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我国优秀钢琴三重奏组合
——“基因三重奏”

2017-07-12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50108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三重奏室内乐大提琴

许 申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50108)

略谈我国优秀钢琴三重奏组合
——“基因三重奏”

许 申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50108)

钢琴三重奏是一种常见的室内乐形式,但在国内发展较晚,且高水平的三重奏组合也不多。然而,由三位中国音乐家组成的钢琴三重奏组合——“基因三重奏”,不断追求创新,经过十年洗练,将优秀流行音乐作品与经典曲目进行艺术再创造,使经典曲目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并使音乐作品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迸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钢琴三重奏;“基因三重奏”;室内乐

2015年,我国著名的钢琴三重奏组合“基因三重奏”开启了在多个城市以“回到原点”为主题的十年经典音乐会巡演活动。音乐会的上半场的曲目有贝多芬《D大调钢琴三重奏“幽灵”》第一乐章(Op.70),《自从那一天》(选自《路易斯》)、《花之歌》(选自《卡门》)、《间奏曲》(选自《乡村骑士》)、《帕帕基诺与帕帕基娜》(选自《魔笛》)、《莫扎特“小星星”主题华丽变奏曲》(亚当•施密特曲)。在音乐会的下半场,“基因三重奏”的曲目为周静改编自古今中外名家的“嫁接曲”1:《夜半幽灵》(贝多芬、张国荣曲)、《玫瑰三愿》 (黄自曲)、《听海》(涂惠源曲)、《广岛之恋》(张洪量曲)、《十年》(拉赫玛尼诺夫、陈小霞曲)、《贝多芬的女人花》(贝多芬、陈耀川曲)、《冰雨中的拉赫玛尼诺夫》(拉赫玛尼诺夫、潘协庆曲)。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为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钢琴三重奏》第二乐章(Op.67)。这次巡演获得多方赞誉,并吸引了一大批乐迷朋友。

一、钢琴三重奏发展回顾

钢琴三重奏作为室内乐的一种常见形式,在巴洛克时期就已经出现。“钢琴三重奏作品从巴洛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到十八世纪初附有伴奏的奏鸣曲,直至古典主义时期逐渐成熟发展起来。海顿作为四重奏之父,一生中创作了四十多首钢琴三重奏作品,尽管在他的作品中小提琴和大提琴是作为钢琴的陪衬,但是毫无疑问,海顿创作出了钢琴三重奏的许多经典曲目。”2随后的莫扎特,将大提琴和小提琴声部分别独立出来,以1786年创作的《G大调钢琴三重奏》为代表作,推动了钢琴三重奏的发展。贝多芬的三重奏《大公》,则发挥了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种乐器各自最大的潜能,其创作手法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室内乐风格有深远的影响。另一重要作曲家舒伯特,虽然毕生仅创作两部三重奏作品,但他赋予了三种乐器各自独立的地位。浪漫主义后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其三重奏作品的结构渐趋严谨,在当时钢琴得到改良的条件下,勃拉姆斯使弦乐与钢琴的配合更为精妙。现如今作为钢琴三重奏经典的曲目大多都在浪漫主义时期结束之前就出现了,尽管20世纪之后人们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创新,但那些经典作品依然难被超越。

纵观钢琴三重奏的发展,不难发现,钢琴三重奏虽然是室内乐的常见形式,但是由于钢琴的音域宽广,音量较之小提琴和大提琴更洪亮,使得如何把握三个声部之间的均衡成为了演奏的难点,因此,钢琴三重奏作品创作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音乐家探索钢琴和弦乐之间和谐发展的过程。其间经历了从钢琴占主导地位、弦乐作为陪衬的“双星捧月”局面到三种乐器各自独立并紧密配合的“星月同辉”的局面,这就要求三重奏的演奏者之间要有深入的交流和精准的配合。在演奏不同的作品时,演奏者要合理地发挥三种乐器的优势,规避乐器间因自然差异带来的干扰,才能完美诠释作品。

国外的钢琴三重奏发展起步早,由法国小提琴家雅克•蒂伯,钢琴大师柯尔托,西班牙大提琴泰斗卡沙斯组成的三重奏被誉为本世纪最优秀的室内乐“黄金三人组”。他们20世纪初就一起演奏,二战开始后,“黄金三人组”由于战乱而解散。

1955年,小提琴家吉列特,钢琴家普勒斯勒,大提琴家格林豪斯组成“美艺三重奏”,1968年由艾西多尔-科恩接替退休的吉列特,并保持下来,被托斯卡尼尼誉为“自鲁宾斯坦、海菲兹和费尔曼之后最杰出的三重奏组合”。

相比之下,我国的钢琴三重奏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开始陆续出现,而且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发展较为缓慢,如从1986年到2005年近20年间,发表在中国期刊上有关钢琴三重奏的有效文献仅有20多篇。

2009年,青年钢琴演奏家张乐、小提琴演奏家宋强和大提琴演奏家庞潇组成了天津交响乐团“华彩三重奏”,这是当前国际室内乐较高水平的重奏组合之一。2012年,“华彩三重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室内乐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和俄罗斯作品最佳演绎奖,这才算填补中国在室内乐方面获得国际奖项的空白。而直到2013年,国家级艺术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才加入钢琴和弦乐重奏奖项,此次钢琴与弦乐重奏的奖项,被来自各音乐学院及音乐团体包揽,如上海音乐学院“棱镜钢琴三重奏”,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的“Ohrid三重奏”以及上海音乐学院“Rococo三重奏”分别获得金、银、铜奖。

由于钢琴三重奏的经典曲目需要听众具有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而易于大众接受的、贴近人民生活的钢琴三重奏作品并不多,室内乐爱好者以及社会大众对钢琴三重奏这一室内乐演奏形式还比较陌生。综上所述,我国的钢琴三重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基因三重奏”组合及十年历程

在上述发展背景下,一个由三位中国音乐家组成的钢琴三重奏组合——“基因三重奏”,经过十年洗练,在全国诸多知名音乐厅崭露头角。

“基因三重奏”由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和大提琴家宋昭组成。2005年初,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的317琴房,张佳林、张精冶和宋昭三人第一次以钢琴三重奏的形式排练,曲目是贝多芬的《幽灵三重奏》。关于“基因三重奏”的命名,三位成员原本想起名为“一号楼三重奏”,后因这个名字稍显另类,在2005年4月24日首演时就被弃用了。在北大附中万柳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多功能厅里,女高音歌唱家陈小朵赴加拿大比赛的热身音乐会上,还未对三重奏定名的三位成员,作为嘉宾在上半场演奏了“幽灵”三重奏,并从这一天开始开启十年的合作。

2005年5月28日,在天津的“致敬贝多芬”音乐会上,三位成员第一次使用“古典基因三重奏团”这个名字,之后在中文名字中除去“古典”二字,仅在英文名称中保留“classical”一词。后来“基因”的命名如张佳林所言:“在我们的音乐中会永远坚持音乐基因的传承,并关注它的发展。”十年来,“基因三重奏”坚持固定时间排练和演出,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举办了一系列专场音乐会,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收获了众多国际大师的赞誉。如前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Rainer Kussmaul教授称赞他们演奏的莫扎特三重奏为“我心目中的莫扎特就应该是这个样的。”东京四重奏大提琴家Sadao Harada教授认为“基因三重奏”的音乐是“风格纯正,并有着少见的纯净而灵动的音乐感。”

2011年平安夜,“基因三重奏”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以“玩玩”的心态开始将一批曾经在青少年时代打动过他们的经典中外流行歌曲进行改编,并结合现场脱口秀表演,获得较好的反响。从此,每逢情人节、平安夜、七夕等节日,“基因三重奏”都会应邀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武汉琴台音乐厅、苏州大剧院等地举办以“恋恋时光”为主题的音乐会,曲目包括古典音乐小品、歌剧改编曲和流行歌曲改编曲。

2014年12月,随着张精冶留学归国,暂别舞台一年的“基因三重奏”再次重聚,三位挚友在对待“基因三重奏”的观念上,又回到了十年前的原点——“玩,没有目的,但认真地玩。”岁月匆匆,三位成员的生活和事业的状态已经与十年前截然不同。200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排练的三位演奏者,谁都没有想到当初纯粹“为了在室内乐中躲个清净的单纯”,却认真地“玩”了十年,并且成绩斐然。十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三位成员对室内乐演奏的初衷——朋友之间用音乐交流和倾诉,享受音乐带来的纯粹。

“基因三重奏”十年来应邀参与许多大学、艺术院校的交流演出,热心各类“公益”音乐会,参与众多室内乐普及和社会慈善等公益活动。在音乐会曲目策划方面,他们在研习传统经典作品之余,还着力推介年轻作曲家的新作品,并为一系列国内外经典声乐、器乐作品进行重新编配,让这些艺术性很强的经典作品,更容易被普通音乐听众接受和欣赏,同时也为音乐爱好者们挖掘更多被时代忽略的精彩小品。自2011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武汉琴台音乐厅、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等地举办了平安夜、情人节、七夕系列主题音乐会,并与青年作曲家周静、陈欣蕾合作,改编、演奏了大量经典流行歌曲。他们改编的流行歌曲并不是简单的原曲编配,而是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富有创意。比如将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与《张三的歌》、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与《冰雨》、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幽灵》与《一辈子失去了你》、贝多芬《A大调第六小提琴奏鸣曲》与《女人花》等作品分别进行有趣的嫁接,使古典与现代无缝对接,自由穿越,营造出浪漫感人而又不失品位的艺术气氛,以达到雅俗共赏。有观众在微博评论中写道“他们用精致、严谨的态度诠释通俗音乐,受到各界音乐爱好者的肯定与欢迎。”有人问他们这样是不是跨界了,张佳林说:“我们没打算跨界,因为我们认为音乐本来就没有界,我们选择曲目的标准只有一个:我们由衷地喜欢,并且期待能够有更多听众喜欢。”

三、“基因”三人——张佳林、张精冶和宋昭

“基因”之一:张佳林(钢琴)

张佳林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音乐家庭,自幼随李斐岚老师学习钢琴,先后师从应师真、周广仁、陈比纲、胡适熙等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同年留校任教,2007年起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

作为声乐钢琴伴奏,张佳林与许多世界顶级华人歌唱家合作音乐会三百余场,足迹遍及亚太地区各大城市,并录制唱片二十余张(套),由迪卡、中唱等唱片公司制作发行,被誉为“音色优美” “具有国际级水准的声乐伴奏家”。

“基因”之二:张精冶(小提琴)

张精冶是我国已故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学生,先后师从王冠教授、李向阳教授和林朝阳教授,并得到包括斯特恩、祖克曼、阿玛迪乌斯四重奏在内的众多演奏大师的指导。张精冶在学生时代,曾作为当时最有前途的中国少年演奏人才,参演由小提琴演奏大师艾萨克•斯特恩亲自监制并出演的著名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他也曾多次在国内、国际小提琴演奏比赛中获奖。

“基因”之三:宋昭(大提琴)

宋昭出生于天津的一个音乐家庭,五岁师从天津大提琴家万振仑,1988年以全国大提琴比赛获奖者身份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后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本科。在校期间曾先后加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紫禁城”三重奏、“中央音乐学院”四重奏、“逍遥”三重奏。作为中国青年音乐家,宋昭应邀参加德国DAAD艺术文化基金会、德国西门子音乐基金会、奥迪英杰音乐汇、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轩尼诗音乐汇、香港艺术节等大型国际音乐节和音乐活动,并获得德国DAAD文化艺术交流基金奖学金。他还应邀为大量的影视、歌剧和舞剧作品担任大提琴独奏录制。

从学习经历看,基因三重奏的三位成员均是科班出身,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到大学,三位成员由此开启各自的艺术道路。尽管在之后的学习、工作道路上,三人选择各异,但他们都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共同分享成长的记忆。他们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也因此结缘,共同追逐三重奏艺术的梦想。

四、“回到原点”再出发

在“基因三重奏”成立的十年中,三人都经历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并在各自或交叉或独立的领域内拥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远大的目标。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他们停止对于音乐的热爱。“基因三重奏”是三人心中的一片净土,只要能聚在一起演奏,就是他们的世外桃源。三位演奏家高水准的演奏技巧是“基因三重奏”获得成功的基础。

在深厚的艺术学养和敏锐的音乐感知下,三位音乐家将自己成长过程中喜爱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与经典曲目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得原本需要较高音乐欣赏水平的经典曲目更易于被大众接受,音乐作品在各自原有的内涵上,迸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这些改编后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神韵,体现了三位音乐人各自的音乐审美和独特个性。这样的音乐创作将会推动钢琴三重奏这一室内乐演奏形式在中国民间的推广和发展,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室内乐这一艺术形式。

“基因三重奏”十年来的努力,丰富了钢琴三重奏的作作品数量,普及推广了这一室内乐形式,拓宽、加深了人们对钢琴三重奏的认识,为钢琴三重奏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也为今后其他室内乐的演奏和创作提供借鉴。对于“基因三重奏”来说,未来还有更高的艺术追求。在迈向下一个十年的路上还有更广阔的前景,比独奏中的炫技更难的是通过高度的控制达到重奏的和谐,比准备一场成功的音乐会更难的是十年间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和热爱,比不断攀登高峰更困难的是十年漫长时间度过后的不忘初心。

当记者问及三位音乐家个人及三重奏组合将来的发展时,他们对“发展”和“成功”有着一致的理解,认为“成功”不是名气,也不是所谓的卓越,他们要追寻本心,严肃对待音乐,努力让“基因”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个大多数人为了利益疲于奔命的时代,“基因三重奏”的成员们迎来了旁人认为极难坚持的第十年。但是对于三位演奏家来说,能与多年的挚友合作,能以三重奏的形式在室内乐的世界里获得短暂的宁静,应该是一件让人内心欢喜而不需苦苦坚持的事。

正如张佳林所言:“我们相信音乐本身是单纯的,音乐没有与生俱来的功能,它只有不同的性格,但不分层次的高低。我们希望能够接近音乐的性格并展现它的单纯。我们对音乐只有索取,没有付出——我们希望音乐能够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单纯;而我们不会为了音乐而牺牲我们的单纯,至少在作为基因三重奏成员的时候。”

注释:

1.嫁接曲,即将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与经典曲目进行融汇再加工,旨在更易于大众接受,贴近大众生活。

2.贾佳,硕士学位论文《贝多芬<大公钢琴三重奏Op.97>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

[1]彭松.中国期刊1986-2005年发表的钢琴三重奏文献综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许申(1992.8—),女,汉族,广东省潮州市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三重奏室内乐大提琴
三重奏栏目作者:阮敏哲
大提琴之味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室内乐比赛初赛圆满结束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室内乐的发展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多元交融 文明互鉴——天津音乐学院室内乐专场音乐会
奏响抗疫“三重奏” 彰显人大为民情
初中学生物理阅读能力培养“三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