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后现代语言

2017-07-12孟繁益河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450002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孟繁益 (河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450002)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后现代语言

孟繁益 (河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450002)

“后现代”,一个诱人而极具争议的字眼。它令人惊喜不已的同时又让人彷徨无措,它是反复的、又是世俗的,它挑战着历史、颠覆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复杂而矛盾的后现代从它诞生之初直至现如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界域,然而它对当今社会的多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也躲避不了后现代所带来的强大冲击,经过几十年的融合与发展,具有后现代语言的书籍装帧设计逐渐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

后现代主义;解构;多元化设计;人性化设计

后现代主义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流行于西方文学、戏剧、舞蹈、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一种思潮,它通过对一系列技术和观念的革新给人的精神和感官世界带来不同于常态的变化。在现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领域,后现代带着对人性的关怀以及漫不关心的调侃悄然而至,开始对一切机械、古板、单调的行为进行反抗和挑战。如今,图像、符号等元素的支配权已不仅仅掌握在设计师的手中,来自整个社会的公共力量都对视觉图像具有决定权。后现代主义仿佛使整个视觉空间变得混沌无序,在后现代设计风格中,信息的传达看似已经退居二线,有趣的现象是,后现代对形式的注重、对信息传达功能的削弱在遭到传统力量非议之时,也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眯。

那么,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书籍中,后现代主义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其实,一些新鲜有趣的变化,一些迥异于传统的设计语言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挑战着我们的视觉,激荡着我们的思想。后现代向传统的书籍装帧设计理念发起了挑战。这种在现代社会紧张有序的生活节奏影响下的产物将给我们的书籍设计领域带来更多的惊喜。

英国后现代建筑理论家C•詹克斯为后现代主义下的定义是“双重代码”,即“现代技术跟别的什么东西的混合物”他总结出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在两个层面上表达自己:一层是对于其他的建筑师,一层是对于广大公众,而这个最后的层面也正是书籍设计的主要对象。书籍作为一种传播中介,读者是他的主要使用者。但我们发现,在现代主义的国际风格下,我们眼中的书被规范为统一的程序,多了理性的归束,却也丧失些什么东西。现在的书籍装帧设计到底缺少了什么呢?或许,我们在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中可以得到些许启发。

既然书籍设计是为人的,而人从本质上看,更具感化,后现代主义从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对感性、人性的回归。后现代主义藐视权威、追求个性的张扬,生命、时间、空间变得零散、破碎、无逻辑。在缺失线性原则的文化中,每一个片段的故事、每一个破碎的形象要由观者自己去完成,因此,设计者和观者的界限消失了,从而形成设计的大众化,对人类心理状态的描述也是设计艺术的一大主题。于是,我们发现在视觉表现上,传统图像的文化内涵被抽空,变成新文化的象征符号,形成新的话语模式。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独特、充满智慧的高科技产品不再为少数人享有。书籍作为人类交流的途径之一,也是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的载体和表现者,单一陈旧的设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新事物的渴望。

如果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对人性的极大的解放和张扬,那么后现代则回归人性的生态本质,更加关注人的个体差异,力图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人性化设计是对大众设计的升华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它对细节的关注上,这一点也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通过对目标对象的深度理解达到设计上对细节的追求,竭尽全力在细节上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要。在日本书籍设计家衫浦康平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对书脊、书眉、目录、版式甚至于页面边缘的细节设计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一股人文关怀的暖暖的温情。灵活、丰富而细致的书籍设计使抽象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趣味。

哲学上的多元论坚持认为世界各物的产生、发展是由多种不同本源、因素等决定的。而后现代主义呈现的是一种“无条件的多元化”。对多元化所形成的差异,后现代不是抹杀它,而是主张它们之间互相展示优势。它开放而大度地接纳不同本源的事物,主张改变以往的一体化、封闭性和规范性。看似不可通约的事物却被后现代化主义重组而具有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主张对人性不同的需求给以满足,而不是如现代主义那样强制性地将事物进行统一、简化。由此,各种艺术之间,各类设计之间,艺术和设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它们通过互相渗透而互相释义,将本源不同的元素进行意象化的拼合,从而获得新的空间和发展,形成一种“共生”状态。作为人类智慧的载体之一,书籍更应是多样化的,各类艺术、各种观念都可以作为设计的参考,使书籍能多层面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个性张扬的今天,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受到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冲击与反叛,但它的思维和表现方式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后现代主义设计还是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地位存在着,但后现代主义所采用的新颖的设计语言却逐步得到大众的青眯,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感性的后现代主义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也使看似“无用”的私人化设计获得较好的商业回报,这就是诱人而费解的后现代创造的奇迹。书籍装帧设计所表现出的后现代话语使我们看到感性化的设计所带来的人性的关怀使书的世界变得更丰富而深厚,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精彩。这里的感性强调的是从细节上关怀个体的人性需求,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个体经验的张扬,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视觉空间。感性的设计带来更多的书籍形态,带来对人性本质的探索和回归。

设计的多元化,也带来了对“设计”自身的解构,设计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模糊了。后现代主义主张一种“私人化”状态,从某种角度来看,设计也应该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意念、个人感受、个人思考的表达,后现代风格就在这种追求个性表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书籍装帧设计具有了深层次的功能——思想的交流,在这里,产生了纯视觉化设计,个体经验得到张扬,人性得到更大的舒展,各类意识文化得到交流,人类的智慧得到挖掘和发展。这种看似极其私人化的感性设计也必须借助现代社会新技术、高科技的革新而得以实现。因此,后现代空间下对书籍装帧材质的要求极其严苛,如运用透明材料来体现“透明思想,真实生活”,又如用荧光红寓意耀目、银色暗示高贵等等。

书籍装帧设计的初衷就是交流与沟通,是传递知识、智慧、情感的桥梁,人们需要情感的沟通,期盼着人性的回归。书籍装帧设计无论从外部形态或内部设计上都不应该忽视这一需求,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融入书装设计中去,我们的书籍将大大的超出其实用的功能,反而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哲学般的启示。感性而充满智慧性的设计将给书籍的设计带来更丰富的形态和内涵。

[1]岛子著.《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重庆出版社,2001.

[2]尹国均著.《国外后现代建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3]罗兰巴尔特著,王东亮译.《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

[4]詹和平编著.《后现代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美学思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及对现代的影响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