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中如何处理气与声的平衡

2017-07-12陆晓月扬州职业大学225000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歌唱者吸气气息

陆晓月 (扬州职业大学 225000)

歌唱中如何处理气与声的平衡

陆晓月 (扬州职业大学 225000)

歌唱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是一种用人体乐器来传达音乐思想的艺术形式。歌唱中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必须牢牢掌握的,这两个要素就是气与声,它们对于演唱的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歌唱中声音的出发点就是气息的支点,音量的强或弱、快或慢都是依靠气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气与声互相依托、互相扶持,共同协作,最终帮助表演者完成至善至美的演唱效果。本文试通过对歌唱中如何正确处理气与声平衡问题的探讨,希望能为广大声乐学子的歌唱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歌唱;气息;声音;平衡

气与声在任何唱法中都是重中之重,由古至今,无论是我国的民歌还是西方的美声唱法首先需要强调的都是“气息”的运用,它是歌唱的源头,只有控制好气息才能调节音量的强弱或者音长的时值、情感的传递等等。也只有在良好气息的支持下,才能将声、字、情等要素把握好,气息是控制声音的基本条件。演唱者只有通过科学、刻苦的呼吸训练,正确的把握住控制气息的要领之后,才能够得到理想的声音。本文试图通过对歌唱中气与声平衡问题的归纳,让更多的声乐爱好者从中体会到歌唱艺术的魅力,并能从中感悟到气与声结合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从事声乐活动。

一、歌唱中如何科学、准确地运用呼吸

正确的呼吸是保证歌唱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它虽然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却又区别于正常情况下人体下意识的呼吸行为。歌唱中的呼吸是依照发声方式以及音乐表现方式的不同而变化的,它是由胸腔与腹腔共同配合,保证呼吸时气流的顺畅流动。然而,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声乐学习者中真正能称得上唱的好的却又寥寥无几。我国古代歌唱方法中有一条经典的歌唱原则:“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句话不但体现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更是直接指出气息是决定歌唱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而呼吸的科学、准确的运用是保障气息稳定的前提。

1.不恰当的呼吸方式

目前,我们较为常见的呼吸法包括胸腔呼吸、腹腔呼吸以及胸腹联合呼吸三种方法。很多歌唱者由于对这三种方法没有真正理解而错误运用,而走向歧途,甚至在歌唱时不知道该如何呼吸、发声,因此,我们在歌唱或者教学之前,,首先需要正确把握呼吸。

一般情况下,人体在呼吸时通常采用提胸呼吸,运用胸腔上方的位置来控制气息。这种呼吸方法会带动肩部的上抬,且吸气极浅,仅是一种下意识的人体本能运动,而这种本能与歌唱中的胸腔呼吸方法极为相似。这种呼吸方式虽然在日常中足够用,但对于演唱来说却远远达不到歌唱的需求,一些平时唱歌容易“吸岔气”的歌唱者就是由于运用的这类呼吸方式,由于吸气位置过高,导致胸腔上方气流的过度挤压而一时间喘不上来气,感到身体不舒服。而另外一种呼吸方式由一部分从事特殊工作,因特殊需要而进行的呼吸方式,比如人在海拔过高的地方由于缺氧而深深呼吸,或者病人在医生对其做检查时根据要求而进行深度呼吸,但是由于他们不明白呼吸的奥妙,认为深呼吸就是要将气吸进小腹,因此吸气吸的很深,类似于歌唱中的腹腔呼吸法,运用腹腔的肌肉来把握气息,事实上,这种吸气方式仅能将气吸到肺部,却并没有到腹部。有些平时无法完整唱完一首歌却依然感觉自己身体中的气息很充足的歌者,就是对这种呼吸方式运用不恰当导致的。

2.恰当的呼吸方式

事实证明,演唱者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吸气的位置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如果吸气的位置过高,就会像前面提到的胸腔呼吸方法,因为吸气过浅而导致气息难以控制、舌根、喉头等位置过于紧张,进而影响发声状态,使得音色过于紧绷、生硬。如果吸气的位置过低,则会导致音调不准的现象,类似之前所说的腹腔呼吸法,因为吸气过深而导致腹部过于膨胀,难以控制呼吸,而在这种情况下,气息无法正确、主动的控制声带的闭合,发出的声音必然不够圆润。特别是在唱高音时,由于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只能憋足了气去将高音喊出来,很容易冒调。而恰当的呼吸方式恰好介于两者之间,即胸腹联合呼吸的方式,它较好的摒弃了前两种方法的缺点,能够更好的帮助歌唱者调节气息,容易被更多的歌唱者所接纳。

二、气与声的探究

1.气

地球上任何生物都需要依托空气而生存,哪怕离开空气仅仅几分钟,也会迅速失去生命。人类所有的生理活动也都是靠呼吸空气来维持的,因此,歌唱技巧从呼吸开始训练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通过声音来表现音乐情感的歌唱艺术仅运用人体本能的呼吸方式明显是不足以支撑歌唱的。因此,想要将歌唱完成的更好必须锻炼气息的运用。

在我国古代,通常认为发声的基本条件是“气”。在唐代《乐府杂录》中就有关于气息在歌唱中运用的记录,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歌唱中气息的重要作用,指出想要歌唱的更加完美,首先要用丹田控制好气息, 同时注意咬字、吐字,从而能够让声音更加持久、有穿透力。而在我国近现代的戏曲表演艺术中,也是在继承传统歌唱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良后发展起来的,其呼吸方法同样是运用丹田来控制气息。我国著名戏曲大师程砚秋曾经指出:表演时必须气沉丹田,头顶虚空……足以见得“气”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中,一直以来都有“只有真正懂得了呼吸,才能学会歌唱”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片面,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看出气息在西方的美声唱法中的重要作用。意大利的歌唱教学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歌唱艺术即对呼吸的正确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为著名的歌唱大师曾经来到我国讲学,他多次强调歌唱中气息、呼吸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对歌唱中未能正确处理气息以及如何运用气息等问题都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无论是中国还是意大利,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气息对于歌唱艺术始终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这既是来源于古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了一代代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们的歌唱与教学时间,最终形成的一套完整、科学的歌唱方法。

2.声

声,顾名思义是指歌唱中的发声,而发声又与口型与喉头的正确打开密切相关。据了解,我姑著名的歌唱教育家李维勃在授课时首先会要求学生练习半个小时的“打呵欠”,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呼吸的方式,从而运用到歌唱中,气息自然就无所阻碍了。而事实证明,这种打呵欠的方式能够非常有效的帮助歌唱者打开喉头。此外,口型的变化对于发声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民间歌唱都会运用五元音来练习发声,发声时根据吐字的变化而更改口型,为保证口型的圆滑歌唱者可以保持唇角的微笑,使口腔中具有一定的空间感,从而能够获得共鸣,这样获得的声音才能够更加的圆润、柔和的音色。

同时,唱好五元音也是获得好声音的根本途径。首先,应该对五元音各自的发音方法、口型等问题做出区分;其次,还应在演唱五元音的时候获得发声机能的平衡,更能得到充分的共鸣,最终获得动听的音色,这也是众多歌唱艺术家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

三、气与声的平衡方法

1.气息的把握

气息是进行歌唱的基础,倘若歌唱者对于气息的运用方法不恰当,必然得不到好声音。发声的支点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气息的支点在歌唱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影响声音的质量,还对歌唱中的呼吸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所谓的气息支点,既是指气息的保持状态,同时也是指声带的闭合状态。

笔者认为,歌唱中的气息可以分作吸气、呼气与换气三部分,吸气越自然,吸的越深,而气从口、鼻进入咽喉、气管,直至进入后腰处。整个过程非常自如、轻松,身体的放松也保证了发声器官的松弛、灵活,更有利于发声的进行。而在日常练习中,许多人过度的关注“吸气”却保留不住这些气息;还有一些人认为吸气或者呼气类似于闻花的状态,始终要维持一种吸气的状态。孰不知正确的方式应该在肺内的空气比较紧缺时,才是为歌唱提供良好气息的最佳时刻。同时,在歌唱的过程中歌唱者还需时刻注意保持气息,始终维持一种吸气的状态,同时控制气息的均匀吐出,此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放松的姿态,身体与面部都需要自然、主动,保证声音是由气包裹着发出来的,具有一种柔和、圆润的感觉。

2.二者的相互作用

气与声二者是相互依托存在的,二者相辅相成,是支撑声音的原动力,只不过声音是能够让欣赏者有直观认识的,而气息则因为其“隐形”的形态容易被忽略,但气息是声音的基础,声音是气息的表现形态,气息只有通过声音来表现它的存在。

气与声是相互作用的,在保证气息稳定的同时客观上保障了声音的产生,音量的强弱或者高低等内容都是伴随气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从而形成了歌唱时的声音的丰富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气息能够控制、调节声音,它是声音的基础。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犹如插上翅膀一般,自由、从容的穿梭在演唱之中,直白来说,就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倘若二者之间没有结合好,就会导致声音的低劣,暴露歌唱者的一系列歌唱问题。比如“气多声少”,气息超出了正常所需呼出的量而产生的漏气现象,不但会使歌唱者有一种气不够用的感觉,严重者还会导致声带产生过重的负担,影响声带的健康;再如“气少声多”的情况,这是一种由于气息太少而无法带动声带的正常运动的错误方式,而这种方式也会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我们只有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保证歌唱的顺利进行。

3.二者的统一性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对立统一面的,气息与声音也是具有统一性的。首先,根据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胸腔联合的呼吸方法运用了胸部、腹部以及横膈膜相互配合共同来调控气息,而气息总要有一个支点来作为调动呼吸器官的基础,从而能够协调好身体的各个机能,同时为身体空出更多的空间来储存气息。其次,在气息支点的控制过程中,吸气与呼吸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相互对抗流动的气流,而这个气流可以保障歌唱中呼吸的均匀,为演唱无限量的供给气息。而二者的统一,也要求歌唱者在呼气与吸气的对抗中找到一种平衡,当歌唱者打开喉头,发出第一个声音时,就要具备一股自然向外或者向上的气息呼出。而为了保证气息的呼吸自如与方法恰当,还需要保证多共鸣腔体的共同运作。笔者认为,在歌唱中想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统一性,必须注意“声高其低”、“升低气提”、“声强气沉”以及“声若气稳”几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歌唱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练习、用心领悟歌唱的真谛。

四、结语

歌唱中,只要气息稳定,便可以依据作品的规模、情感的层次性等多方面问题去调整自己的呼吸以及声音,并且在整个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做调整,使二者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从而在保证歌唱状态的同时使演唱更加贴合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发声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演唱者如果能够注意气与声的平衡,再多加注意情感内容等方面的体现,那么,在表演时很容易就能将欣赏者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从而达到触动心灵的艺术效果。当然,在歌唱方法的学习中,气息与声音并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对于其他的歌唱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也非常重要,但气与息的平衡是歌唱的基本条件,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平衡,才能为其他技巧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保证歌唱长久、稳步的发展。

[1]肖兵.论歌唱气息的建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1).

[2]陈洪伟.浅析歌唱中的呼吸训练支点与气息保持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3]刘琼.《说文解字》以气序时的内在逻辑意蕴[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陆晓月,扬州职业大学,本科,讲师。

猜你喜欢

歌唱者吸气气息
抽吸气流量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影响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运动数值模拟
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蕾丝气息
“春的气息”
声乐教学中歌唱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体现与艺术处理
十大武学秘籍教学速成
春的气息
没事多练壮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