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众考古之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

2017-07-12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100001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陈列考古公众

马 煜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00001)

浅谈公众考古之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

马 煜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00001)

博物馆一向以自身的专业性、学术性而人们所熟知,普罗大众对于博物馆的认知不可能像专业人员一样清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也开始慢慢地转型,开始更广泛地让观众群体享受和参与进来,利用自身优势在考古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公众考古;博物馆;互动

这些年,随着《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在央视的热播,以及“盗墓”IP的大热,社会上掀起一股“考古热”,海昏侯墓的发掘、水下考古的实况转播等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对考古热情的高涨,反应了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求着考古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时具进。其中,博物馆对公众考古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博物馆力量

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藏品收藏、研究、教育功能,博物馆尤其是考古类、历史类的博物馆,在今天的考古传播中担任着重要的环节之一。博物馆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形式,受众虽然无法媲美其他形式的媒体,但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人流量。博物馆最终应该服务于公众,满足公众对知识多层次、多元作用化的需要。

考古学这些年来越发开始亲民起来,传统的学术也试着慢慢走出象牙塔,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多方面、多层次,循序渐进地拉近普通群众与高深学科的距离,才能潜移默化地进行学术改革。博物馆的中心功能开始由收藏保管向教育传播转移,开始试着褪去高大上的光环,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进入其中。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其参与各种活动的文化品位和知识含量也越来越高,收藏热也将更多的人带到了博物馆中去。因此博物馆更像是集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以及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为一体的 “城市广场”。

目前, 国内许多博物馆都意识到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也积极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公众的兴趣,从而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二、贴近公众

公众考古学英文原名为“Public Archaeology”,而“Public”在英文中可将其翻译为公众或公共。在西方“Public Archaeology”中“Public”的含义多指的是“公共”,但是在中国其含义代表的是“公众”。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方的思想环境,政治制度,财政来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受到中国国情等因素的影响,想要像西方国家的做法完全一样地推进博物馆与公众考古的进程是不现实的。

博物馆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公众对考古、博物馆的隔膜和固有印象,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另外,也有着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收集的资料和实物,单纯将博物馆当作保藏库房,更不用说向公众展示传播了。博物馆要将自身置于观众的地位之下,把服务公众作为重中之中,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不能单纯把博物馆当成研究机构或是藏品库房。

博物馆建筑设置和整体的环境氛围对于吸引观众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不少大型博物馆,例如上海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就营造出一种优美和谐的视觉环境,将自身定位成人们日常休闲的活动场所。南京博物馆院也在不同的场馆设置由茶吧、休息中心,公众除了可以观看展陈之余,还可以休息交流,到现在,不少的家庭出游、情侣约会等,博物馆也成为人们的选择地点之一。这无疑不是一种进步,更表明了关注公众所需所求,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强化展陈质量

大量的考古资料、田野发现,发掘出来的藏品,有时候对于专业的考古人员来说也可能是枯燥的,即使博物馆门票免费,也鲜少会有人关注。要如何将晦涩的考古资料、实物转变成能吸引观众的“Fun Fact”,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设计不是简单的物与物、物与文字的排列组合,而是一次复杂精密的艺术创造过程。博物馆陈列是不断变换的,相同的一批展品,在不同的人的设计组合之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向大众传递着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甚至教育到公众的行为、观念。最普遍也是最传统的展陈方式即是单纯将藏品陈列在展柜中,公众走马观花地看过去,什么也没有记住,什么也不知道,毫无交流互动。

现在,随着观念的改变、科技手段的更新、国外成功先例的影响,我国的博物馆展陈也开始越做越好。当然,每年入选全国十大十大精品陈列的博物馆均是省级的大馆,各地的中小级博物馆仍然需要加强展陈的建设,创新利用自身博物馆不多的资源吸引公众。

在展览陈列中,博物馆除了文字、图片、模型展示等,开始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光影结合,提高了观众的兴趣,也吸引潜在的观众群体。国外的许多博物馆早就开始这样形式的展陈,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开设的“凯尔特武士”项目,就通过博物馆将考古保护从实验室转移到公众面前,提供了一种以实际是室内表演形式的展览陈列,这样的展示生动有趣,相较于单纯的遗体展示,更能使人印象深刻。

我国目前也有不少博物馆利用高新技术和环声音响的模式,如良渚博物馆的展厅“良渚古国”就采用了声、光、电结合的高科技手段,展示了古时良渚人犁耕、纺织、冶玉、烧陶……处处生动的画面,而且在每一个场景中,观众还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图文介绍、文物展示和专题视频。还有3D展示的陈列,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也越来越常见,首都博物馆就在康乾精品瓷器展览中,安装设计了趣味拼图的电子设备,而在“城”的展览中则是设计了宫门用途的接龙游戏,既吸引了公众的兴趣,又帮助巩固了观众对展览内容的印象。

这些展览陈列的设计兴起既是源于公众的需求,也是因为当前社会和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尽管如此,国内的展陈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不断创新实践,等待时间历练,取精去糟。

四、丰富博物馆活动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设了公众微信号或是制作手机APP,利用数码通道,将实物的展陈转移到虚拟的数字博物馆上去。像是故宫博物院,其“故宫”APP获得了Apple系统的2015年度十大优秀APP,还有游戏“皇帝的一天”“十二美人”“韩熙载夜宴图”等,老少皆宜,制作精美,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与时具进才能时时达到与公众的交流互动。网站、论坛、微博、微信,一个都不能少。现在博物馆也会在展品旁贴上微信二维码,方便观众 “扫一扫”,扫过之后手机或平板上就会显示出该件文物的详细信息,有些展品还可以进行收藏,方便公众不在博物馆也能欣赏到。

现在,博物馆也会与当地的学校、文保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开展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是文物流动展览的活动,时不时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公众进行互动。开展夏令营,安排游览、参观历史遗迹等活动。现在的博物馆也开始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大都是重点博物馆与高校、考古研究所合办,目的旨在拓展考古视野,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进考古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和考古实践能力。

[1](英)尼克•梅里曼(Nick Merriman).让公众参与博物馆考古[J].南方文物,2012(1).

[2](日)松田明,(日)冈村克幸.全球公共考古学的新视角[J].南方文物,2014(3).

猜你喜欢

陈列考古公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三星堆考古解谜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公众号5月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