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为今用的语境新变
——中国当代艺术回归传统文化精神之趋向探析

2017-07-12张宏伟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404000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语境艺术家

张宏伟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 404000)

古为今用的语境新变
——中国当代艺术回归传统文化精神之趋向探析

张宏伟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 404000)

中国当代艺术从根上不是从自己母体生长出来,而是全盘西化转移而来。而其结果容易缺失自我母体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艺术全球化语境下也容易丢失自我的文化身份。而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回归传统,在传统文化的精神母体中吸取营养,用东方的精神内涵加以当代西式的形式语言进行融合创作,使其语境发生新的变化,以期建立东方性的艺术价值观。而本文对这一现象和在探索研究的艺术家进行了探寻和分析。

当代艺术;传统精神;语境新变

2014年初,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较为特别的展览:“水墨:当代中国的古为今用”(l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这个展览最有意思的是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传统艺术的经典代表作品同堂并置,使其昨天与今天、古代与现代、时空交错,让传统传承与演变的文脉直观呈现。展览策展人、大都会亚洲艺术部主席何慕文先生解释说:“在个展览,重点展现这些当代作品与传统美学和传统艺术是如何相关联的,并且这种关联与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这些作品同样重要,所以,展览的意图正在于把一切打散,并重新呈现一个全新的语境中”。

而我们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在30年的历程中,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焦虑”,90年代的“身份焦虑”,2000年以来的“语言焦虑”。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在和西方借鉴模仿、碰撞交流,寻求自我发展。在“反传统”与“接轨西方”的文化策略下,虽然具有相对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带来了及其严重的“去中国化”。即在西方艺术的牵引之下,中国当代艺术逐渐丧失了自身的语境,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并不是从传统文化中自然延伸与生长出来的,它的视觉资源,观念资源主要还是来自于西方。这样在全球化的艺术语境下,其文化身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而这种状况近年来正在发生转变,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艺术家都自觉地与传统文化发生关联,语境上重新呈现出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趋向。艺术家们回到历史长河中去寻找挖掘吸取养份,运用本土化的思维逻辑和视觉资源,进行挪用嫁接、解构重组、并置融合等当代性视觉形式进行转换。而评论家何桂彦把这种新的语境转变称为“再编码”,具体表现在艺术家能自觉地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拉开距离,注重表达上的修辞与叙事方式,强调作品与传统绘画和本土视觉资源直接和间接的关联。在艺术全球化的语境下古为今用而又语境新变,这样的探索能够彻底地与西方艺术的文明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凸显自我文化价值和艺术精神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智慧与文化上的自信,也是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内在价值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根基。由于这样探索的艺术家较多,而本文只能以部分艺术家为例作其证述。

尚扬,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他的绘画具有中国画风格特点的综合材料的新型绘画,这其中“董其昌计划”系列最为明显,画面中借鉴采用了董其昌的山水图式,运用传统绘画方式再加上数码图像媒介的拼贴融合。呈现出董其昌山水与现代山水之间巨大的视觉反差,并以多幅图像并置的方式来呈现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被当代商业社会和人的物欲所网络化而腐蚀风化。这样的处理中,既有东方思维的哲学气息,又有当代艺术的视觉形式表达。作品展现的是中国式的价值态度和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矛盾与反思。同时,尚扬的作品也触碰到中国绘画在当代语境下的建构问题,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化转型、创新和边界等一系列问题。而尚扬的作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化提供了一种视觉样本参照和新的可能性。

周春芽,著名画家,90年代从德国回国后,寻求在东方化的语汇中与自我气质融合的表现性语言。他从传统绘画中寻找思想灵感,系统地研究古代人文绘画,尤其是在元四家、八大、董其昌的图式形态中找到了兴趣点。稍早的“石头”系列,是他结合传统绘画形态的开始,以中国画的水墨大写意、西方新表现和抽象之间的综合性风格,并保持现代色彩的鲜艳性,将中国式书写性笔法、布局和图像符号等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画中,呈现了传统的中国化表达方式,而近期的“桃花源”系列,运用了中国民俗的风景构图和色彩方式,更具有中国式的图像语言,体现了传统文化基因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徐冰,当代艺术家,他的成名作《天书》刻印数千个“新汉字”,以图像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这件作品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而在英国V&A博物馆的中庭花园创作完成的《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作品中,是从各地选择8种不同的山石作为装置的主要材料,分别对应传统绘画中山石的8种画法,但又有意选择扁平形状的山石,制造出介于二维绘画与现实三维之间的效果,模拟了理想中桃花流水福地洞天之美景,呈现出一种自然、平等、和谐的生活状态,是一个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待的理想之地。

蔡国强,当代艺术家,作品以“火药”为媒材,以破坏性的爆破方式进行创作。作品《草船借箭》和“烟火”系列,艺术语汇的运用很具有中国性方式,并融入对比传统与现代、创造和毁灭的观念,作品展现的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互相融合,用东方文化思维表达了艺术家的世界一体化理念。

张洹,行为艺术家,在2005年开始信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宗教给了他新的力量和新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家谱》《问孔子》《大佛》《推背图》等系列作品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气韵。通过回归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来重新竖立东方文化的哲学思维与精神内核,对物欲横流、生态失衡的当代文化进行个人化的直觉性的反思与批判。

邱志杰,新媒介艺术家,他的带有禅宗意味的《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作品中物质形态表现的有文字、纸和墨,而用中国书法形式重复书写使作品在表达样式和材料上是现代的,而作品内在意境却是传统的。作品由书法走向行为,由行为直接而明确的表达了艺术家东方式的艺术智慧。

如上所述,在这转换之路上,努力探索的艺术家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和媒介也越来越广。他们的创作方式很西化,而其内容、元素及思维方式却很中国。

总之,融合西方的创作方式和东方文化内涵是近年来艺术家创作的主要方向。是中国当代艺术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最有效的可能性路径。

[1]高岭.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高岭自选集[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75.85.189.195.

[2]鲁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鲁虹自选集[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147.182.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语境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