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稻田养蟹生产技术
2017-07-11邹洪图
邹洪图
摘 要:泰来县推广稻田养蟹已经有十几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有机水稻和天然河蟹双丰收,有效的推动了泰来县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有机水稻;河蟹;种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S96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15
1 本田整地及插秧
1.1 本田整地
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保证通畅,单池子面积1000~3000m2,也可根据地势情况科学确定,实行单排单灌。土壤适宜含水量一般都在25%~30%左右,耕深控制在18~20cm左右;本田整地在北方地区,都采用旋耕、翻耕、深松或耙耕相结合的方法。周期为翻1a,松旋2a为宜。本田整地的时间在每年4月下旬开始放水,以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结合泡田打好池埂(旋耕田只进行水整地)。整平耙细、不留死角,寸水不漏泥,保水5~7d。耙地前施,施有机肥33.35kg/667m2左右。
1.2 插秧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插秧,5月末插秧结束。中等肥力土壤插秧,行穴距一般为30cm×10cm、30cm×13.3cm或相应规格的宽窄行;高肥力土壤插秧,行穴距一般为30cm×16.7cm、30cm×20cm或相应规格的宽窄行,每穴3~5株基本苗或一个钵体苗。插秧做到行直、穴均、不窝根,插秧深度不超过2cm。
2 本田管理
结合春翻,将肥料混入耕层7~10cm,然后泡田平整,每667m2施农家肥2t以上。灌水。插秧后返青前灌苗高2/3深的水层,有效分蘖期灌3cm浅水,增温促蘖。在孕穗至抽穗前,应灌水4~6cm活水。在抽穗杨花期,应灌水5~7cm水层。晒田。有效分蘖中期前3~5d排水晒田。晒田时,需要看到稻池面有裂缝,并见地面白根,叶挺色淡,晒5~7d后,恢复正常水层。
3 稻田养蟹技术分析
3.1 稻田养蟹的基本准备工作
养蟹的稻田地选择需要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的无污染的地块,并保证每养殖单位以6667m2为宜。环沟与投料场的修建。为了避开高温侵害和增加自然调温的功能,应在稻田坝埂内侧修0.6m×0.4m的环沟,并留有0.5m的马道,做为投料场地,以保证在每隔6m左右留半米投料点。防逃设施的设计与布置,在有机稻田养蟹过程中,很多地区选择既经济又适用的逃专用布设防,使用时间为3a左右。养成蟹选用宽65~70cm左右,上端固定在竹竿上,下端埋入10~15cm左右竹竿的间距以0.5~0.8m为宜。用挖环沟的土方加固。将坝埂控制在宽0.5m,高0.6m左右即可。排水和进水用依靠水泵调节,但水管长度要长出坝埂0.3m左右,吐水口用坚固的纱网扎紧扎实,以防河蟹逃逸。
3.2 养蟹管理
清池消毒,为了避免稻田养成河蟹供水晚,放苗早的问题,要在靠近水源一侧修建先期养殖池,以开口1.5m,深0.8m,加高坝埂提高水位,保持池水的平稳时间长。池进水置滩面上0.3m浸泡24h,用上生石灰100kg左右溶化趁势泼入池水中。
选择规格。稻田养蟹时间相对较短,选择规格在160头/kg以内的健壮苗种,同时要求规格整齐、均匀,体表光亮、肥满度中上等。河蟹在5℃的状态下均可摄食,18℃开始蜕壳,亩放苗量控制在350~450只。苗种入池后就开始投喂自制饵料(幼蟹饲料配方:鱼肉浆20%,蛋黄30%,豆浆30%,麦粉20%)或购买商品饲料,前三天摄食量基本为1倍量,待胃腸充满后量恢复正常后,可依据投料后1.5h看余缺,余下次少投缺多投。每年7月中旬左右,是河蟹增长最快阶段。此时,应在四周投料点以优质高蛋白料足量投喂。7月下旬至立秋后,河蟹生长缓慢阶段,自制饵料(成蟹饵料:豆饼45%,麸皮27%,土面10%,骨粉13.1%,海带粉4.85%,维生素A和维生素D0.05%)或购买商品饵料。做好日常管理与观察。观察河蟹活动与摄食情况,在水边的河蟹一般都是有问题的;观察剩余食料有无变质;观察水质情况;观察敌害;观察防逃设施是否完整;观察进排水网是否完好。
4 收获
收获时期。优质品种,单独收获。当95%稻粒达到完熟时收获。人工收获割茬不高于2cm,稻捆直径25~30cm。立刻晾晒,收获损失率不大于2%。机械收获留茬不高于20cm,收获损失率不大于3%,破碎率不大于1%,收获后应及时干燥或晾晒。收获记录包括收获日期、地块号、品种、面积、产量、收获方式等,同时设计编写批次号,在生产过程中要实行农田全程视频监控。
5 效益分析
蟹稻平均每667m2产400kg,出成品大米200kg,销售价40元/kg,每667m2有机大米销售收入8000元,河蟹收入812元,稻田综合种养生产成本合计1588元,每667m2效益7224元。
参考文献
[1]宋金太.稻田养蟹的苗种放养[J].安徽农业,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