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与视知觉的关系
2017-07-12吕超
吕超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论绘画艺术与视知觉的关系
吕超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本文指出视觉是有高度选择性的,它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同一艺术作品对于不同观者有着不同吸引力的原因。同样的客观事物经过不同人的“心理”的“过滤”必然呈现不同的意义,这就不难得出结论,人的视知觉是心理差异的产物,“观看”的反映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主动性,选择性和组织性,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视知觉的角度探讨一下绘画材料是如何给与我们不同的感受的。
心理;知觉;语言;现代艺术
视知觉与绘画有什么关系呢?知觉的作用是使得感觉有意义。所谓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这个加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认与识别客体三个阶段,这一系列加工向我们提供了对客体可能的大小、形状、运动、距离和朝向的估计。可见,知觉的过程是一个更为主动而且带有解释性的过程。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是有高度选择性的,它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作品对于不同观者有着不同吸引力的原因。
在保罗·韦次和阿诺德·格里奇尔姆合著的《现代艺术与现代科学》中将艺术单位“知觉”本性定位为现代艺术的第四个特征(前三个特征是抽象、画面的平面化、诸种理论化倾向)它涉及我们如何看和看到什么,从一开始,现代艺术就向敏锐的观察家们提示:其意义的许多方面来源于艺术家对某些纯知觉现象新的强调,诸如对比色的运用、形象——背景的关系的含混性、幻觉,以及深奥而又朦胧感觉到基本知觉逻辑的表现。下面我们以心理学的几个分支为主要理论依据,探求知觉与绘画材料有关的视觉现象。
1.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在我们欣赏作品时,有时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并没有向我们提供完整的信息,然而我们的知觉却会自觉地对其整体形象和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格式塔理论主张事物都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其性质也是由整体决定的,整体由局部构成,却并不等于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局部之和。例如:艺术家在创作某一作品时,运用的仅仅是以材料肌理为载体的某些元素或符号,我们欣赏时看到的也仅仅是不同的笔触,或材料之类,然而正是这些部分让我们领会作品里的意蕴或是勾起了你某些回忆、遐想。因此无论对于艺术家还是观者都可以表现出极大的可为性,这就为创造活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就是知觉的主动性、选择性和组织性在创造与欣赏中的积极意义。
2.错觉
在生物界,动物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一些与自己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色泽和肌理,以给人类或敌人造成错觉,来保护自己。想一想在艺术作品中,为什么有些材料肌理让你想到了山脉、看到了土地,让你感受到了秋天的旋律,让你感受了历史的变迁。再如,六十年代初起源于的法国的欧普艺术,仅凭点线面和色的组合就给人以运动感和眩晕感。这说明当你的直觉系统欺骗你,用你被证明是错误的方式体验一个刺激图形时,你就在感受错觉。无疑,在我们头脑中惯有的常性思维下,错觉为艺术家打开了另一扇创造之门,采用材料肌理创作的直接性和宽泛性为错觉的营造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也给予观者更独特的感受。
3.知觉关注
所谓关注,是指人的意识对事物选择性的集中,欣赏艺术作品一般属于不随意关注(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不由自主地注意某一事物的现象),欣赏艺术作品也不例外,但它有别于欣赏其他类型作品。它之所以引起不随意注意,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1、材料刺激的强度和冲击力。事物提供的视觉刺激必须达到某一最低的强度才能有效地引起人的视觉器官的反应,心理学将这种引起反应的最低强度称为绝对的感觉阈限,强烈的刺激如大地艺术巨大的规模,抽象表现主义的大幅眼花缭乱等都容易引起观者的注意。2、物象的运动。物象的运动或静止与运动的对比是引起知觉注意的另一原因,例如肌理带给我们的运动感,欧普艺术、现代新媒介艺术的影像作品均是通过图像的动感或运动来引起观者注意。3、物象的变异。人的感觉具有一种节省注意力的倾向,只会注意那些引起新的刺激的变化,贡布里希认为是非秩序与秩序的对照唤醒了我们的知觉,变异强调的是一种非秩序向秩序的转化。例如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玛丽廉·梦露》中反复出现的刺激,引导我们从中寻找差别,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流行性和商业意味。
此外,人们的动机和情绪、不同的价值观、不同年龄段视觉器官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也是影响知觉注意效果的因素。
幻想中时常出现的“幻觉”是在并没有物理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活灵活现的知觉,它们是个体改变现实的一种心理建构。幻觉是个体体验,并不与情境中的其他个体分享,想象的真理最初是在幻觉形成的时候被认识到的,是在创造一个直觉和理解的世界的时候被人认识到的,这就是材料肌理的表达。绘画材料的背后,是美感和理性的被压抑的和谐,是逻辑组织生活的持久抗议,更是对操作原则的延伸,它的语言,显而易见都是被压抑的回归物的替代品,是对自由的诠释和对被抛弃诺言的无意识记忆。如果作为美学现象,绘画材料的批判功能往往弄巧成拙,因为它经常是恐怖的、混乱的,甚至难以入目的,但是他永远不是回避的,这就是它的价值。视觉艺术正是在人的潜意识层里充当了“自我”的角色,而材料肌理以其传统绘画无法比拟的丰富性、真实性、感染性为艺术家和观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以一种正当的方式宣泄压抑以久的“本我”,以一种心照不宣的形式搏得大众的共鸣,更好的充当了“自我”的角色。因此我们说,材料肌理是在“超我”中不断探寻“本我”的“自我”,是一种心灵的艺术语言。
[1][美]内森·卡伯特·黑尔.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3]阿恩海姆等.艺术的心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吕超(1985-),男,汉族,吉林省抚松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