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借阅新模式,开启全民阅读新篇章
2017-07-12李满红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科技图书馆122000
李满红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科技图书馆 122000)
探索借阅新模式,开启全民阅读新篇章
李满红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科技图书馆 122000)
龙城区设有唯一的一家科技图书馆,在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如何探索借阅新模式,促进全民阅读,是我们图书人的职责所在。
科技图书;阅读;全民阅读
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涵盖着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在我国现有的少儿图书馆、老年图书馆、科技图书馆等诸多特色公共图书馆中,所有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但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仍然是大多数人的乐趣。如何探索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引领全民阅读,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当前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图书馆借阅出现的新情况
面对社会的发展,对图书馆而言逐步出现了“满架的藏书,寥寥的读者”的尴尬局面。拿我们始建于1996年龙城区科技图书馆为例,面积300平米,工作人员7人,装有省厅配备的用于电子阅读的电脑26台,图书10000余册。位于城市新区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崭新的各类图书,依然没有改变读者寥寥的借阅状况。目前,图书馆每周仅有3—5名读者光顾。造成这样尴尬局面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城市扩建、新城涌现,有部分图书借阅需求的市民居住区与图书馆距离较远的问题是其中之一。虽然新城的涌现,市民数量进一步增加,有图书借阅需求的市民数量也在迅速增多,但对于服务本地市民需求的龙城区科技图书馆来说,扩大的城市,势必会有部分市民居住区与区图书馆距离较远。具龙城区规划局统计,龙城区市区面积较十年前扩大了3倍,市区人口增加了近10万。市民居住区与本地图书馆相距最远的有十几公里,直接造成了与服务对象的距离延伸。另外,空间上的距离感,令全区的大多数农村读者对位于市区里的图书馆止步,越来越多的农村村民有阅读图书的意愿但碍于距离无能为力。我2016年9月曾在龙城区西大营子镇北山村和西沟村进行过走访调查,走访的150位村民中,有80%的村民有读书意愿,有90%的村民(其中包括中小学生)从未走进过图书馆(包括西大营子镇图书室),究其原因,是距离的约束。更有个别村民不知道图书馆的功用,把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混为一谈。做为一名图书馆管理员,看到村民们渴望阅读的眼神联想起图书馆里束之高阁的图书,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如此窘境中,还有一部分无暇光顾图书馆的上班族和上学族,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要求。现今,电子阅读大量被年轻人使用,他们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去图书馆,如何方便这一庞大群体的阅读借阅,已经成为我们图书馆便民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图书分布不均,在全区7所中学的图书室,图书数量少而陈旧,所有图书室的面积都在50平米左右,因学校资金匮乏,更换新书变得十分困难,目前书架上的图书多数是由老师和学生捐赠。老师和中学生,目前是国内阅读兴趣最浓、阅读量最大的一个群体,如何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服务,成为考验图书馆人智慧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如何解决新情况下读者借阅遇到的困难
问题的涌现激发图书馆人探索借阅模式的创新,首先,我们通过宣传活动,让广大民众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解决图书馆读者稀少的问题。为解决龙城区民众缺乏对图书馆的了解问题,龙城区科技图书馆应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来引导广大民众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例如,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为契机,走进各个乡镇的集市发放宣传单、利用高音喇叭播放图书馆的功用,来宣传图书馆。还应借助文化馆下乡演出的时机大力宣传图书馆。其次,我们以社区书屋、农村书屋为载体,建立图书流动站,解决老年人及距离图书馆较远的城乡居民借书困难的问题。自2003年起,辽宁省各个县市区在省新闻出版局的要求和支持下,在各县市区文广新局的大力帮助下,各社区、村部陆续建立起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目前,龙城区现有社区书屋18个、农家书屋69个。社区书屋、农家书屋都设立在居民区里,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借阅。社区书屋、农家书屋有其便于读者借阅的地理优势,其图书来源主要是由省里派发,数量和种类不是十分齐全。如果龙城区科技图书馆能够借助其地理优势,利用其自身的图书资源在全区各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建立图书流动站,定期将图书馆的图书送达各个流动站进行轮流交换,这将满足读者更多的借阅需求,还将有效解决城市和乡村各个年龄段的民众去图书馆路途远、不方便借阅的难题,又将有效解决图书馆的图书无人问津的窘境,充分利用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在扶持和充实全区各地中小学校的图书室建设,解决全区中小学校图书室图书陈旧、数量少的问题上,我们将利用区内各小学利用闲置的教室建立起图书室。图书来源上,除学校采购及在校师生的捐赠外,区科技图书馆以流动图书的形式,定期向各中小学校图书室投放图书。同时,建议各个中小学校的图书定期流动互换,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以有限的图书满足更多学校师生的借阅需求。另外,在网上公开藏书目录,读者以社区(农村)图书流动站和图书取送点等方式借阅图书,解决上班族借阅图书困难的问题。针对无暇光顾图书馆的上班族,区图书馆,在网上公开图书藏书目录,读者在网上查找到所需的图书后,和图书馆沟通,图书馆可以通过流动图书的形式,送达读者居住的社区(农村)书屋,方便读者借阅。为迎合很晚下班的读者,进一步方便这类人群,图书馆还可以在大型的居民区门卫或附近的商店设立图书取送点,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及时取送。区图书馆为满足每一位读者的服务需求,在没有设立取送点的零散小区,还可以邮寄的方式送达读者借阅的图书。为减少读者的邮寄费用,图书馆可以采取和当地快递公司长期合作的方式取送图书。
以上四种图书借阅新模式的实现,能够无死角全方位地方便全区民众借阅图书。因区图书馆的大批图书在各地流动,会很好地解决图书馆空间狭小无处存放图书的问题。这种服务上门的借阅方式有效实施后必将赢得百姓的赞誉,高质、高效的服务也会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政府的财力也很吃紧,故我们除了靠政府拨款采购图书外,还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积极寻求企业和个人的捐助。例如,以图书封面粘贴小广告的形式为企业做宣传,来获取企业赠与的购书资金,联系省市区内的图书作家、作者,挣得他们的作品捐赠,力争多渠道探索图书借阅新模式。
总之,图书馆人遵循“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以图书流动站的建立、学校图书室的扶持、网上公开藏书目录的形式开启图书借阅的新模式,方便读者借阅,为激发国民的阅读热情,提高较低的国民阅读率尽一分应有之力。同时,借全民阅读的东风,促进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