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下)

2017-07-11刘金山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杰作平常心论据

刘金山

【注意事项】

1.作为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论据材料可以是领袖伟人、经典作家、英雄人物的言论和他们的事迹。另外,有些成语、典故也可适当引用,可在使用过程中有的同学不注意,把甲名人说的话写成了乙名人说的,把朝代或国别记错了,都会让人感觉不真实,从而影响材料的说服力。所以平时积累材料时,要把材料的出处记准确,用时才能言之成理,增强说服力。

2.作为论据的材料,要注意针对性。在保证论点正确的前提下,要证明观点就得选择恰当的论据材料,能够准确、有力地证明论点,否则即使材料鲜活、众人皆知也不能选用。论据与论点匹配,才能令人信服。

3.论据的语言,必须严谨、规范。词不达意,似是而非,含混模糊的现象应力求避免。诸如“基本上”“一部分”“主要的”“绝大多数”等对程度、范围的说明和限制的词语,在使用时应注意斟酌,不可随意乱用。

4.叙述时,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还要注意句法灵活、富于变化。有的同学使用长句,不注意变化,让人读来感觉拗口、别别扭扭,这也是应当努力克服的。

【片段示例】

现在常听得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假使像香菱似的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那他还是白读。他读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出“这是不是技巧”的疑问,那他绝学不到什么技巧。要是他自己以为“学到”了一点什么,那也不是真正的学到,而是生吞活剥的模仿,甚至是剽窃。

——茅盾《论“入迷”》

技法点读

作者借用别人的话“多读杰作,学取技巧”作为论点,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例子来从反面论证:要入迷地多读杰作,并且咀嚼消化成为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学到技巧。

秦始皇名政,或作正,秦时称“正月”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诏书引用《尚书》的话“协和万邦”,写成“协和万国”。光武帝名秀,“秀才”改称“茂才”。西晋因为皇帝的祖父叫司马懿,晋人编《三国志》时,把蜀汉的张懿改名为张益;皇帝的伯父叫司马师,当时把京师改称京都、京邑,官名太师改称太宰。隋朝人注《广雅》,改名《博雅》,避隋炀帝杨广之讳。唐高祖的父亲叫李昞,唐人连“丙”字都都不能用,用“景”字代替“丙”字,丙申作景申,丙寅作景寅;唐朝人注释《史记》、《汉书》时引用《世本》,都写作《系本》,因唐太宗名世民。凡此种种,举不胜举。总之,凡与帝王名字相同的人名、地名、官职、书名、物名等等,都得用其他字代替。

——周修强《说“讳”》

技法点读

这段话最后一句是论点,前边列举了八件史实,证明论点是正确可靠的。这就是以事实做论据,作者列举的事实虽多,可由于按着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举例典型,论述过程中富有变化,并没有给人造成堆砌材料的感觉。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所征服的领域越来越多。随着知识“圈”的扩大,圈外的无知世界越来越大。有的难题需要平常心态来解决。美国太空总署曾征求一种太空人使用的超現代化的书写工具,要求必须能在真空环境中使用,必要时能移笔尖向上书写,还要求几乎永远不需要补充墨水或油墨,成本费多少在所不计。全世界知此消息的天才们都为此大动脑筋,只是苦无良策。后来德国人打来电报,上面只有几个字:“试过铅笔吗?”是啊,铅笔太常见、太常用了——便没有去考虑它,而它又确实具备了上述要求。这里平常心又解决了一个科研难题。从生活到生产,从宏观到微观,从伟人到平民,平常心确实有许多奇妙的好处。人,的确是贵在有一种平常心,它可以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平常心境界,是一种和畅、协调、美好的境界。

——许光辉《人生贵有平常心》

技法点读

议论文写作不仅要追求准确、严密,还应追求鲜明、生动,文段采用了故事论证——铅笔良策的轶闻,是平常心发挥了作用,从而准确有力地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论证简洁而严密。同时它也提示我们,平时读书、看报要注意论据素材的积累。

猜你喜欢

杰作平常心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难得的生日礼物
平常心心常平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给女儿的考前须知
平常心
杰作武器公司MPA 6.5BA狙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