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2017-07-12潘颂汉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533000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应用型环节

潘颂汉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533000)

“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潘颂汉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533000)

“互联网+”的时代挑战、文化隔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以及学生阅读量的下降,是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环节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采用、文化语境创设法、合理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考评体系以及课前布置文本细读环节是突破这一现实困境的出路。

“互联网+”;民族地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困境;出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人类社会裹挟进一个崭新的读图时代,传统的文字媒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资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面临着调整和重构,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民族地区高校地处文化僻壤,多民族文化资源保存得较为完整,却也因为地域原因,使得该地区的学生较少接触外来文化,文化隔阂感较为严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后,夹杂在“互联网+”、文化隔阂等现实的困境之中,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出路何在,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

一、外国文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对于人的感知系统而言,它的革命性意义更为深远。有论者认为,“网络的发展创造出了全新的网络传播纪元,网络视觉文化也由此兴旺发达起来,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视觉去认知外在世界。换言之,视觉对于人类而言,成为赖以建构并判断外在世界的五大知觉之首。”1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以文字(译著)为主要媒介和解读对象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字不再是学生们接受文学熏陶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甚至是退居于非常次要的位置。声光影色,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信息传播来源,成为学生接受文学影响的多元化途径。那么,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的信息传播媒介,适当地引入一些新时代的授课介质,使授课环节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特色来。

(二)民族地区的文化隔阂

生源是高校的立足之本,也是高校必须直面的现实条件。有论者认为,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生源使得相应的教育面临着非常大的现实问题,“面对生源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学校无法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施以有效教学,使所有的生源都能如期地实现目标,显得十分不易。”2民族地区主要是以农、牧业经济和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滞后。加之民族地区高校地处文化僻壤,外来文化影响较少,导致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所知有限,课堂教学环节遭遇的文化隔阂比较大。因此,他们在理解西方文化语境里的哲学、历史,包括宗教背景等知识的时候遭遇到太多的困扰,这对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开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挑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次全局性的规划与设计,对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促进作用是极其重大的。对于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环节来说,如何将文学教育和“应用”思想进行对接,是一项必要但同时又非常棘手的任务。传统的文学教学和文学鉴赏,和个人的感悟和知识积累密切相关,因此,文学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向来就是一大弱项。那么,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文学基础知识,对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四)学生阅读量下降,课堂教学环节如同隔靴搔痒

“互联网+”时代的读图趋向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是,其文字(著作)阅读量的急剧下降。一方面,借助于声光影色等等多媒体手段和信息的传播,学生对于名著的接受途径更为多元,他们对于名著的主旨、人物的塑造及形象意义的解读更为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对名著的接受也极其松散,片段式知识接受模式的存在,使他们对外国文学名著的理解如同“盲人摸象”,仅仅是一知半解。再加上授课教师如果不进行课前阅读任务的布置,学生的阅读惰性一旦养成,文学课堂上的人物形象的剖析以及艺术特色的爬梳环节便形同虚设,因为课前预习环节的缺失导致的课堂参与度便大打折扣。学生的阅读量急剧减少,对外国文学名著的理解往往来源于相关人物、故事情节的片段式理解,理解上的偏差以及文化误读现象层出不穷,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授环节上造成的困扰可想而知。

二、突破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困境的几种尝试

困境与出路是往往是事物的两面,是矛盾的共同体。正确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突破“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困境是大有裨益的。那么,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对之进行克服。

(一)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采用

多媒体教学方法并不纯粹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它仅仅是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一个环节。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一个多(全)媒体的综合、立体式的运用过程,这其中,对影视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丰富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之一。有论者认为,“影视资源融入现当代文学课堂是一种不容回避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在大量阅读和观赏影视资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组织准备,科学严谨地选择材料,以启发提问、讨论文本与影视的异同等为重要教学手段,让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尽量扬长避短,取得更为优良的教学效果。”3虽然论者是针对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而提出的改革方案,但是对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涉及到多种媒介的参与,共同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朝向声、光、影、色等多手段、立体化的交互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建构。

(二)文化语境创设法

针对民族地区外国文化氛围比较缺乏的客观条件,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去设置一些必要的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特定的文化氛围的建构过程中。有论者指出,“参与性教学的内涵,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注重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注重教与学的充分配合;注重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注重开发教学场,做到师生互动,场人互动;让学生自测自评、淡化考分,强化素质;注重学习常规,教与学轻松愉快,教与学效果优化。”4那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增强学生的文化代入感的同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到莎士比亚的相关剧本的时候,教师应当设置相应的环节,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依据莎士比亚的剧本,改编、演出相应的故事情节,并组织相应的学生观看演出。这样的参与式教学环节的设置,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理解剧本,揣摩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切实增进名著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过,诗歌是在翻译过程中所遗失的美好。那么,在诗歌教学环节上,教师可以通过中、英诗歌的对比式教学,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英文原诗,让他们尝试以自己的理解重译名诗,甚至还可以通过诗歌朗读比赛,来丰富和活跃课堂教学环节,在此过程中体现了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知识的有效迁移。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参与性,二者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合理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考评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过程、考评体系上综合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就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环节来说,必须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三个环节,才能深刻地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义。专业指的是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经典名著的讲解、剖析为主,只有夯实坚实的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才能往素质和能力提升上做文章。素质指的是全方位挖掘外国文学知识里所涉及到的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从而建构起学生的知识谱系,拓宽他的视野,从而完成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即通过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完成学生一专多能的能力建设,使其达到触类旁通的复合型人才标准,“即通过多样性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日后从事有关职业所需的专门性能力。一是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和语文教学必备的文学鉴赏及批评能力;二是从事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组织管理、行政事务、文案写作所需的读说写能力;三是从事文化传播、媒体工作所需的采编制作能力。”5与此同时,考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也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地致力建设,方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反馈。一方面,要适当降低学生卷面分在综合考评时所占的比例,适当拔高实践环节学生所得的分数;另一方面,考评的方式必须要兼顾多样化与合理化的特点,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课件制作、剧本改编、中英文诗歌互译等环节进行考评,从而有效衡量学生在实践环节上所做出的有效贡献。

(四)课前布置文本细读环节,要求学生上交读书笔记

针对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不断下降的事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强迫”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的前期准备之中,也就是加强学生的预习作业的布置。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布置文本细读环节,并要求学生上交他们的读书笔记。在学生上交读书笔记之后,还设置必要的时间,对学生阅读的状况进行抽查,表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就是在剖析某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事先找出学生的读书笔记,然后点名回答,如果回答的状况和作业出入甚大,则扣除相应的平时分。只有不断地强化名著阅读,才能使文学课堂重建阅读之风,并在文本细读的模式下建构起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人物剖析和艺术特色的爬梳。否则,相应的课堂教学环节只是空中楼阁。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环节既有时代因素造成的困境,也面临(急需)一些新的尝试与变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更对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环节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只有不断地和时代对话,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工作扎实做好,为国家、民族地区培育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注释:

1.范高宁:《身体的狂欢:女性形象在网络视觉文化中的困境》,《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2.秦少卿:《民族地区生源状况对其高职教育的相关制约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3期。

3.廖美琳:《关于现当代文学课堂融入影视资源的思考》,《现代语文》2013年第3期。

4.王彤:《师范院校外国文学参与性教学的经典对话路径探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

5.杨书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

潘颂汉,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应用型环节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统中最温馨的环节 室内光线控制系统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