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互通的多样性—以“丝路帆远
——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为例
2017-07-12冯远
文/冯远
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互通的多样性—以“丝路帆远
——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为例
文/冯远
(1982-),女,广东博物馆 馆员。
通过对“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的港口路线、对外贸易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多向多面性,以及其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一带一路”政策,提出它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今天中国需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海上丝绸之路 交流互通 多样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由福建牵头,南京、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七省博物馆共同打造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在国内已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个展览主要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在分析它的策展思路时,我主要从港口路线、对外贸易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先民遗踪
有段石锛是我国东部沿海广大区域内最具特色的生产工具,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地多处遗址中都曾大量出土,同时在菲律宾、北婆罗洲及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众多岛屿,如夏威夷、马克萨斯等地都有发现。最早的一批移民大约在距今约6000年前,从大陆东南沿海向台湾迁徙。距今约5000年左右,他们从台湾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扩散,并最终定居于太平洋岛屿。
二、三大港的形成
在春秋至秦汉之交,人们对海外区域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主要港口。首先,由山东、江苏等地前往日本、朝鲜的航路初具规模,齐地丝绸、书籍等开始输入朝鲜半岛及日本。在汉文化统治南越之前,广州地区延续了早期越人的航海传统,秉承地利优势,一直是华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在平定南越国后,汉武帝向日南、徐闻、合浦等港口分批派使远航至印度等地。以下是对各个港口通商货物及区域分布情况的简述。
(一).琅琊——琅琊位于今山东胶南县南,是春秋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港口,秦始皇曾东巡齐地驻此三个月。而徐福出寻海外仙山、汉武帝东征朝鲜等历史事件,都与胶州、莱州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广州(番禺港)——广州位于珠江三大支流西江、北江和东江交汇入海之处,居中国南部海岸线的中心位置,拥有广阔腹地及较高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秦时以番禺为南海郡治所。《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蕃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三).徐闻、合浦——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船队携黄金、杂缯,从雷州半岛最南端徐闻出发,沿北部湾和越南海岸南行,历时一年,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黄支国(印度)、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
三、海丝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唐、五代时期通往日本、朝鲜的北方航线及通往西亚、南亚、东非等地的西行航线均获得了更大发展,其表现为依托海岸线前行的曲折航线减少,而更加便捷的直航增多。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交州(今属越南)等诸多国际性大港交相辉映的盛况开始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开始超过陆上丝绸之路。
(一).国际化的大都市
唐代港口日益交流频繁,依靠港口而存在的城市日益发达,形成了五个具有国际规模的大都市。
1 登州、莱州——《新唐书 地理志》曾记载“入夷七道”,即包括“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这里是早期通往日本、朝鲜最重要的起航地。五代时期,中原及渤海地区与南方闽、南唐的交流多以此为交会港。
2 扬州——隋唐时的扬州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由于扬州位于长江与运河的交叉点上,越罗吴绫、益州蜀锦,越窑、洪州窑等瓷器均由此出口。南方茶叶、襄州漆器、蜀中麻纸、扬州铜镜等同样汇聚于此。扬州城南及运河附近是数千外商商贸活动的地域,当时海舶可直达扬州城下。
3 明州——宁波居钱塘湾口东南角,古称明州,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港——句章,汉代句章港向东北迁至甬江、姚江、奉化江交汇的“三江口”一带。唐长庆元年(821年)正式于“三江口”设明州城。
4 广州(扶胥港)——在广州唐代依旧保持着南中国海第一大港的地位,并成为西行航线的主导性港口。此外,岭南节度使、市舶使皆治广州,成为国家最早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
5 福州——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沿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福建海洋文明诞生的摇篮,建衡元年(269年),东吴政权在此设立“典船校尉”督造海船,“温麻船屯”与当时的浙江横屿、广州番禺并称。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开辟黄崎甘棠港,使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二).中西合璧的唐文化
由于中外交流的繁荣,唐文化中异域因素十分强烈。唐代器物上有四种纹饰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影响,分别是摩羯纹、海兽葡萄纹、鹦鹉纹、狮子造型纹饰。例如海兽葡萄纹,缠枝葡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是当地工艺品的主要装饰,唐代的海兽葡萄镜就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佛教是中国最主要宗教之一,早在东汉时期已通过陆路和海路两条途径传入中国。从法显开始,从海上往来求法者络绎不绝。唐代佛学大师鉴真东渡日本弘法,在艺术、建筑、医学、饮食等方面传播了当时唐代的先进理念,是日本文化史上的巨人,佛教文化在中日交流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上展出的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上展出的宋代海船模型。(视觉中国 供图)
四、海丝的鼎盛期
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西汉至唐的发展,到宋元时期步入鼎盛。随着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进步,更多航线被开辟出来。大规模的国际性交流活动使得海外商品的数量与种类均空前丰富,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一).航海技术的极大发展
我国是最早使用水密隔舱的,将船身分为多个独立部分,彼此隔绝、从而将船体受损后的破坏减至最小。锚碇是海船用以固定停泊的工具,目前所见最早的铁锚形象,出自五代卫贤所绘《闸口盘车图》。中国在两千年多前已经使用桨形舵,到了宋代除了以绞木提升的升降舵外,还出现平衡舵。宋代尖底海船的横断面为V形,下设贯通首尾的龙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抗御风浪能力极强,欧洲船只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这说明当时中国船舶拥有多种先进技术。
当时的导航方式有两种,指南针与牵星术。我国开始用磁性工具为海船导航出现于北宋时期。有碗唇法、指甲法、缕悬法等,而以水浮法最为实用。“以针横穿灯心草,浮水上,亦指南”。南宋后,人们开始将水浮磁针与方位标志组合,形成罗盘(或经盘)。中国古人很早就知道根据星象判定方位。牵星术在元代以后逐渐成为航海中最重要的定位方式之一。
(二).船舶的地方类型
由于各地的海洋与气候不尽相同,从而出现了不同地区的船舶类型,这也是航线延伸后对不同区域的海上航行的需求。
1 广船——头尖体长,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维持。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是主要航行于南方航线的大型尖底船型。
2 福船——船体高大如楼,首尾高昂,首尖尾方,船形“上平如衡,下侧如刃”,易破浪前进,具有很强适航性。船舱为水密隔舱结构。福船吃水深,稳定性好,并且容易转舵改变船向,便于在狭窄的航道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是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主要船型。
3 沙船——方首方尾,平底,俗称“方艄”。它的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适宜于浅水航道航行,可远航。它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船舱也采用水密隔舱结构,是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
(三).商品的丰富
这一时期,进出口的商品种类丰富,除了传统的瓷器和丝绸,宋元时期最为流行的茶文化也随着海丝路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商品种类详见下表一:
宋代出口商品表
宋代进口商品分类表
(张翅 制图)
(四).西来宗教
宋元时期,海外商贾鱼贯而来,聚居之地便成为开宗传教的场所,当地人也随之受到了外来宗教的影响,比较著名的有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以及印度教。在一些宗教仪式或重要活动中,香料会被大量使用。这就使得在各类进口商品中,以香料所占比例最大,海上丝绸之路也有“香料之路”的美誉。各类香料除有药用功能外,其散发的香氲之气还对居室起到去秽除臭功效,成为当时的生活风尚。
五、官退民进的明清海上贸易
明清时期,郑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巅峰。政府大部分时间在实行海禁制度的同时,民间的交往和贸易则兴旺发达起来,东西方的交往和碰撞在新的变局到来之前,激荡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一).东方的大航海时代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旨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先后抵达亚非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奇迹。郑和船队自太仓刘家港起航,到达了当时的四大交通中心:占城、苏门答腊、锡兰山别罗里、古里。根据郑和下西洋而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二).陶瓷的中外交流
这一时期流行的青花瓷器,青花料主要有苏泥渤青、回青,青花料最早从海外进口,到了明中后期,以国产的石子青制作的青花瓷数量已远超进口青料。新兴的海水纹饰是明清瓷器上最主要的装饰题材,阿拉伯文纹饰比起唐代更为流行,外销的瓷器走向高定路线,欧洲贵族在盛大庆典中都使用带有自己家徽的纹章瓷。
日、韩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长期的贸易往来中,学习到瓷器的烧制技术,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瓷器。高丽青瓷的起源不晚于10世纪前期,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龙云里窑址发掘的早期器物,有玉璧底和线刻鹦鹉纹,受越窑青瓷影响明显。1616年,朝鲜陶工李参平在今佐贺县有田泉山发现瓷土并开窑烧制青花瓷,迎来全新的日本瓷器时代。通过模仿中国瓷器,日本瓷器逐渐形成“古九谷”“古伊万里”等风格,达到了极高的制作水准。
(三).行商贸易体系的建立
清代广州保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传统,形成以十三行为中心的外贸体系。康熙帝24年(1685年)开放海禁后,清廷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广州由对外征收各类贸易的住税及行税到建立相应的商行管理,而专营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者,便成为洋货行即十三行的前身。
(四).妈祖信仰的外传
宋代出现了东部沿海广泛崇拜的海上女神——妈祖。妈祖本名林默,出生于福建莆田的湄洲湾畔。传说她不但精通医术,更能预知天气变化,引导人们在航海中趋吉避凶。历代王朝不断加封化神显灵的妈祖,被先后赐以“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封号,从而成为受到我国沿海地区普遍信仰的海上和平女神,明清时期其影响力甚至远播海外。妈祖信仰在海外影响力极大,凡华人足迹所到之地,便有妈祖信仰的传播。根据记载,至今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以及美国的旧金山、法国的巴黎等都建有妈祖庙。
六、小结
综上可见,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路径。它打破了地理的界限,使得世界各地人们通过航线连在一起。从这个意义来看,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基础上,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今天中国需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责编:向雯
[1](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2001年1月
[2] 吴松弟编著:《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4] 傅宪国:《论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考古学报》1988(1)
[5] 林明太、黄朝晖 :《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与发展》,《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
[6] 荣新江:《陆路还是海路?——佛教传入汉代中国的途径与流行区域研究述评》,》,《北大史学》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 黄云静:《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早期传播的若干问题》,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