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设计的构成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2017-07-12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610021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工业化时期

周 磊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610021)

浅析设计的构成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周 磊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610021)

工业革命的来临导致了设计方式的质变。由于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体制代替了行会作坊,因此,本文以工业革命作为设计演变的坐标,从设计的三大构成要素出发分析设计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其表现。

功能;结构;形式

设计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地创造性活动。它首先要实现人类的某种目的,即设计的功能;而实现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是赋予设计以某种物化的结构;同时,任何设计又都有一定的形式,它包含着造型和色彩诸因素,设计师的审美追求往往通过形式发挥出来。因此构成设计的要素有三:功能、结构、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既有逻辑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前工业化时期设计各要素的分离

可以说到18世纪蒸汽机出现以前的长达上万年的时间都属于人类的前工业化时期。这个时期以手工生产为主,设计还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功能往往是设计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比如墨子就说过:“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鲁问》)把设计的功能作为评判设计好坏的标准,并使之具有道德内涵。而对于结构,手工生产的特点使得像结构这种技术性很强的构成要素一般都只在本行业内部流传,即便成书也只作为纯粹的技术性读物供专业人士参考。像曾被后世奉为经典的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考工记》,就从来没有被列入经史子集中去。对于形式,古人往往把它作为附属的装饰来看待,甚至成为等级地位的象征。正是因为把功能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所以古人反对无谓装饰,追求的是“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志趣。总之,前工业化时期设计的构成要素彼此分离,既没有稳定的关系又缺乏相互的联系。

二、工业化时期设计各要素的对立

工业化时期是设计最为动荡的时期。在工业化初期,工业产品在许多人看来根本就没有艺术性,完全不考虑产品的形式问题;即便给予工业产品以形式上的关注,也不过认为就是一个装饰问题,把产品的功能、结构、形式分离开来看。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功能、结构、形式对于设计的重要性。但此时功能与结构是作为技术性范畴被统一认识的,而形式则被认为属于审美性范畴,在对设计构成要素的认识上采取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美国的建筑设计学派“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设计“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把功能作为设计的第一构成要素来看待。由于形式是不同于功能的另一个范畴,因此形式在设计中就必须被单独看待。也就是说,当设计师在完成了功能的设计以后,还必须就形式进行设计。如学派的创始人沙利文就企图将罗马风格的建筑形式加于现代钢框架建筑中。他于1885年设计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按照现代钢框架原理设计的建筑,但这种新的建筑结构被古典风格的形式所掩盖。建筑的承重柱被设计成古典的柱式结构,整个建筑看起来就如同一座扩展的罗马宫殿。这种所谓用美学隐藏结构的设计方法不单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可以说广泛流行于十九世纪末的整个西方设计界。

进入20世纪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风生水起,在设计构成要素的认识上,现代主义设计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但又认为以前的形式无非是一种装饰而已,它违背了批量化、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原则。因此,现代主义设计不再把结构和形式看作两个不同的范畴,而是认为结构本身也具有审美意义,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就等同于形式。例如,被称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的彼得•贝伦斯1909年设计的电水壶,都是由标准零件构成,可以自由装配、组合,表面处理采用不同材料,如镀镍或铜以取得不同的外观效果,并有三种容量可供选择。在贝伦斯看来,设计的功能决定了设计的结构,而结构本身就具有形式美,再去考虑形式完全是多此一举。

贝伦斯的设计思想为工业化时期的设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到一战以后,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得出了纯几何形式的设计方法,其中以贝伦斯的学生后来成为建筑设计师的米斯•凡德洛的设计思想最具代表性,即 “少则多”原则。另一位学生后来成为包豪斯设计学校创始人的格罗佩斯,通过教育的方式进一步实践了这个贯通20世纪的设计方法。至此,工业化时期的设计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以后走向成熟。但由于过度强调设计的功能而忽视形式,使得各要素之间彼此对立。

三、后工业化时期设计各要素的融合

二战以后,美国取代欧洲成为设计中心。现代主义设计较为单一的设计原则以及过分强调功能的思想,在面对中产阶级个性化的设计需求时变得水土不服。由于美国产生了世界上最繁荣的大众消费文化,在设计上表现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最具商业性,从而使设计各要素之间开始走向融合。

到197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其起点就是对现代主义原则和价值的批判。比如,马歇•布劳耶在1925年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瓦西里椅,设计时考虑的是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如何把结构简单化,以适应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在选择材料时也是选择廉价的工业原料,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使用。瓦西里椅因此被作为现代主义家具设计的象征。但到了70年代,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师蒙迪尼以瓦西里椅为参照进行了重新设计。蒙迪尼的目的就是把现代主义设计当中的一些经典设计予以后现代主义改造,以表明自己的设计思想。其实,蒙迪尼设计的椅子跟布劳耶的相比,在功能和结构上并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在椅子的坐垫和靠背加上了一些类似于迷彩图案的装饰条。但这一形式上的改变一下子就使之前冷冰冰的、毫无个性的工业产品充满了情趣。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出发点就在于强调设计的个人因素和个性差别,以及设计对象与接受者的有机生成关系,但这样的出发点又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之上的。

从设计的构成要素来看,工业化时期的设计,结构和形式虽然发生过转变,但功能始终被看做是第一位的,这就使得设计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有着明确的层级关系。而后工业化时期的设计,是试图取消由功能主义带来的这种层级关系,寻求功能、结构、形式之间动态的融合。总体来说,后工业化时期的设计打破了之前设计所追求的秩序、简单、稳定的原则,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复杂、变化。

四、小结

由此可见,设计的三大构成要素功能、结构、形式之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分分合合的过程,从分离、对立到融合。但要看到,三大要素中,功能始终是设计的第一要素。因为设计的本质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功能性需求,只有以此为前提才会去追求设计的审美性,这就是所谓“实用化求美法则”。正如美国当代设计理论家金克斯所认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只不过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延续,因为即便在五花八门的设计思潮蜂拥而至的当代,功能也是设计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工业化时期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