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鼓词的机遇与挑战

2017-07-12许天鸣温州大学音乐学院325000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牛筋音准温州

许天鸣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325000)

温州鼓词的机遇与挑战

许天鸣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325000)

温州鼓词是浙南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当地语言文化艺术特色,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本文尝试探讨温州鼓词在乐器声腔作品等方面的变革,以焕发新的生命力。

温州鼓词;改革发展;陈派艺术

一、温州鼓词的历史

温州鼓词是浙南地区地地道道的当地说唱艺术,据《平阳县志》记载其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南宋诗人陆游曾描绘过温州农村演唱鼓词的诗词《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盛况,并作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夕阳古柳赵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由于其承载了浙南地区戏曲的精华,温州鼓词于2006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温州鼓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温州鼓词发展历经数载,也产生了众多门派,大浪淘沙下,至今留存下来的鼓词门派都俱有自己独特表演风格,形成较完善传承体系的并不多,其中陈派艺术就是鼓词发展传承的杰出代表,陈派艺术传承人陈忠达(艺名陈小宝)曾斩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界最高荣誉“牡丹”奖,填补了我市在此项荣誉上的空白;瑞安陈春兰今年又摘取了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在2016年11月份温州鼓词陈派艺术展演”在温州广电中心举行。温州鼓词大师陈志雄及10多位陈派艺术传承人登台献艺,其中包括陈志雄演唱的经典曲目《三打白骨精》、陈小宝的“牡丹”奖作品《武松醉打蒋门神》等节目。充分展示了鼓词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精髓

随着温州市重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都得到了温州市政府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由温州市电台跟踪报道的《古城温州的伤疤》等系列活动,有效地监督和促进了对一些古街、古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发,并增强了温州市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南戏和永昆等非物质类区域性代表艺术形式也不断得到温州市政府与各级研究部门的广泛重视。如今,温州鼓词被正式列入国家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我们向世界做出了庄严的承诺:一定要14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加强这一份宝贵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继承。代表作申报的成功,也将鼓舞广大鼓词爱好者和其他有识之士,迎来鼓词遗产继承和保护新局面1。

二、温州鼓词面临的挑战

温州鼓词在快速消费的碎片化年代,其表演形式和内容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将以陈派艺术为例,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观察与思考如何让这门传统艺术继续流传和发展,思考温州鼓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温州鼓词伴奏乐器牛筋琴的发展历史及面临的问题

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牛筋琴,又称“唱词琴”。相传牛筋琴产生于清光绪中叶,当时永嘉一位叫新近的鼓词老艺人,一次在温州打罗桥一家弹棉花店里唱喜词,因敲鼓时用力过猛把放扁鼓的方凳脚上绳子敲断了,便临时在店里找了弹棉花用的牛筋做绳子缚在凳脚上,在敲鼓时,鼓签碰到了牛筋,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他受到启发,后来就把牛筋缚在方凳脚上,敲打时能发出两三个高低不同的音,供艺人在演唱句段时敲打几下做歇力之用2。最初鼓词的伴奏乐器只有一面鼓,相传清光绪中叶永嘉鼓词艺人偶发现拉伸的牛筋在敲击后可以产生音高,随即把牛筋绑在板凳上两头,这就是最初的牛筋琴。最初牛筋琴只能发出两三个音高,并不能打出旋律,其功能至多只是和鼓一样为打击乐器,只供艺人演唱间隙休息。平阳县敖江镇滨海村陈昌牌先生第一次对牛筋琴进行改良,把五根牛筋固定在木板上,调其松紧使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把它变成可以随身携带敲击出旋律的乐器。二十世纪初,随着鼓词音乐的发展,牛筋琴在鼓词艺术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大,艺人们在实践中,把牛筋琴的五弦增加到七弦,音域扩大,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为16弦甚至23弦。使其在配合鼓词说唱时更加游刃有余,增加了鼓词的艺术表现力。

缪天瑞先生认为乐器改良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四项因素—音域、音准、音美和表现力。牛筋琴目前的一个明显缺陷是音准问题。本人认为牛筋琴的改良应该注重以民族传统与科学相结合,在本地区文化环境中的审美与演奏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改良。以当前的牛筋琴为例,在保留乐器本身的特质的前提下,应该改良乐器的三个方面,规范音准、增宽音域和改善音色。音准是一件乐器最重要的指标,虽然一些人认为我国的民族乐器的音准标准不能完全参照西方乐器的十二平均律,但本人认为其音律标准也要和西方乐器趋同,原因有二,其一,从西方古典乐器到现代电子音乐都是以十二平均律为标准,在这个音律体系下的乐器才有更大的演奏空间。其二,鼓词的牛筋琴的音准能调到多准这又是一个话题。牛筋琴在每次演奏时的音准都不尽相同,而在每次演奏中,如以十二平均律为标准,其琴弦的音准相差甚大,在低音区甚至不能入耳。这是乐器本身设计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利用物理声学等原理来对进牛筋琴进行改造十分必要。牛筋琴的音色的改良是另一问题,民族乐器的音色普遍“扁,薄”,即缺少共鸣。而且在与其他乐器和合奏时,音色过于突出,缺少融合感,牛筋琴如果在音色上可以参考扬琴等发展成熟的乐器的共鸣构造,这样既可以保证自己的独特音色,又会改善自己音色的共鸣,稳定音准。牛筋琴在音域的方面也可以做出大胆的尝试,因为表演者是一只手演奏牛筋琴,另一只手在敲鼓,如果所以音域可适度增加,可以更加适应演奏的题材和曲目。

2.温州鼓词声腔存在的问题及需要的音色改良

(1)温州方言面临的挑战

清代赵钧《过来语》:“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至处皆悬灯结彩,倾动一时。”谓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大范围讲,温州鼓词是使用温州方言的一种说唱艺术。从小范围讲,温州鼓词流传于温州各县市(温州市区、瑞安、平阳、永嘉等),虽然各县市方言有所不同,但还是以瑞安城关方言音韵为演唱的基本标准。正因为瑞安方言的特殊性,才使得温州鼓词声调多变、富有音乐性,善于表达3。温州鼓词陈派传人,鹿城区曲艺家协会主席陈忠达先生的鼓词《武松醉打蒋门神》曾在第8届牡丹奖荣获“表演奖”的奖杯,这是鼓词的特色优势,但也是其限制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次比赛在浙江余杭举行,除个别评委可以听懂温州鼓词,其他评委大多听得一头雾水。虽然有语言障碍,但是陈忠达凭借完美的舞台表演和动人的唱腔与,最终打动了在场的专家评委,摘得牡丹奖表演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教育,以温州方言为载体的温州鼓词的生存在未来面临极大的挑战。温州目前的所有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实施普通话教育,在带来文化交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个语种的消失,这里我们不做利弊的分析讨论,但对温州的鼓词上来讲,确是严重打击,在可见的未来二三十年,温州鼓词将会变成听不懂的曲艺。一个听不懂的语言艺术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所以在新作品创作时,笔者认为可以大胆尝试创作普通话的作品。在结合鼓词特有的声腔和伴奏乐器,鼓词的韵味会有些许改变,但也会散发别样的风采。

(2)唱腔音色的完善

唱腔是鼓词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是其区别于其他曲艺形式主要因素,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这正是其独有的特色。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对声音的美的认知也都发生了改变。关于鼓词的唱腔我们要大胆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只有勇于面对目前鼓词的问题,积极面对解决,才能让鼓词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在鼓词的日常训练中,我们可以借鉴民族声乐的唱法,在保证鼓词行腔韵味。传统鼓词训练声腔采用清晨“喊嗓”和“吊嗓”的方法。这种练习可以让表演者的声音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会帮助行腔。如年近八十岁的鼓词表演艺术家陈志雄先生从60多年来,执着于温州鼓词的演唱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其嗓音高亢清亮,唱腔刚柔相济,能适应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说唱,与丁凌生、阮世池、方克多并称为温州“四大词师”。

温州鼓词的行腔虽然与我国的民族唱法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行腔形式都离不开良好的气息支持,良好的气息是行腔咬字的基础,鼓词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完成演唱,还要结合各种伴奏乐器,其对气息的要求将更加严格,从两种唱法的基本发声要求和原理上看看,有许多相同之处,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技法近些年借鉴美声的许多技巧与理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科学声乐教学体系与统一的声音审美。鼓词可以大胆的地借鉴民族声乐唱法,把民族唱法训的练声方法与鼓词中特有的行腔韵味结合起来,既能保留鼓词唱法的风格,又能发展和完善鼓词艺术。只要大胆的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在声音的音色和控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于整个鼓词的教学传承和表演的生态体系,都有极大的帮助。

温州鼓词大体以温州瑞安城关方言音韵为基本标准,充分体现了其独特性和本土艺术魅力。然而瑞安方言中没有翘舌音,喷口音重。

民族唱法是“以腔带字”,充分运用真假声的混声共鸣,用以找到明亮圆润的声音。混声概念是民族唱法的重要技巧,在低音区时就开始混入假声,随着音区的走高,假声的比例也越掺越多。但并不是纯假声,期间还要有强大的呼吸作支持,这样真假声的比例才能运用自如,自己唱着轻松,别人听着不累。鼓词由于使用方言的关系,发音的腔体容易受到咬字的影响,这更需要表演者在保证字正腔圆,把方言咬清楚的同时,充分利用喉头的打开,用舒服的深呼吸使头腔咽腔胸腔适度打开,形成稳定的共鸣腔,让咬字和声音融合到一起。如果延续之前的高喉位,即便有呼吸支持,声音也不免会浅薄。

3.温州鼓词演唱内容的与时俱进

鼓词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在农耕文明里,稳定的生态系统,让这个曲艺形式流传了下来。然而面对今天新媒体时代的冲击,着这门古老的艺术鼓词的状况与前景也令人堪忧,首先鼓词的听众目前已老年人为主,并且大都集中在城乡郊区和偏远农村。由于如今的人们可选择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如电影电视话剧音乐会等等,人们不再喜欢传统的戏曲。并且学习鼓词演唱的人越来越少,传统艺术最怕的就是后继无人,鼓词也不例外。只有大胆进行改革,才能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继续散发往日的光彩。所以笔者认为内容革命迫在眉睫。

目前温州鼓词演唱内容分为两大类“大词”“平词”两种。“大词”一般以经卷书为演唱内容,平词的内容则演绎小说等市井文化题材。鼓词的传承为口传心授,师傅唱一句徒弟背一句,没有文本记载流传。所以随着老艺人的离去,一些曲目也没有流传下来。目前存世的传统曲目和之前相比少之又少,据张仕贤先生回忆的“十八本”词有:《荷花图》《思乡赋》《十八滩》《节孝文》《九龙厅》《风雨亭》《三摘葡萄》《白汗衫》《十错双容貌》《私画容图》《文墨兰买丝巾》《银风帕》《玉笛番帕》《暖香瓶》《西园梦》《紫玉鸳鸯》《五色枯梅》《九曲明珠》。而一些古典小说则如《说唐》《南游》征西》《西厢记》《荆钗记》《玉堂春》《拷红》《济公传》等,如现代词《杜鹃山》《红灯记》《平原枪声》《筑路人》等等4。

首先内容革命可以参照民歌唱法作品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民歌分布广,内容杂,然而在今天民歌的演出市场却欣欣向荣,演员在电视媒体晚会上出镜率高,当红演员收入非常可观,在高校里和音乐院校也都有民歌专业,其原因就是民歌的作品紧紧跟着主旋律,讴歌时代和祖国的伟大,并且时时刻刻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号召,使得民歌的发展搭上了时代的快车,得以继续生存和繁荣。鼓词也可以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做些内容上的创新和思考。

三、结语

一门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尝试在当地中小学教育中适当加入鼓词艺术的。也可以用艺术发展基金为鼓词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温州鼓词虽然前景不容乐观,但是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温州鼓词如果尝试大胆的改革,也将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注释:

1.刘顺.《从温州鼓词生存现状谈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探索》,2011.1.

2.徐兆格《筋琴与温州鼓词》.足阳乡土文化从书《妮紫嫣红春满园新时期平l‘n文化艺术记实》.平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5年2月第l版.

3.王志毅.《温州鼓词的音乐和唱词特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2年第3期.

4.王志毅.《温州鼓词的音乐和唱词特点》.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2年第3期.

[1]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中国曲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汤镇东.温州鼓词男女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3]叶大兵.温州民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4]胡珠生.温州近代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5]王志毅.温州鼓词的音乐和唱词特色.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

[6]邱一曼.浅谈温州鼓词在21世纪所具有的生命力与文化力.中国音乐,2009.

[7]赵雷.温州鼓词的乐器、句式、唱腔与伴奏音乐[J].中国音乐,2005.

猜你喜欢

牛筋音准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牛筋爷变化记
小提琴演奏音准的方法探析
手工艺·温州发绣
熬在牛筋汤里的爱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
牛筋爷变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