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
2017-07-11刘光赞
刘光赞
摘 要:我国淡水养鱼历史十分悠久,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淡水养殖的鱼类品种有100余种。淡水养鱼就是将鱼类放到适宜水体当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使鱼类健康的生长发育、成熟繁殖,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本文将对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促进鱼类的健康生长。
关键词:淡水养鱼;先进技术;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S9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10
1 养殖水质
养殖水质的管理和检测调节是淡水养鱼养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检测过程中应该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与技术手段,明确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还要对养殖周边的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严禁上游及周围的废水、废弃物等污染物排入水源,鱼种池的面积应该在1000~3000m2之间。水质的全面监控还需要结合农户用肥、降雨水平和鱼类上市时间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 养殖鱼种
为了保证养殖鱼类的成活率以及生长质量, 要选择品质纯正、性状优良、个体大、体质健壮的亲鱼进行亲代繁殖,以确保优良性状的遗传。鱼苗繁殖过程中,要对亲鱼的生长发育进行实时监控,挑选发育成熟好的亲鱼进行催情处理,待其产卵后将鱼卵放到孵化环道中孵化,鱼苗应该专池放养单独饲养。为了保证鱼苗正常发育健康生长,要加大孵化池水的溶氧量,模拟鱼类繁殖的自然环境,使用缓慢的流水冲击鱼卵促进胚胎发育。在鱼卵发育基本结束后,需要采用“肥水下塘”的方式进行鱼苗培育,保证鱼种的健康生长。
3 饲养密度
在淡水养鱼的过程中,合理的养殖密度是鱼类高产的关键因素。应该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放养密度。在确定饲养密度时应根据饲养鱼的种类、养殖水平、增氧设备、除污设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最佳的饲养密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 饲料选择
就现有饲料来源来看,鱼类饲料可以分为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为了保证鱼类的生长质量,应该尽可能选择营养全面的人工配比饲料养鱼。在饲料投喂的过程中,还有几点注意事项:确保饲料的多样性与新鲜度,从而满足鱼类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养分;要根据养殖鱼的种类、数量、季节等因素确定饲料的投喂量,过多会引起池塘水质的变化且造成浪费,过少会使鱼类的生长受限影响产量和效益;选择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饲料的投放,便于观察鱼类生长发育及其他情况;采用适量多次投放方式,既可以保证鱼类均匀摄食,又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多浪费饲料。
5 混合套养
为了对池塘空间进行全面利用,应根据鱼类食性以及生活水层的不同,选择互补的鱼类进行混合养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种鱼类不能相互伤害。一般来讲混合養殖的方式有3种:品种相同,规格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也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相同。这些混养鱼类对于水温等其他条件要求应该尽可能一致,确保混养鱼类的互利共生健康生长发育。
6 轮捕轮放
在淡水养鱼过程中,为了实现池塘的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利用以及养鱼产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应该采取轮捕轮放的养殖方式。一般来讲,常见的轮捕轮放方式有3种:一次性放足然后捕大留小;稀养速成型,既先放一定数量决心饲养到达上市规格起捕后再放养放1次继续饲养;在成鱼池中套养鱼种的进行养殖。多数养殖实践证明,第3种轮捕轮放是最为科学合理保护生态的方式。
7 防病治病
在淡水养鱼的过程中,鱼病防治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对症下药、及时治疗”的原则,通常是针对以下3个方面:周边环境,在养殖过程中要对用具和饲料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避免吧病菌滋生与感染养鱼池塘;鱼种投放,在投放之前,应该对鱼种进行全面杀菌消毒,防止鱼种所带病菌污染池塘水质;池塘处理,在投放鱼种之前要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去除杂草,然后进行全面消毒。还需要注意,在消毒完成后,要对池塘进行暴晒,待消毒药物的药性全部挥发消失之后再进行注水,投放基肥再放养鱼种。
8 管理检测
为了对池塘进行更好的管理,每天都需要对其进行2~3次巡查,从而及时发现水质变化、水量变化以及鱼类的摄食与生长情况等。要定期对养殖水质进行检测,保证养鱼水质符合国家淡水养鱼的水质标准;及时打捞池塘内残留的草渣及其他杂物,保持养鱼池塘环境清洁干净卫生。要对巡查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