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雷剧艺术审美形态特征探微

2017-07-12杜思伟岭南师范学院524000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雷剧雷州唱腔

杜思伟 (岭南师范学院 524000)

广东雷剧艺术审美形态特征探微

杜思伟 (岭南师范学院 524000)

审美形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广东雷剧艺术是一个年轻又古老的戏曲剧种,从戏曲的特点出发来管窥它的以和为美,直中有柔”的审美形态,仅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和谐;柔中直;审美形态;雷剧

审美形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所产生的审美形态,所依托的是其不同的历史文化,这些审美形态的产生和形成,是特定文化圈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凝结的审美意识的结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审美意识和丰富多彩的审美形态。广东雷剧艺术是植根于广东雷州半岛的一种艺术形式,以雷州方言演唱,以古老的中国先民音乐文化的遗存-“雷州歌”为依托,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州歌剧四个阶段发展变化而来在上世纪60年代经专业人世的参与,对雷剧的唱腔加工整理成为一个具有完整戏曲特征的戏剧品种,因此,可以说她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剧种。有5000多从业人员,每年演出20000多场活跃在湛江城乡,顽强的生命力引发的是对其审美艺术形态的思考。

一、雷剧艺术内容的最终指向——“和谐”美

戏曲,是一门综合诗、乐、舞为一体的古老的舞台艺术,是戏剧的一种,自古以来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娱乐和交往方式之一。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戏剧就是“以歌舞演故事”,是近代以来做出的最权威的关于戏曲的定义。戏曲所包含的诗、乐、舞等一切因素,都为了演故事一个目的,而在达成这个目的时要遵循的一个基本艺术原则就是“美”。广东雷剧艺术也具有中国戏曲的这一特点,即以其“真、雅、俗、韵”的艺术表演审美特征上演着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广东雷剧以“王宝钏”这一典型的古代女性形象为原型创作的戏曲为例,《三击掌》《别窖》《武家坡》《大登殿》四出大戏,贯穿了王宝钏一生的命运,从年轻小姐到新婚夫人苦守寒窑十八载到最后苦尽甘来,终成皇后娘娘的跌宕起伏终至圆满的人生命运,彰显着我们中国审美形态的一大写照“和”“和”与“同”“中和”都指向和谐的美,无论儒、道两家所提倡的音乐美有何异同,和谐美始终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美”,这种美源于音乐,始终体现“悦乐”的内涵,儒家音乐美学的宗旨是“和同”,就是调和“忍心”,调节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以达到阴阳次序、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审美理想是远古音乐观念的折射,广东雷剧,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远古时代音乐的特征,因为雷剧是从远古中国先民音乐文化的遗存“雷州歌”演变而来的,保留有古代先民音乐的古朴风貌,雷州歌从民谣到戏剧演变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民谣-姑娘歌-大班歌-雷剧几个阶段,融会了楚风、汉赋、唐诗、宋词的精华,尤其是受到唐诗七言绝句格律的影响,被雷谣所接受。雷剧不要求严谨,较为自由轻松,朗朗“天、人”间的联系,杂糅巫术文化的成分。用最直接的声响形式来沟通天人之间的联系,同时推崇“中和”的境界,主张将矛盾协调统一,不主张听任矛盾的冲突消亡,终至为“和”。戏剧与人生的本质联系,是一种精神联系,核心是让人动心,让人动情。雷州戏剧从姑娘歌(劝世歌)发展而来,主要承担着一个功能,劝喻世人,与神对话,所以普遍讲理,但是这个理往往局限在伦理,或者道、或者理、或者道理、或者道德,比如与人为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主题,如《程婴救孤》《武松杀嫂》等等剧目。这些理,当然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每一出戏给人的感觉是到此为止,一切都水落石出,没有什么思考的余地,中国哲学中对天地人,对生命本源的追述,在雷剧里还是很少有深刻的体现的,这是雷剧的一大局限性。

二、雷剧音乐的审美形态——“直而柔”

既然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也”,演员就要通过戏曲的四大功夫的“唱、念、做、打”去展现舞台艺术的魅力,引导故事向纵深发展到高潮,最终至矛盾的解决。在这四大功夫中,起引领作用的就是“唱”--唱腔是戏曲的灵魂,同时也是戏曲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雷剧戏曲语言语韵规律——“直而柔”

雷州语音是决定雷州音乐特色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雷剧的基础。雷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声腔,在雷剧声腔里,首要的语言规则是“咬字”,强调“腔随字走”。不同的语音,对同一个字所用的生母和韵母是不同的,上文提到雷剧和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一样,是从古老的雷州民歌发展变化而来的,具有自己独特的语韵规律,雷话有17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雷州话比较完整地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是保留古汉语入声较为完整的语言。雷州歌是非常讲究韵律的,它按雷州方言押韵,称歌韵,俗称韵脚。歌词以四句为一首,第一句押仄声韵,第二句押高平声韵,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低平声韵,用一个简单而古老的儿童歌谣为例,就能很好的理解音韵规律:

鱼仔落落沙泱泱,

老鼠叼猫跳过窗,

田蟹咬鸭咬几死,

鹰抓鸡婆半天翔”,

用雷州话唱来,语言显的端正劲直,歌词精炼,又富有韵律的柔美性。

(二)雷剧唱腔艺术的——“直而柔”

对于雷剧唱腔及音乐的特点,借用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掉元(1734-1802)在《越东笔记》对岭南音乐文化区汉族音乐的特点所作的概括:“大抵粤音柔而直,颇近吴越。出于唇舌间,不清以浊,当为羽音,歌则清婉溜亮,徐徐有情,听者亦多感动。”他所谓的“柔而直”的断语,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不仅仅是雷歌、雷剧,包括粤剧、广东音乐都具有这一特征,李调元曾编有广东民歌集《粤风》,这一特点是他从实际采风中体会出来的。

雷州民歌大都有明亮、高昂的格调,这是指他的“直”;但是它又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曲调中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这是“柔”的表现。广东雷剧的唱腔基本上保留着雷州民歌的歌腔特点,雷州歌腔大致可分为歌谣腔、对唱腔和班本腔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并无严格的区分界线,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交错发展而来。

“歌谣腔”是雷州歌腔最基本的形式:两句式一段体,上、下两个较规整腔句,对称均衡,八分音符为单位,一字一音,词尾和句尾延长,歌唱与说话的语气接近朗诵;“对唱腔”根据即兴对唱的需要,增加了一字多音的虚词拖腔,使得原来均衡对称的上、下句歌变成了非规整非均衡的两句式一段体结构。“班本腔”拓展了节奏音调的变化空间,增加了情感表达的张力。在60年代经过陈湘的整理,形成了雷讴、高台、混合三种相对稳定的声腔体系,雷剧才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声腔体系的地方剧种。

体现在雷剧唱腔里,像戏曲《梨花情》的一个唱段:【新快板】:“难道你,舍不下一身破衫两手空空……七颠八倒九曲断肠,十分凄凉的苦光景”,唱段中间没有音乐过门,要一气呵成,旋律走向快而直接,需要换气、偷气的技巧和方法,将旋律的润腔唱的既平铺直叙又婉转有致;再如《梁红玉挂帅》梁红玉唱段:【倒板】:“战舰踏平千重浪......”,音乐色彩高亢明亮,拉腔起伏变化,装饰音设计巧妙,表现了乘风破浪前行的女主人公既满腔豪情又不失柔美的英雄气概。在欣赏梅花奖获得者林奋的演唱时,会有深刻的体会。在欣赏雷剧时,带给人的整体感受是带有质朴清新的民歌风中蕴含的“直而柔”的审美艺术形态特征。

综上所述,审美形态是现实与艺术中蕴含的“美”的形态,使人们对现实和艺术中的“美”的感性体验对象,当人们用特定的概念对这些审美形态的特性和关系进行评定或阐述时,这些概念本身被称之为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是对审美形态的语言学意义上的界定,它与审美形态指向同样的内涵-现实与艺术中蕴含的丰富的“美”的形态。对于雷剧艺术所赋予的独特的审美形态还需要深刻的审美体验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只是一个粗浅而不成熟的尝试。

[1]杜思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城市文明进程中广东雷剧的嬗变与重构[J].北方音乐,2016(24).

[2]陈春.浅谈雷剧表演艺术的唱念做打[J].大众文艺,2005.

[3]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甘咏梅.广东雷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术评论,2015(3).

[5]蔡觉民.雷剧歌腔的类型结构[J].艺术平台,2013(3).

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ZJ16YB01)

猜你喜欢

雷剧雷州唱腔
雷州书法
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探讨
雷剧传承与发展路径分析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雷剧的现状及保护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