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语境研究
2017-07-12迟靖霖
迟靖霖
山东艺术学院
汉服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语境研究
迟靖霖
山东艺术学院
自清朝“剃发易服”政策施行以来,汉服已消失了300年。自2003年王乐天身着曲裾行走于郑州街头至今,汉服运动也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悄然兴起。这十年来,汉服运动的发展之路艰难而崎岖,汉服爱好者们身着我们自己的传统服饰却要被称之为怪人,这一切不免令人心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汉服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在此期间,新媒体在这场运动中为汉服爱好者们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和有力的推广平台。
汉服;新媒体;传播;传统媒介
韩国电视节目《Running Man》中曾提到:“韩国有韩服,中国有旗袍,越南有长衫。”可是,若细观我国服装历史就能发现,旗袍是由满服融合西方服饰文化发展而来的。清朝统治者对于服饰有强制性规定,国民皆着满族旗装且男女差异不大,而汉服的历史却在经历过这毁灭性的打击后一蹶不振。回顾我国衣冠文化的千年历史,那“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女子形象仿佛已渐行渐远,这不免令人唏嘘。
2017年新年伊始,央视一档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开启了霸屏模式。该节目中的诗词以及选手成为了广大观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其中才女武亦姝无疑成为了最引人注意的选手之一。据悉,这名年仅16岁的才女,不仅热爱诗词、书法,还喜爱汉服,并于每年推出一本汉服摄影合集。由此可见,近年来通过汉服爱好者们的不懈努力,汉服已经不再是难登主流媒体的“不为人知的传统”,而长期处于默默推广和自我怀疑状态的汉服爱好者们也终于看到了汉服推广的效果。
首先,网络社群为汉服的交流提供了专而精的传播语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同。从传播者来看,传统媒介为“一对多”的模式,而新媒体为“一对一”的模式,即传播者可以直接收到受传者的反馈;从传播渠道来看,传统媒介主要依靠电视、报纸来传播信息,而新媒体则通过电脑或各移动终端来传播信息;从传播内容来看,传统媒介的把关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可以决定受众能收到什么样的信息,而新媒体则因把关人的缺失而侧重于传播单个节点的价值取向;从传播对象来看,传统媒介是强迫式传播,使受众最大化,而新媒体则更注重传播的有效性;从传播效果来看,新媒体要远大于传统媒体。
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社群传播的根本动力就是满足受众兴趣。自汉服推广活动开始以来,汉服爱好者们通过汉服贴吧、微博的汉服“大V”们、中国汉服网等平台交流知识、组织活动。从前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单个个体通过网络社群实现了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新媒体平台为汉服爱好者们提供了各种更具深度的个性化服务。以贴吧为例,长期在此平台交流的网民大多是对汉服感兴趣或想了解的人。当他们在海量信息中搜索汉服时可能只能得到多而不精的信息,而当他们进入汉服贴吧时,就可以系统的了解相关信息。因此,这种网络的“窄播化”更有利于为受众提供专业化的个性服务。同时,随着社区结构的日渐完善和扩充,其分工更加细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使汉服的推广从特定人群走向更广大的公共群体。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与网络传播媒介的跨屏影响。传统大众媒介对于汉服的态度暧昧不明,大多持中立意见。近年来,“集体汉服成人礼”、“儿童身着汉服办入学典礼”、“集体汉服婚礼”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然而对于汉服形制略知一二的人只消一眼便能看出“影楼装”、“影视剧装”在这里面所占比例之大。大部分新闻记者其实并不能识别汉服,汉服只是记者们播报新闻的噱头。2015年,周立波曾在《中国梦想秀》节目中调侃汉服爱好者“哪个洗浴中心的?”“敢不敢九点以后出去?”时至2017年,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对身着曲裾的女孩说:“这衣服真好看”,不仅如此,她还能分辨出圆领袍是古代男子服饰。金星也在《金星秀》中谈及韩服历史,向观众普及汉服对韩服的影响。这些植根于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对于汉服的观点也日渐严谨,他们通过自身影响力不仅能够影响电视机前的观众,其言谈也会在网络平台形成热点新闻。由此可见,现今大众传播媒介与网络传播媒介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强。
最后,汉服商家与摄影师对于服装严谨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犹记得《孔雀东南飞》中有关于女子衣妆的绝妙描述:“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随着汉服知识普及度的增加,很多摄影师投身进入专业的汉服拍摄行业,其中一部分摄影师对于服饰和妆容的复古度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而新媒体平台是一种多媒体媒介,图片又具有直接明了的特点,因此这些摄影师的精美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多重的次级传播也对摄影爱好者及其他受众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对汉服的辨识度和兴趣大大增加。植根新媒体的网络商家也开始注重观察孔府旧藏、马王堆等展品的形制和绣花,力图复原汉服最原始的样子。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然而现在的年轻人记不住谷雨、小满等节气,却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之所以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主要还是靠商家们的营销策略,其实我国年轻人也很难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宗教意义。因此,我们无需用抵制洋节的方式来捍卫传统文化,因为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乐于接纳外来文化的国家。然而,我们也需知晓我国的冠服制度不仅是我国手工业、纺织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阶级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还是人民智慧和反抗精神的真实体现。
因为缺少官方的声音,主流媒体对汉服的态度长期以来都是中立而模糊的。随着新媒体在我国的普及,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传播中的一个节点时,热爱汉服的人们通过意见领袖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社群。在汉服的推广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历史虚无主义很容易借助新媒体平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很多人因汉服的宽袍大袖不适于现代生活而否定汉服的存在,但是他们忽略了汉服的真正意义——“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汉服不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更代表了流传千年的衣冠文化。早在《战国策》里,苏秦就曾有“联袂成荫,挥汗如雨”的词句,其中的“袂”便是汉服宽大的衣袖。这种宽袍大袖体现了古时人们追求恬淡自然、悠闲清闲的人生追求,但汉服也不是中华民族唯一的精神图腾。希望近年来的“汉服热”可以不再仅是形式上的象征符号,而是能真正触及国人的精神世界,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