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创作的意境
2017-07-12熊玉军唐山学院063000
熊玉军 (唐山学院 063000)
浅谈中国画创作的意境
熊玉军 (唐山学院 063000)
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如同其它绘画艺术一样,需要在发展过程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更新观念、丰富视觉语言、拓宽媒材技法。本文立足于创新发展的视角,针对目前中国画在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文化气质,为中国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中国中国画;本体语言;民族精神;创新发展
中国画是自西方舶来的画种,在中国生根、发芽仅仅百年的历史,就已经形成了独具中国意蕴和魅力的中国画,并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但在其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观念性误区,认为中国画的创新重在媒材和技法的革新,个性化体现决定于画面的风格特性,画面的风格特性现取决于视觉元素。进而出现了以媒材、技巧以及视觉语言等直观性因素的变化,来达到创新目的现象。创新不仅仅是画面形式、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的革新,其核心应该是中国画家创作观念的更新。时代的发展以及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审美意识,我们要以发展的观念来促成中国画的实质性转变,把中国画艺术融入到整个美术氛围中探讨其发展与创新。
一、应具备“坚持本体语言,发扬创新意识”的创作观念
随着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画的本体语言逐渐创新变化,甚至于中国画、油画、装饰画的界限逐渐模糊化了。有人认为那种过分求奇、求变而消减中国画语言特性的做法,实属对中国画的异化行为,但也有人认为固守本体语言会阻碍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不必过分在意像与不像中国画。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核心问题在于缺乏对中国画本体语言体系深层次的理解,错误地认为材料是区别与其它画种的重要标志,技法是衡量作品创新程度的标尺,这些均属于狭隘的画种观[1]。从中国画本体语言的构成体系来看,物质材料、形式语言和精神意韵是其三大元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换言之,绘画观念离不开媒材和技法的支持,技法的运用主要由媒材决定,而媒材的特性也会对技法的运用产生约束。中国画自形成到现在,一直就潜在地显现着自身的这种语言模式,无论是在英国、西欧各国以及中国,都是以这个语言模式为基础。古今中外的中国画大师,无一不是在充分发挥和坚持着中国画本体语言模式的。英国中国画家波宁顿的作品《岩下》,充分发挥水彩的透明,变化的微妙等特点,采用写意的手法以轻快干涩的寥寥几笔概括巨石,以大面积水色交融的湿圃法表现了海边岩下瞬息即变的潮汐现象。佐尔坦·萨博的作品《湖边白桦》,强调了水的润泽、渗化、流动、沉淀,使作品产生诗一般的境界。着眼于中国画的“本体语言”以及中国画的诞生史,透纳对色彩表现力的开拓,惠斯勒对流畅用笔的创造,科曾斯对表现气氛的开拓都是来自于传统却又高于传统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可见,媒材、技法的变通与创作观念的更新是中国画创新的突破口关键所在。但是对媒材及技法的创新一定要通过对传统技法体系的梳理,来探索传统媒材与技法的多种发展可能性。
二、需树立“寓情于技,形神共现”的创作观念
就中国画的媒材与技法的创新问题来说,不应该浮夸地表现在媒材与技法的控制和掌握上,更应该发掘对特殊意趣和境界的感悟,应该用中国画本体语言的理性贯穿于主观臆想的表现美中,为中国画开发出更加宽广的表现空间。
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是画家借用特定的语言对物象的体察与感悟的表达。中国中国画若坚持以写意性为内核的美学原则,在选材、立意等方面侧重形神兼备的创作思路,然后发挥水彩与生俱来的形式美感及精神内涵的特性,施用恰当的表现技法,达到寓情于形的审美境界,可为中国中国画赋予新的生机。关维兴是我国中国画界的领军者,其笔下之作立意新颖,巧于构思,将大自然之美巧妙地融入了合理的想象中。他的画给我们的印象是一种人的生命之气,水的润泽之气,在无尽的想象中体味无穷的魅力,是一种大美。英国皇家中国画协会主席沃斯先生称赞“他的画清新优美,每一幅画都是一首抒情诗,是天才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沃斯先生意指关维兴的作品具备了诗词的意境,诗境是一种超越美,是作品中精神状态和艺术境界的理想化追求。追求的是天然美,纯真美和朴素美,所达到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中国画那水的酣畅,彩的洗练,带来的特有的形式美感和文化意蕴,拟就了如诗如歌般的语言内核。所以画家应注重生活感受的捕捉,艺术修养的提升,借助灵动的水彩大胆地抒发灵思妙想,达到借景抒情,寄物托志,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表达意境,拓展中国画这个最有特性的发展方向。
三、要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艺术个性”的创作观念
由于中国画与中国画都是以水为媒,以纸为介,因而中国画元素被运用在中国画在加入中国化元素后,使中国中国画的语言体系变得更加饱满,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中国画便得到了快速发展。给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传统的
中国绘画艺术是“天人合一”与“笔墨意浓”两种感悟的结晶,依靠自己深厚的中国文化涵养,程及先生将以理性为核心的西方中国画与中国绘画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兼备笔墨意趣与色彩造型的中国画。基于中国的审美观,程及先生通过自己对我过民族精神魅力的领悟与肯定为中国画开辟了一条寓中于西“艺术之路”;基于欧美审美观,他令中国文化的格调与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生根发芽。总而言之,发展中国画本体的前提是让其在民族绘画艺术中站稳脚跟,兼容并蓄地创新发展,才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当代中国画家李铁夫、王肇民、黄铁山、王维新、丁寺钟等,通过长期实践探索把传统文化、现代时尚等更多元素贯通于中国画中,取得了非凡成就。
当代中国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去探讨,水彩艺术还需要广泛汲取营养,需不断丰富水彩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从多元化的角度激发中国画的活力,为其赋予更加丰满的内涵,更加充沛的生命力。基于传统民族精神的创作,更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敢于创新与探索的中国画家,才能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开发更新颖的创作模式,推动水彩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1]李永春.中国画的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北京:美术观察,2014(1).
[2]程及.江苏无锡市程及研讨会[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3]曾晚妆,中国画发展的文化自觉[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8).
[4]袁振藻.中国画史[M].上海:上海书报出版社,2000.
作者简历:
熊玉军,1980年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唐山学院艺术系,美术教研室讲师,绘画作品曾多次被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