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庆湿地风光水墨技法表现研究

2017-07-12张建国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163712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水墨画大庆水墨

张建国 (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163712)

大庆湿地风光水墨技法表现研究

张建国 (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163712)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中国传统水墨画善于表现意象和意境,给人视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感受。大庆油田广袤的土地上有众多湖泊和大片湿地。用水墨画的形式描绘大庆湿地的美,系统的研究湿地的水墨画表现技法,全面对湿地水墨表现的分析和研究,让人感受大庆湿地的大美无言。

传统水墨;湿地水墨技法;山水画

注:本文为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大庆湿地风光水墨技法表现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SGB2016150

中国水墨画的历史十分悠久。“仰韶文化”的彩陶发展到帛画,壁画,隋唐时期写意画出现,宋元时期水墨画大有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一大批画派,如“浙派”、“吴门派”,推动中国画进一步发展。近现代时期,杰出的画家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推进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中国传统水墨的用笔要求“五笔七墨”,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这些中国传统水墨的表现技法是湿地水墨技法的源泉,湿地水墨是将传统水墨的表现技法的本土化。

一、观沼泽、赏湿地,师法自然

湿地是是生命的摇篮,是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是鸟类的天堂乐园,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大庆有当奈湿地、龙凤湿地、黑鱼湖湿地、西海湿地以及100多个湖泊和低水浅滩,这是大自然对大庆的一种“恩赐”。大庆湿地是未被破坏的、完整的、独特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地势低洼平坦,泡沼相间,数万公顷浩浩芦苇荡中,苇林如海,水网如织,景象壮美。苇荡里春夏秋季节栖息着无数的野鸭、天鹅、仙鹤。湖面水波浩淼,水下鱼翔浅底,水上鸥鸟翩跹。湿地不但有自然、生态的功能特点,它也是文化、精神和哲学的摇篮。人们更加重视湿地的文化价值,“世界湿地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湿地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作用和对人类心灵抚慰一样不容忽视。

中国水墨画重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对沼泽湿地的无限热忱,不仅因为广茂的湿地植被充满了生机、更因为它向人们展现着文明的发展、精神的寄托、情感的依恋上,是人文与自然的永恒生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中国水墨画在创作中讲求“意在笔先”,深入湿地,了解他们的特征和生长,尊重并且遵循大自然特有的规律,用最大的热情去探索湿地的水墨画法。王弼《老子注》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道”顺应自然,源于自然、合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师法自然”的特点,观察提炼湿地的自然景物,不断的寻找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用中国传统水墨来表现大庆湿地的美,从摹拟自然到返璞归真的审美意境,表现原野,沼泽,苇塘,飞鸟及生灵原始习性等原生态物象,从“自然无为”精神特质的山水布局,水墨淋漓的展现湿地的艺术美。

二、尚古意,溯画理,师法传统

中国水墨在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最初的山水画建立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派是以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另一派为水墨渲染,以王维、张璪和王墨为代表。在学习古法的过程中,我感到笔墨是局部里的局部,称之为中国画的‘单元语素’。从一个点,一条线开始分析。起笔入纸的方法,是藏锋还是露锋,提按的轻重,墨迹的浓淡关系,侧锋和中锋的变化,一波三折速度的快慢。收笔的势落在哪里,是否回锋等等。点线的质量是哪一种笔出现的,还有宣纸的挑选。只有把这些单元语素解决了,才能学到古人之精华。

中国山水画到了元代画家深入山林,从用绢转为用纸,产生了更丰富的墨色变化,水墨技法很有创造,“元四家”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林木苍秀,岩壑清幽,意境深远,王蒙喜为解索皴,笔精墨妙,茂密苍郁,倪瓒的山水常用渴笔作折带皴,喜为平远之景,意境深幽,萧疏秀峭,清新俊逸。吴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浑然天成,五墨齐备。”明代“吴门四家”清润自然,华亭派的笔墨情趣,清代的“四王”追求“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四僧”中弘仁笔墨苍劲整洁、清新秀逸,髡残苍茫浑厚,石涛笔墨恣纵,淋漓酒脱,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山水画一代一代的国画大师承前启后的继承和创新,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等等,他们把山水画从形式到内容都做到了极限,给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可以借鉴的精华。纵观古代水墨画“学古人之心,不学古人之迹”,感悟古人作画时的情感和心境,把握作品内在和外在的风格面貌。如浑穆,沉静,严整,平正,险绝,幽深,淡远,空濛等等。理性的智慧加以分析,研究,解读,立意存于心中,自然与同古人对话,自然与同古人作画,其情,其境,其逸皆于笔下,进入一个忘我的‘真境界’,其作品生命力悠然而生。

三、融画法,悟哲理,研究技法

中国古人寄情自然达观于山水,造就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审美观。中国山水画,从宋元再到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时代,一代代大家将生命化为线条与墨韵垒就了一座座高峰。我坚持在技法创新上下功夫,我追求以书法的笔法入画,用具有生命力的线条写出湿地的水草植被、朝暮雨雪。中国传统山水画以浅绛为主,多以水墨为之。为了表现碧水芦蒿,群鱼戏荷、百鸟鸣唱的湿地景象利用对水分的把握与控制,表现出色彩的浓淡干湿变化,使色彩达到艳而不俗、温而不火的效果。巧妙的把石绿、朱砂、石青、胭脂等颜色,大面积色彩中加入不同量的墨,用墨的多少来控制色彩的浓度与虚实,处理墨与色的关系“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产生独特意境。

历代山水画家共同追求的境界“道法自然”,更追求含蓄蕴藉,更讲究曲径通幽的文化性格,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联系。形式“自然”,湿地水墨画的“意会之象”。“意会之象”的图象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独象式”的,另一种是“复象式”的。独象式,就是指以单一,独立的形象,给人以具体感受,如一块白云,其形状自然,是以它固有的形态出现的,然而却可以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感受:从而使人通过一种图象产生“复象式”某种联想。湿地中芦苇荡水面开阔,芦苇一望无际,颇具江南水乡风韵。我采用简淡的设色,甚至大面积留白,表现水之幽静;在留白的基础上勾线或点染,以表现水流的急缓与形态。蓝天白云之下,一望无际的苇塘,芦苇荡中部还有一片香蒲,与四周芦苇相互辉映,用色洒脱,表现云之氤氲、云之缥缈;用色清丽跌宕,表现水之回环、波光跳荡,潺缓溪流。用干湿相生相融的韵味来表现绿茵漫漫、芳草萋萋,把握虚实、缓急的节奏变化,关注整体的气脉连贯,笔中水分含量的多少以及笔触的轻重缓急,都会形成画面的干湿浓淡变化和丰富层次。在元气混茫间,似有勃勃的自然生机在运行,形成雾霭云烟意象、迷离玄远意境,达到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

结语

通过湿地水墨画创作与探索,特有的水墨表现形式与风格,全面的对湿地风光的水墨表现的概括分析总结和研究,研究湿地元素在画面中的技法表现,注重湿地造型语言的应用,加深艺术的表现力,使湿地题材的艺术语言更加生动。注重湿地水墨画的“意念之象”。通过画面,让观赏者能从心灵中看到的意境。传统的水墨运用,着力笔墨表现和章法布局,湿地水墨画的雾、雨、风、云及朦胧暮色的元素表达,需要不同技法运用与布局结合所托衬出的画面之外的视觉效果,有自然成因,有笔、墨、水等特殊技法的处理需要。湿地水墨画的部分画面处理,以期达到“形式的自然美”,突破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创作程式。用现代的心境去感受自然,融入自然,“逸笔草草”的神逸笔法与墨色浓淡精妙,让人感受大庆湿地的大美无言。

[1]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叶纪彬.艺术创作规律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王伯敏.中国画的构图[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刘纲纪.艺术哲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6]申少君.中国画画理[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7] 李小可.李可染画集[A].外文出版社,1997.

[8] 沈华琼.张大千山水画集[A].福建美术出版社,2013.

[9] 王学俊.论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M].国画家,2005.

[10]朗惠卿.中国湿地植被[M].科学出版社,1999.

[11]文化部教育局编.艺术与哲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2]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3]柯英.湿地[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14]赵魁义.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张建国,1968年10月,黑龙江,本科,大庆师范学院,讲师,中国画,黑龙江省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附图

猜你喜欢

水墨画大庆水墨
《日暮野旷天低树》水墨画
李大庆
任大庆作品
牡 丹 (水墨画)
水墨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泼尽水墨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