时,客家语均念成降调3。
其四,有别于普通话“f-h”的发音规律,客家语中“f-h”的发音具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分别为:在“f-h”当声母时,如“h”与合口呼韵母拼在一起后都发成唇齿音,具体来说就是将普通话中的“花”“乎”“婚”等音读成“发”“夫”“分”等;在将“f-h”念成唇齿音时,“f”读成双唇音“p”,例如,将普通话中的“飞”“夫”等发音读作“呸”“铺”等。
其五,客家语中的“i-ü”部分读音不做区分。有别于普通话中的撮口呼韵,客家语将撮口呼韵读作启齿呼韵,例如,将普通话中发音为“玉”“全”“女”等读作“一”“前”“尼”等。
其六,客家语在前鼻音“e n”“i n”与后鼻音“eng”“ing”不做区分。由于客家语中的后鼻音只有“ang”“ong”“ung”,而没有“eng”或“ing”,因此客家山歌演唱中常常出现“en”“eng”不分,“in”“ing”不分的情况。例如,客家语将普通话中的“政治”念成“真挚”,将“境遇”读作“金玉”等。
综上所述,在客家山歌演唱过程中,应当注意普通话与客家语在语言方面的区别,明确咬字、发音的差异,从而在咬字、发音方面勤加练习,进而才能够流畅的演唱出正宗的客家山歌,保证客家山歌的演唱效果和艺术性。
(二)客家山歌的节奏节拍
在音乐中,不同的节奏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体现出不同性格,反映出不同的力量。就客家山歌的节奏而言,其主要可以分成六种不同的节奏。其一,自由的节奏,整体呈现出动态变化;其二,规整、匀称的节奏,整体效果较为平缓;其三,自由延长音节奏;其四,节奏较为紧迫,与戏曲中的流水板相类似;其五,前进后松或前松后紧型的节奏;其六,切分式节奏4。
节拍作为节奏最基础的组成单位,其较为丰富、自由多变的特点决定了客家山歌节奏的多样性,而不同客属地区的客家山歌在节拍上不尽相同。例如,闽西的客家山歌以2/4拍为主,其次是2/4、3/4拍子交替使用,而对3/4、4/4等拍子的运用较少;粤东的客家山歌则以委婉、迤逦而出名,主要是2/4、3/4拍子交替使用,散拍子与2/4、1/4拍也较为常见,而其他拍子则使用较少;赣南的客家山歌与粤东的客家山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是以2/4、3/4拍子交替使用为主,散拍子与2/4拍子较为常见,但是也存在3/4、4/4与各种拍子交替运用的情况,甚至有时会出现多种不同拍子混合使用的现象。
(三)客家山歌的音阶调式
无论是闽西客家山歌、粤东客家山歌,还是赣南客家山歌,或其他客属地区的客家山歌,在音阶方面均是四声、五声、六声音阶最为常见,其次才是三声音阶,二声、七声音阶较少出现。在调式方面,客家山歌“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均包含在内,其中“徵”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羽”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最罕见。闽西客家山歌、赣南客家山歌、广西客家山歌、贵州客家山歌、湘东客家山歌均是以“徵”调式居多,“羽”调式其次;而粤东客家山歌则以“羽”调式居多,“徵”调式其次;“宫”调式在客属地区客家山歌中都有所体现,只是分布较为不均;五种调式中“角”调试出现较少,在我国闽西连城县古田地区、台湾地区还能够见到。
(四)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
在曲式结构方面,客家山歌的形式不尽相同,乐段结构较为常见且较为复杂多样。在客家山歌乐段结构中,二句、四句的结构较为常见,其次是一句、三句、五句的结构,六句以上的多句结构也时有出现。二句体乐段结构通常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之间存在重复性结构和非重复性结构,梅县松口客家山歌《有好山歌溜等来》就是一首较为典型的二句体乐段结构作品;四句体乐段结构相较于二句体乐段结构更为复杂,可以分为“起、承、转、合”乐段和复合乐段。例如,梅县梅城客家山歌中的《梅县公园景色靓》就是一首典型的四句体乐段结构作品。在客家山歌演唱过程中,应当综合分析其音乐特征,充分认识客家山歌的语言、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曲式结构等,从而认真学习客家山歌的演唱技巧。
二、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及演唱方法
(一)运用标准的客家语言,保证字正腔圆
客家语沿用了中州韵,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在经历战乱和灾荒后进行了几次大迁徙,逐渐来到粤东、闽西等地区,客家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发生碰撞、交融,逐渐形成带有中原语音特点的客家语系。客家语是凸显客家山歌风格的主要因素,相较于普通话,客家语的发音部分较为靠前,位置较浅。发音时,普通话是上下牙齿齐呼向外发力,而客家语则是用舌、唇、齿共同发力,如“chi”的发音,客家语是用舌与下唇发力,向外将嘴张开,声音浅薄,仿佛先出气后发声。同时,由于客家语在字发音方面有别于普通话,所以发出的韵味和音量也与普通话存在明显差异,客家山歌的演唱方法就是需要充分发挥出演唱者唇、齿、舌等部位的作用。在客家山歌演唱中,演唱者应当掌握标准的客家语言,确保在演唱中字正腔圆。在我国客属地区,客家语的代表为梅州梅县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其为规范,并且在梅州梅县客家语教学过程中,以其为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学习客家山歌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其蕴含的地方特色,不仅关注不同客属地区客家山歌的共性,还应当注意凸显其特性。只有体现客家山歌的特性,才能凸显客家山歌的风格5。因此,若想学好客家山歌,演唱者就应当先熟悉客家文化传统、客家社会背景、客家民族性格、客家生活习惯、客家语言规律、客家音乐色彩以及客家音乐风格,然后掌握客属地区的语言规律,明确客家语言发音特点是掌握客家山歌演唱方法的重要前提。不同客属地区的客家语言在韵律、风格、韵腔、衬词、衬字方面均存在差异,例如,梅县客家山歌中常常出现“哎”“喏”“个”等;而五华山歌常出现“唔呀”;龙川山歌的“嘿嘿”;大浦山歌的“哀堆”等。这些衬词都具有美化客家山歌风格、润色其唱腔、加强其旋律的作用,是凸显客家山歌唱腔、韵味的重要环节。
(二)将歌词与唱腔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声情并茂
将歌词与唱腔紧密结合起来是唱好客家山歌的重要前提,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客家山歌的感情。例如,对于梅县松口山歌而言,其有十种的唱腔,唱腔之间具有微妙的不同,体现了演唱者对歌词的理解和体悟情况。演唱者在演唱客家山歌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咬字清楚”,理解并掌握“子音在前,母音在后,母音归韵”的润腔,实现以声传情、以情绘声,声情并茂。
(三)从装饰音出发,抓住客家山歌的特色
客家山歌中有前倚音、后倚音等许多装饰音,装饰音决定了客家山歌的风格。因此,要想演唱好客家山歌,就应当注意装饰音的处理,在演唱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装饰音,通过仔细聆听经典客家山歌作品,掌握优秀演唱者对修饰音的处理方法,从而明确不同装饰音的特性音调。除此之外,在学习客家山歌的过程中还应当了解客属地区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从而明确不同客属地区客家语的微妙差异,掌握不同客家语的不同语音。具体来说,首先应当先学好客家语,然后掌握客家山歌中的修饰音,了解其特点以及在不同山歌中的处理方式,控制好气息,利用细腻、婉转的方式轻轻带过装饰音,凸显山歌的风格。其次,应当了解装饰音在客家山歌演唱中的作用,即明确装饰音的过渡作用、情感凸显作用等。最后,基于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尽量做到科学发声,明晰歌中使用的是前倚音还是后倚音。
(四)唱好衬字、衬词
不同客属地区客家山歌中使用的衬词和衬字也有所区别,但是最为常见的衬字或衬词就是“啊”“哎”“哦”等。作为客家语中的口头语,衬字或衬词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气、语调、语势。客家山歌中的衬字、衬词与客家的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具有紧密的关系,其运用能够为客家山歌增添特色,美化了整体旋律。由于衬字、衬词的口语化,所以在学习客家山歌演唱方法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一字一腔一韵”的细学,明确字音与韵味的关系,从而实现腔纯板正。与此同时,演唱者还应当合理运用字的四声、收声,将情感融入到客家山歌演唱中,通过以声传情、以情绘声做到声情并茂,继而保证客家山歌演唱具有足够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需要注意的是,客家山歌中的装饰音常常类似于滑音,所以,演唱者在掌握客家山歌装饰音特点的基础上,还应当注意装饰音的不同演唱,使其特定韵味发挥出来。
(五)掌握节拍中的强弱规律
在客家山歌演唱过程中,节拍丰富多样,最为常见的节拍是2/4和3/4,其次是4/4、3/8、4/8、5/8、6/8、1/4等。除此之外,客家山歌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变换拍子,往往在歌曲引子部分或尾声部分会出现散拍或自由拍子。不同客属地区客家山歌也拥有自己地方的特性。2/4拍原则上是一强一弱,交替往复的,而在客家山歌中却未按照规律出现。例如,大埔山歌中的《乌乌赤赤还较甜》,这首山歌中运用了2/4拍,但是并未按照原有的规律出现,因为连续使用了切分节奏,所以强弱规律发生了变化。在客家山歌中,3/4和4/4与一般原有的规律也存在差异,如3/4在客家山歌中除了具有“强、弱、弱”的节奏,还有“强、强、弱”和“强、弱、强”的节奏,与一般歌曲中的“强、弱、强”具有明显的不同。
(六)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方法和发声方法
在客家山歌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除了应当掌握上述方法外,还应当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方法和发声方法。具体来说,演唱者应当凸显出客家山歌明亮的声音特点,所以在发声时应做到靠前集中发生,将气息与共鸣腔置于较高的位置。同时,还应当利用中管或小管的声音演唱客家山歌中的延长音。
综上所述,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间文学、音乐艺术的瑰宝。客家山歌在文学艺术、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术研究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客家山歌演唱过程中,只有基于对民族风格的凸显加强对客家山歌的普及,在保留其原有特色、风格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创新,才能促使客家山歌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注释:
1.谢德明.五华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和传承[J].音乐时空,2015(23):29-31.
2.陈雅萍.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演唱研究[J].音乐时空,2014(14):81-82,90.
3.廖明星.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6):167.
4.黄少红.新时期客家山歌演唱艺术的嬗变[J].北方音乐,2011(8):97-99.
5.叶柳华.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6):162.
陈哲(1982.12-),性别:男,汉族,籍贯:潮州,职称:中级讲师,毕业院校:星海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工作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