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多元与焦虑
——新世纪文学关键词及思考

2017-07-12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艺术系45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青春文学新世纪余华

刘 琳 (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艺术系 450000)

对话、多元与焦虑
——新世纪文学关键词及思考

刘 琳 (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艺术系 450000)

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在他的《论文学》中说:“文学是任何时间、地点之任何人类文化的标志。”中国近代文化大师王国维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仅据此为视点,“新世纪文学”概念的提出就是必要且必然的。

自《文艺争鸣》杂志2005年首次提出该概念至今,“新世纪文学”口号已在肯定与质疑中踉跄着行走了十几年,而“新世纪文学”的文化所指内涵却在2000至2010这十年的时间演进中不断充实和发展。

“新世纪文学”之“新”是一个可无限斟酌的维度。《文艺争鸣》主编张未民曾断言:“‘新’在新世纪也许呈现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日常化的新的义涵空间。它肯定不应是那种20世纪文化中不断革命的激进之新,而在我们的理解中,是可以与之构成对话关系的新发展观视野下的‘新’,是可以通过理性或感性、现实和历史去把握的‘新’。”1所以,“新”在此概念中与“世纪”连在一起,并不是简单的以时间的断代来命名,也不仅仅具有纯粹的物理时间意义,更有着可以进行探讨和延展的文化意义。亦即,“新世纪文学”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其次才是一个历史时间概念。随着时间的流进,“新世纪文学”不会因其自身所固有的阶段性局限而沦为毫无发展意义的历史遗物,它的能指与所指也能避免出现悖反性结局。

然而,新世纪文学至今只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前瞻后望,我们也只能初窥端倪,甚至这端倪是否会因充满变数的历史轨迹的转向而夭折,都无从下定论,试图从新世纪前十年的角来窥透整个百年大蓝图的企望也是徒劳的。所以,我们只能以观望的姿态来预测其未来命运和发展动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无计可施、无话可说。“‘新世纪文学’比起上世纪的‘新时期文学’及‘90年代文学’‘80年代文学’等概念来,在当前有着更为广阔和诱人的表现和探讨空间,它不仅面向过去离我们最近的一段时光,且拥有未来;它是客观的认识对象,又是发展中的变迁着的认识对象。它要求研究评论者主体的现实思维和历史眼光互相渗透、互相启发,以及具有辩证着运动着的前倾研究姿态。”2显然,在比较视域下,理论家对整个新世纪文学现状和前景还是抱持乐观态度的。

那么,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就出现了:新世纪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甚至更早的文学是怎样的关系?雷达曾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关注的是对人的理性的理解,八、九十年代之交关注人的原生态,九十年代则注重对人的欲望化的书写,到了新世纪,文学表现的是日常化的人,即在和平的、世俗的日常化生活中,怎么去发现丰富多样的人性。3从理性到原生态再到欲望化,文学始终不放弃对人的关注且这种关注是一步步走向内化和本真化的。而文学在这几个阶段的连续性与承接性表现也是不言而喻,我们甚至看不到文学在世纪之交的巨大转折,更别提断裂。

以作家余华为例。2005年余华的《兄弟》出版后,在新世纪的文坛引起一片哗然,“余华转型说”一时之间又一次如秋风里的落叶到处飘散且更具力度。有意思的是,2010年伊始,余华自己却发表了一个极具诙谐意味的“申明”:“所有关于我写作风格转型的评论都是言之有理,即便是与我的写作愿望大相径庭的评论也是正确的。”4这种暧昧的言辞所折射出的余华的态度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批评家结合作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指出余华《兄弟》在移变的叙述形式外表下,其对人存在境遇的思考和对普通百姓命运的人文关怀底蕴其实是不变的。仅此,我们就能看到新世纪余华对其前期作品的延续性。其实,岂止余华,那些在新时期文坛活跃的作家,包括莫言、苏童、王安忆、林白等,虽然在新世纪都有新的作品出现,作家也在时间的积淀中不断寻求新的探索和突破,而不论哪一个作家,其新作品中总会散发出其固有的或者说是一贯的某些风格或思考方式。弗莱的原型理论揭示了文学是来源于人类童年记忆的论断,而一个作家的记忆是无可变更的也是有限的,故其每一部新作品的出现有创新也必然会有承续。而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又能对这些跨世纪的作家们要求多少突破呢?

当然,如果一味从这些老作家们身上消减新世纪文学的超越性,自是武断。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新世纪文学有着无限广阔的对话空间。那么,换一个层面,将目光聚焦到文学样式上,我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新世纪文学对先前文学的承续性,而更多的是飞跃和新质了。

将“新世纪文学”五个字键入百度搜索栏,页面上立即跳转出无数个相关网站,专栏标题有“穿越”、“玄幻”、“恐怖”等,而且大部分作者都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青写手。文艺界对“80后”、“90后”作家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推动了一个新型概念的出现;青春文学,张未民也将其命名为“新表现写作”。青春文学因其作者的年龄和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渐趋活跃、试图引领风骚的时间段,无可争议的成为新世纪文学的特有现象。“‘80后’作家的‘大事记’也是从新世纪开始的。2000年,18岁的韩寒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树起了青春叛逆的旗帜。2002年,17岁的春树出版《北京娃娃》,这部‘半自传体’小说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残酷青春小说’。2003年,郭敬明的《幻城》与《梦里花落知多少》面世后一路畅销,很快成为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2004年2月2日,春树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春树与韩寒被称为中国‘80后’的代表。同年,由马原作序的《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和白烨作序的《我们,我们:‘80后’的盛宴》分别由两家出版社推出。”5作为新世纪文学极具个性的新质,青春文学更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空间和精神世界,将文学从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之间又划出了一个新的区域。由此,青春文学因其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引起文坛甚至媒体的极大关注,众多杂志都曾推出过评论专刊。2007年,青春文学代表作家郭敬明、张悦然、蒋峰、李傻傻加入中国作协,再次验证了青春文学这支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新世纪不可小觑的实力。

与此相伴的,是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发展。与先前的其他文学样式相比,网络文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与网络的亲密关系。这些作家的很多作品都是先直接在网络上发表,因其超高的点击率脱颖而出,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然后被杂志社或出版社看中而出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宁肯的长篇小说《蒙面之城》曾向多家杂志投稿均遭拒绝,最后贴在了网上。借助网络的力量,其影响不断扩大,后被《当代》相中予以发表,并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也就是说,这些作家作品首先就跳出了编辑的关卡,直接走向读者,打破了传统的作家——编辑——读者的接受秩序,也改变了很多作家、作品的命运。

除此,新世纪较受关注的还有底层写作催生出的打工者文学。“在新世纪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底层写作不仅是一个既成的文学事实,而且也是一项正在建构的文学工程。”6写作者试图以文化的方式传达出对底层民众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的发掘和思考,体现了新世纪文学和作家的人道主义关怀,贾平凹的《高兴》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当然,底层写作也存在许多堪忧的问题,如是否会像“伤痕文学”一样,出现“目的过于明确,情绪过于强烈,表达过于急迫而形成了艺术上的诸多缺憾”7等弊端,怎样避免?

当然,存在问题的并不仅指底层写作,新世纪文学毕竟只刚处于开端阶段,其他样式也会存在各样问题。问题必然产生焦虑。新世纪文学的飞跃和新质所透射出的多元化特征并不能掩盖它所带给我们的诸多焦虑。

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卢姆《影响的焦虑》一书,向我们揭示了已有的文学传统和成就给后来者带来创新的压力所产生的焦虑。这种焦虑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上演过。仅就现当代而言,“上个世纪中国文学被置于进化的阶梯中,仿佛在一个世界性的普世时间坐标中苦苦寻求位置,急于割断和批判自身传统,而将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文学表现匆匆操练一遍,此风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风潮及所谓的先锋写作。”8可见,西方先进的文学理论潮流带给中国文学界的不仅是创新上的影响焦虑,还有跟进的步伐快慢所导致的时间上的焦虑。而当我们将西方的文学风潮一一演绎过后,勉强跟上它的最新步伐了,新的焦虑又诞生了:如何在自己的本土范围内画出存在的意义,怎样亮出自己独异的文学理念和表现方式,怎样唤醒文学日益酣沉的魅力。

这种焦虑存在的场域之一就是文学的边缘化。边缘化在文学界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到了新世纪,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文化消费意识的膨胀,严重冲击到文学创作和阅读的热情,文学的神圣地位愈滑愈远。另一方面,文学样式的多元化在为其注入活力、增添自由度、加强文学的本真性之时,也给文学性的纯正带来隐忧。网络的发达明显降低了文学的门槛,作品的质量也就成为疑问。当被形式主义批评家视为文学作品审美特性的文学性遭到质疑,试问,文学还能成其为文学吗?

那么,另一个该焦虑的问题也随即而出:庸俗化。网络及影视传媒的撞击,文学在公众面前登场的方式趋向花里胡哨,公众接受程度的良莠不齐……诸多问题齐头并进,文学堕为庸俗快餐的命运令人疑忧。于是有人提出“中国文学”“中国作家”“中国评论家”“中国文学理论”都“已经死亡”,虽然偏激,却也映射出当代人对新世纪文学质量的焦虑和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呼唤。

据说古罗马人所信奉的雅鲁斯是一个两面人,一面朝向过去,一面朝向未来。新世纪文学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了雅努斯的两面,过去的不会仅仅成为过去,未来的也不是没有限度的遥远,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是可以面对面对话的。该怎样看待新世纪文学,或许伊格尔顿的观点能为我们提供启示:“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文学,而任何一种被视为不可改变的和毫无疑问的文学——例如莎士比亚——又都能够不再成为文学。以为文学研究就是研究一个稳定、明确的实体,一如昆虫学是研究各种昆虫,任何一种这样的信念都可以作为妄想而加以抛弃。”9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出发的路径不同,沿途风景不同,抵达的目的地也不同,而出发时的喜悦和出发后的收获永远是相似的。新世纪文学亦如此。

注释:

1.张未民.《开展“新世纪文学”研究》.文艺争鸣,2006(1).

2.同上.

3.雷达.《为何无大师?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雷达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城市文学讲坛”的演讲》.中国网,2007-01-23.

4.余华.《一个记忆回来了》.文艺争鸣,2010(1).

5.赵勇.《文学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转型之旅——新世纪文学十年的抽样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0(1).

6.同上.

7.同上.

8.同①.

9.转引自南帆.《理论的紧张》.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149页.

猜你喜欢

青春文学新世纪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80”“90”后作家笔下青春文学的成长主题
读与写(节选)
“白马时光”的市场运作模式探析
喧闹深处有寂静
扩展阅读
酷图爆语(5)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
满园春色关不住——《新世纪对联大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