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大的触觉
——解析杨·史云梅耶作品中的超现实触感

2017-07-12蔡采贝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214000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触感触觉质感

蔡采贝 (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 214000)

放大的触觉
——解析杨·史云梅耶作品中的超现实触感

蔡采贝 (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 214000)

捷克动画大师及超现实主义者杨•史云梅耶在其触觉实验中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以及装置作品,从中他总结出触感具有联想和创造的能力。并且他将这种触感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超现实主义动画创作中,给观众带来了多重感官的观影体验。

触感艺术;超现实主义;杨•史云梅耶;实验动画

一、杨•史云梅耶的触感实验

早在1970年捷克动画师杨•史云梅耶就加入了捷克超现实主义团体“later Czech and Slovak”,由于超现实主义者在创作时将人的原始意识作为主要出发点,这个团体不断通过雕塑、绘画、影像,甚至是诗歌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激发观众对艺术品的感官体验。杨•史云梅耶则围绕触感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因为他认为:“与视觉相比,触觉更原始。因为眼睛己经被当代媒体所迷乱而疲惫不堪,而身体的感觉更真实,也没有被条条框框所束缚。”1他设计了一系列关于触感的实验与游戏,并将参与者对触感的反应记录下来。杨•史云梅耶希望通过触感游戏让参与者能感受到触觉原始的力量,并且将触觉从基本的识别功能提升到具有思考能力的创造功能。他相信当人们产生触摸行为时,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联想,因此触觉是可以成为创作的驱动力。对于杨•史云梅耶来说具有触感的物体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感情,如同词语、颜色或形状一样拥有叙述的能力。并且他在1994年出版了书籍《Hmat a imaginace》,里面分析了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们对触感的涉及,比如有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阿蒂尔•兰波、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领军人马克思•恩斯特、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爱伦•坡、超现实主义装置艺术家梅拉•奥本海姆等等。

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曾提出:“每个人的视觉或多或少都具有转移触觉的能力。”2这个理论让杨•史云梅耶开始尝试将他的触觉实验从装置、绘画艺术转移到了影像艺术上。他的第一部与触觉有关的作品是于1980年创作的《厄舍古厦的倒塌》,由爱伦•坡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角色,反之,建筑上斑驳的墙、涂满油漆的椅子、地面上的裂缝、泥泞的土地则成为了影片的主要描述对象,它们的变化构成了情节,从而还原出了原著中对触感的描述以及恐怖的氛围。而杨•史云梅耶在1982年的《对话的维度》中,利用了他从触感实验中总结出的手势雕塑(Gestural Sculpture)的方式,即触摸粘土可以留下情感的印记。虽然在触觉实验随后的几年,他的影像在整体上更加强调图像的触觉性,但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运用物体表面的机理和质感来突出触感,因此杨•史云梅耶对于触感的表现手法不完全依赖于他在实验中所总结的方法。他的早期的动画《巴赫狂想曲》《自然史》《公寓》等出现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并且运用快速剪辑的手法让物体的结构、质感和机理在银幕上被无限放大。模糊、难以辨别的图像比起清晰、尖锐的图像更能制造出触感,因为观众会将注意力放在整体氛围上而不是聚焦在个别物体上。特写和快速剪辑逐渐成为杨•史云梅耶标志性的镜头语言,物体之间不断来回切换,使得观众目不暇接,但却能留下物体不同质感的触感印象。在他后期的作品《极乐同盟》中,更是集合了他对触感不同形式的表达。影片中的主角制造了各式各样与自己身体能产生触感的玩具,比如布满毛发或是钉子的滚筒、配备几对机械手臂的电视机。全片最为经典的一幕是女主角将面包屑揉成小球,然后通过两根薄薄的橡胶软管将面包球吸入鼻孔,而这种画面往往能让观众的鼻孔产生直接的触感。

二、放大的触觉——以《地下室的怪物》为例

杨•史云梅耶在1983年创作的《地下室的怪物》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公寓大楼的地下室取土豆的过程。导演通过对影像进行触感化的处理,将这个平常的去往地下室之旅转变成了一场犹如梦境一般的旅程。在地下室微弱的光线中,本该无生命的物体都拥有了生命和意志:一双双鞋子贪婪地用尖尖的小牙咬住女孩掉落的面包;铲子悬空在空中,自己开始铲煤;土豆不断从女孩手中的篮子逃脱出去。除此之外,男人躺在一张以煤炭做成的床上,他身上的被子也是一层层的煤炭。而另一个女人则在不停揉搓鸡蛋和煤尘做成的面团,然后对其进行烘烤。小女孩想方设法的将箱子里的土豆放进篮子中,但当她准备离开时,一只黑猫使小女孩受到了惊吓,满篮的土豆掉落下来,她只能鼓起勇气再次踏入地下室。

在《地下室的怪物》中,导演结合了真人实拍与定格拍摄,将想象中的世界转变为了现实画面,实拍的真实性与定格动画的假定性促使了影片拥有了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并且,通过对物体质感的放大,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拥有了多重的感官体验。在小女孩进入地下室后,景物大部分被遮藏在黑暗中,导演通过特写镜头将观众的视野进一步限制住。她的手电筒有选择地照亮了地下室的墙壁、地板,这让观众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物体的表面以及质感。而当女人在搅拌鸡蛋和煤炭的混合物时,也产生了这种超现实的触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面团,但是鸡蛋和煤炭的质感却一直存在我们的触感记忆中。当这两种本无关联的事物被揉合在一起时,观众往往会去思考这个事物的真实性,从而联想到了物体的质感,鸡蛋的黏滑与煤炭的干燥所产生的摩擦。在音效上,杨•史云梅耶也增强了对触感的体现,比如水滴不断滴落声、持续不断的刮擦声和鞋子们争夺面包时发出动物的咆哮声。种种超现实主义的触感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不会拥有的特殊触感,同时也增强了影片中奇幻世界的真实性。

电影理论家劳拉•马科斯认为人们在观看电影时往往会联系起自身的经历以及记忆,这种观影体验是具有触觉性质的。3《地下室的怪物》也尝试唤起观众在孩童时期的记忆,但是由于童年记忆与现在相隔久远,人们往往会遗忘某些细节或是扭曲原本的经历,杨•史云梅耶利用了这点给影片中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的特征:来源于现实却有超越现实。通过孩子的眼睛,世界变得奇异、不合逻辑甚至是荒唐的,本该无生命的物体在此刻充满了一种具有威胁力的神秘感,比如长出牙齿的鞋子和不断逃跑的土豆。导演在影片中不仅释放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打破了观众对事物以往的认识,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超现实主义世界。

如果说声音、文字、雕塑、绘画具有引发触感的能力,那么动画艺术也同样具有。杨•史云梅耶的动画将触觉从人们基本的感官功能中解放出来,并给观众带来了多重感官的观影体验。

注释:

1.杨•史云梅耶.触觉和想象力—触觉艺术的介绍[M].I.B.Tauris,2004.

2.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2.

3.劳拉•马科斯.电影的皮肤[M].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2000.

蔡采贝(1992- ),女,广东深圳人,江南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画,设计。

猜你喜欢

触感触觉质感
舒适一角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模拟触感屏幕
空间的质感
颜料的“质感”
食的触觉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触感哥本哈根
软硬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