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笔花鸟画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变
2017-07-12陈乙源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650500
陈乙源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650500)
传统工笔花鸟画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变
陈乙源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650500)
关于工笔花鸟画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由五代的“徐黄体异”到宋徽宗时期,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发展逐渐进入巅峰。本文将对传统工笔花鸟画中当代语境下的转变进行分析探讨,加深读者对传统工笔花鸟画的了解。
传统工笔花鸟画;语境转变;研究分析
笔者将分别从:工笔花鸟画历史进程研究、当代语境下传统工笔画的转变,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工笔花鸟画历史进程研究
工笔花鸟画中我国绘画史上出现得很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中五代两宋时期逐渐成熟,直至明清时期,文人写意画的发展导致工笔画失去了自身价值,并出现式微之态。尽管从元朝开始,工笔花鸟画得以复兴,但依然难以达到巅峰时期的发展状态。
自20世纪后,西方列强入侵我国,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各领域,工笔花鸟画也重获新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中西方油画面前,我国许多文人开始对我国传统工笔花鸟画进行反省,试图重振工笔花鸟画,康有为作为大批学者之一,曾在《万亩草图藏画目》序言中对中国画改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自宋前,画皆象形,虽贵气韵生动,而未尝不极尚逼真。”“如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基于此,康有为对于中国画的改良途径进行了明确,他认为中国画“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这也是我国工笔画复兴的第一个机遇。
在这种精神引导下,写实精神成为振兴工笔画的主要标志。五代时期至两宋,我国工笔花鸟画达到了发展顶峰,尤以宋徽宗为代表,花鸟画的创作是以自然万物为主,与西方写实主义不同,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是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对工笔花鸟画创作态度进行客观呈现,透过事物现象看事物本质。因此,工笔花鸟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写生方式。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艺术大师与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例如:陈之佛,他主张深入自然,感受自然,总结出了“观、写、摹、读”法则。自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工笔花鸟画更加注重写实主义,这一阶段的作品以表现阳刚之美为精神主题,颇有鲜明奔放的风格。
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消费主义盛行,文化的发展逐渐放慢了脚步,返回传统,企图寻找生命的意义。改革开放为传统工笔花鸟画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许多文人试图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造力,对传统工笔画重新审视,对工笔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而新媒介的产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拓展了花鸟画的表现题材1。
二、当代语境下传统工笔画的转变
我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一直延续着“勾勒填彩”的重彩风格以及“落墨为格”的重写风格。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技法也逐渐被突破,带来了崭新的革命。
“勾勒填彩”的重彩风格的运用,主要是利用晕染、勾勒等方法,用线条勾勒出物体,将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形式关系表达出来,在实际创作中,应尊重物体原本状态,根据物体实际特点选择不同线条进行勾勒。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线造型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长此以往会形成审美疲劳,对传统工笔画进行革新十分有必要性2。为了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以及时代的发展特点,工笔画家在作品创作中吸收了西方国家在素描中的一些技法,通过明暗的处理对线条平面感进行弱化,或利用光影、虚实手段来营造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工笔画家秦爱、徐累的作品中,立体感十分强烈,通过层层渲染来凸显结构,并弱化线条来对轮廓进行勾勒,大大丰富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方式。
“落墨为格”重写风格的运用,主要是利用墨笔点染方式对物象体面加以凸显,这种重写风格对笔法十分讲究,在实际运用中,画家不仅要对自然物象生长规律有所了解,还能将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其写意性十分强烈。宋代画家崔白,将“存形”与“尚意”结合在一起,其作品构图主要采用全景布局,作品中会有大面积留白,从而来对空间的幽静之感进行呈现。在表达物体生存环境真实性的同时将作品意境烘托出来,并将装饰性特征充分融入其中。工笔花鸟画本身就具备“寓兴”功能,在作品创作中,花鸟、鱼虫均能成为画家情感寄托的载体,这也是工笔花鸟画与其他种类绘画的不同之处。在作品创作中,画家会利用不同技法来表现作品所需意境,例如:拓印法,该种技法可追溯到清朝,许多画家认为古代青铜器上的图案具有年代感,存在一定艺术魅力,将青铜器上的纹理拓印在作品中能呈现一定艺术效果,这便是拓印法的应用价值。拓印法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将人工无法表达出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该技法可塑性极高,艺术表现手法独特。拓印法通常分为水拓、硬物拓,水拓通常是指生宣纸上创作,首先在一个盘里盛满清水,将需要的颜色滴入清水中,当颜料遇水会产生一些变化,待其完全溶于水时,水面会呈现出一些纹理效果,画家若需要这种纹理效果则可利用生宣纸来吸附形成。
传统工笔花鸟画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追求事物的写实性和自然性。画家往往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精准地运用线条来表现事物特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方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一方面在色彩运用技巧和表现对象方式上,画家更加侧重于个人品味的独特性。
与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寓兴”不同,当代工笔花鸟画中意境表达上更具多样性,受西方思潮影响,当代工笔画家的借鉴资源越来越多,例如:通过西方油画设计原理,赋予了工笔花鸟画的现代审美精神。与此同时,画家对工笔画表现手法进行了拓展,致使工笔画表现视角得以丰富。
当前工笔花鸟画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变化,例如更多绘画材料的更新,绘画技巧的开发,从而促进工笔花鸟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将更多文化融入到工笔花鸟画中,为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赋予了深厚的内涵3。
综上,笔者对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工笔画家在作品创作中应对传统技法加以创新,促进我国传统工笔画的有效传承。
注释:
1.谷晓伟.新时代下工笔花鸟画的继承和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8-9.
2.王莎莎,刘文华.传统绘画与粉彩装饰之工笔花鸟形式语言比较[J].中国陶瓷,2012,(12):87-90.
3.赵德聪,文俊鸿.当代工笔花鸟画色彩现状论述[J].艺术教育,2010,(01):112+117.
陈乙源(1969.11- ),男 汉族 云南昆明人 云南艺术学院,中国画硕士, 副教授, 从事中国画花鸟画方向研究和西南热带雨林植物、花鸟题材绘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