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文化站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
2017-07-12袁书春江苏省盱眙县观音寺镇文广站211753
袁书春 (江苏省盱眙县观音寺镇文广站 211753)
乡镇文化站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
袁书春 (江苏省盱眙县观音寺镇文广站 211753)
乡镇文化站是由县级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在实际工作中,文化站的主要工作有:举办艺术展览、科普知识讲座、读书读报活动;根据群众需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指导村文化室和农民自办文化团体组织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搜集整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开展对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等。从上述文化站的职能和主要工作来看,文化站的从业人员应该是一种复合性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素质与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各级部门认真做好乡镇文化站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乡镇文化站;培养人才;实施策略
一、 乡镇公共文化的现状
1.投入不足
尽管乡镇文化站也能提供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但是与城市文明发展相比较,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这样滞后的发展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乡镇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足。笔者曾对当地20个乡镇(街道)进行调研,2016年,有经费安排的是11个乡镇(街道),勉强过半,其中最多的投入11万元,最少的仅1万元。在投入的经费中,有72.3%是用于站房维修,用于活动的经费不足总投入的三成。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各项活动质量不高,群众参与意愿不强,如“农民春晚”等活动仅成为一种应差的形式了,图书室虽然数量达标,但大部分是打折的廉价书,农民阅读兴趣不高。
2.对从业人员的保障不力
2017年3月1日,我国的《公共文化保障法》正式实施,在文化立法中,这部法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前,有关公共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也已陆续出台,如江苏省的《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但笔者看到,上述法律、法规对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的保障性条文涉及很少。特别是前者,几乎没有涉及。
在实际工作中,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保障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岗位不稳,从文化站“借用”人员现象普遍存在,没能做到专职专用;二是正常的工资待遇有时难以保证,有些地方的文化站至今仍为差额拨款。
3.领导重视不够
乡镇文化站的成立,为百姓提供了自我娱乐和享受公共文服务的平台,多年来的乡镇文化虽有所发展,但由于文化工作很难体现出一方政绩,特别是在短期内看不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主政者很难做到象抓经济一样抓文化工作,导致“一手硬、一手软”。
4.乡镇文化站人才短缺
由于文化站工作的特殊性,优秀的人才很难选择到乡镇文化站工作。原因有三:一是乡镇“文教卫”三大行业中,文化站工资偏低;二是乡镇文化站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始终处于一种为乡镇政府“打杂”的状态;三是乡镇文化站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来到乡镇文化站工作,面对现实难免会心灰意冷,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乡镇文化站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招到合适的人才也留不住人才。
5.乡镇文化站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少领导关注和优秀人才的加入,特别是文化站角色的边缘化,也使得乡镇文化站很难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得过且过现象普遍存在。责任心强的文化站长,还能制定并执行一些制度,以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大部分文化站的活动场所,长年是“门上一把锁、桌上一层灰”。
二、 乡镇文化站的功能
乡镇文化站的主要功能是为当地居民免费提供公共文化的服务机构,肩负着改善、充实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了解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定位,对乡镇文化站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乡镇文化站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乡镇居民的素质修养。
2.娱乐居民
乡镇文化站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乡镇居民参与其中,可以更好的娱乐乡镇居民,丰富乡镇居民的业余生活。这也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功能。
3.宣传政策
乡镇文化站通过特定的文艺形式,如街头宣讲、文化小品等,可以宣传党的领导方针、政策和每一个时期的重大决策,这些宣传形式可以成为其他宣传渠道的有益补充。通过文艺的形式,让群众了解政策、拥护政策、执行政策,进而自觉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三、 乡镇文化站培养人才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
乡镇文化站工作的特点是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提高两种素质、提升三种能力”。
提高两个素质: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让他们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群众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事业;二是提高的从业人员的艺术素质和技能,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掌握较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培训和辅导中能真正为参与者答疑解惑。
提升三种能力:一是提升学习能力。群众文化从业人员不仅仅是一门类艺术的专业人员,而应是“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二是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乡镇文化站编制少,每场活动中,他们既是作品的编写者,又可能是表演者,同时还是组织者、资料搜集整理者。这就要求他们把活动方案和执行做到极致。三是提升语言表达传授能力。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乡镇文化站服务对象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无论是培训、辅导还是开展其他文艺活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健全培养制度
乡镇文化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做保证。做为乡镇文化站的主管部门,应该至少建立健全三个方面的制度。
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制度。所需经费应该纳入政府预算,并成为对文化工作的考核目标之一。因为没有经费做保障,人才培养只能停留在纸上。
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前面说过,乡镇文化站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培养出这种人才,需要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各地可以建立人才库,实现高端师资共享,这种做法应该用制度固定下来。
人才培养的激励制度。为提高参训人的积极性,同时保证培训效果。可以制定岗位等级制度,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一次技能考核,对不同能力的授予不同级别的岗位证书,从业人员的晋级、调资、提拔与等级挂钩。
3.改革培养模式
乡镇文化站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新的变化、新的节奏。同时,当前从业人员结构复杂,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另外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不足,一刀切的模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必须改革培养模式。
一是开启应急模式。在现阶段先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保证乡镇文化站能正常地开展工作。如各地图书室的电子化管理,可以临时集中培训,让图书借阅能正常开展。
二是因地制宜。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将年龄轻、脑子活、基础好的同志选送到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先进乡镇文化跟班学习,也可以选拔部分业务骨干到相关院校进行短期培训。没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进行自学,至少通过这途径,能掌握当前文化站的工作动态。
三是开展岗位练兵。乡镇文化站自身也可以结合阶段性工作,开展岗位练兵工作,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练中学、学中练”,可以不断提高从业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4.完善管理机制
乡镇文化站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管理机制,有了基本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人才的工作习惯和行为。良好的管理机制应该是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同等对待。
四、结语
乡镇文化站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主阵地,乡镇文化站从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肩负着宣传教化、愉悦身心、提高审美等多种责任。因此,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文化水平以及业务能力都比较强的队伍。做为地方政府特别是业务主管单位,应该把文化站的人才培养摆上办事日程。具体工作中,一要严把素质关,特别对一线岗位的人员,要注重真才实学,对学历、特长、职业技能有一些硬性规定。二是要求从业者爱岗敬业,有很高的工作热情,自觉创新工作,能不断打造出优秀的公共文化产品。三是提高文化站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信息时代也是一个学习时代,因为现代群众对文化产品要求更高,已经不满足于“你有什么、我看什么”,所以,做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者,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潮流。
[1]孔德东,王忠杰.浅谈乡镇文化站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大众文艺(理论),2008(8).
[2]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4).
[3]蔡静鸣.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初探[J].歌海,2008(3).
[4]张伟.乡镇文化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文化创新[J].知识经济,2008(7).
[5]冯守仁.鲍和平等.群众文化基础知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