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琴弦上的 放歌者

2017-07-11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阎肃江姐

唱红岩,歌蓝天,他一生都在歌唱,他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

党的文艺事业,就是他躬耕一生的“美丽家园”。

他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一个兵,一面旗,一条路,一颗心。

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

做好事先做好人

作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阎肃认为“军队文艺作品要有兵味战味,绝不能变了味”这就是他一直以来奉行的指导思想,为追求兵味战味,他深入边疆哨所,为了创作一个好作品,他夜以继日勤奋拼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我是谁,为了谁?”阎肃的回答是:我是兵,为了兵,我是艺术工作者,必须为艺术而献身。他没有把自己看作是大艺术家,写好的作品总是与战友们反复协商、征求意见,以期充分体现战士们的喜怒哀乐。

阎肃特别爱穿军装,人走到哪里,军装就带到哪里。80岁高龄,仍坚守工作岗位,空政文工团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安排他在家里办公,但他并没有因此忘记自己是一名现役军人,处处以一名军队的文艺战士要求自己。着军装,对阎肃来说,是他对党、对军队忠诚与热爱的真情流露。有了这種发自内心的忠诚与热爱,阎肃便获得了自觉维护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高歌主旋律的不竭动力。

在最后一次得病住进重症监护室之前,阎肃特别对儿子阎宇强调:“不管我遇到什么情况,不准你们跟组织上提一点要求,我把这一生完全彻底地交给组织,组织上已经给予我的太多,我却回报太少。”

素材点拨

要做好事先做好人。人品决定作品,态度决定一切,是阎肃告诫我们的道理,也是事业成功者的秘诀所在。如果没有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坚守,便不能做好、做成任何一件事。

适用话题

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无私奉献、永不满足

“常青树”的活水源

半个多世纪以来,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在艺术界,成就了“常青树”的美名。

1959年,阎肃被空政文工团安排到广东佛山空军某部当兵锻炼。那是一个飞行日,一架架战鹰呼啸着腾空而起,一只只银燕轻盈地落向跑道。傍晚时分,战机陆续归航。但是,阎肃参与保障的那架飞机却没有回来。战友们眼巴巴地瞅着天空,这一场景在晚霞的映衬下,在阎肃眼前呈现出一幅绝美的“盼归图”。当时,阎肃自问自答,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因为心中有一份牵挂;大家为什么要牵挂?因为爱呀!想到这里,阎肃内心激动不已。

当天晚上,阎肃将这种感受付诸笔端——“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首传唱半个世纪的经典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就这样诞生了。

1989年,阎老曾随文化部艺术家采风参观团来渣滓洞。为了创作歌剧《江姐》,亲身感悟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怀,阎肃曾戴上脚镣和手铐,在阴森、恐怖的渣滓洞的黑牢里呆了七天七夜,三餐都吃监狱木桶装的菜糊糊,甚至还坐了老虎凳。在之后的研讨会上阎老强调,为什么现在好作品越来越少,关键就是不深入生活!年轻人必须深入基层,没有七八次是不能动笔的。

素材点拨

有了生活,才有艺术;有了艺术,生活才有美。感人作品的完成,得益于生活中不经意的感动,只有真正深入到生活当中去,才能体会和感受他们最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艺术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体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长期深入生活,才能更全面地表现生活、记录生活,作品才能更感人。

适用话题

拥抱生活、观察生活、艺术的源泉、追求真善美

厚积薄发显精神

阎肃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兴趣广泛,博闻强记,触类旁通,他家有1万多册藏书,涵盖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历史、政治、宗教等领域。阎肃是中国剧协、中国作协、中国音协的老会员,还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会员,自称杂家。阎肃能创作出那么多好作品,与他通晓古今中外的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为搞一台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的晚会,请阎肃写一首“打假歌”。那时,假冒商品最多的是化肥、农药等。阎肃想,我总不能写“化肥是假的,农药是假的,皮鞋是真的”吧。想来想去,他想到川剧《白蛇传》中的“慧眼”,灵光一闪,于是就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妙语。

这首名为《雾里看花》、以“打假歌”名义撰写的歌曲,风靡一时,传唱至今,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说写的是禅机,有的说写的是男情女爱……著名词作家、诗人陈晓光说:《雾里看花》这首歌,好就好在它的不确定性,任何人,不管什么经历、年龄、阶层,受过什么教育,都能在这个作品里获得不同的启迪。

素材点拨

没有鸟儿的翅膀,难道就不能飞翔么?没有鱼儿的身躯,难道就不能畅游么?不!厚积薄发,你能亲吻梦想的天空,更能穿梭渴望的海洋。刘勰说:“积学以储宝。”列宁说:“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可见,渊博的知识都是从点滴积累起来的。不愿从点滴做起的人,纵然有美好的愿望、宏伟的抱负,最终也不过落个虚无缥缈的幻景。

适用话题

积累、底气、坚持不懈、锐意进取

远山近水沐春风

“三十年的春晚,三十年的青歌赛,他出了三十年的金点子,点亮了无数瞬间。”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朱迅说。

阎肃特别偏爱原生态唱法,他说这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声音,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风、民情、民心,是历史真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在阎肃和很多人的力推下,青歌赛终于设立了原生态唱法的专项评比。“我现在还记得,当新疆的刀郎木卡姆、湖北的撒叶儿嗬、贵州的侗族大歌、云南的坡芽歌书在青歌赛唱响的时候,阎老高兴得跟孩子似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第五代江姐的扮演者王莉眼中阎老是这样的:“我在阎老引导下演江姐、学江姐,入了党,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更努力像阎老那样用灵魂塑造艺术。”王莉说,阎老常对我们年轻人说:“不要看你演了多少,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不要看你留下了多少,而要看别人记住了多少。”

排练中的阎老可不都是这样和风细雨。一天,排练《红梅赞》,我觉得自己不管是唱腔还是表演,都把握得很到位,特别是那句‘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处理得更是婉转优美。可是,坐在台下的阎老脸却越拉越长,没等我唱完,就走到台前,大声说:“你觉得你唱得美、演的美就是江姐吗?想想当时的年代,共产党人像你演的这样,能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吗?你唱的不是红梅赞,是英雄风骨!你不是在演戏!你就是江姐!”接下来,阎老亲自示范,唱到动情处,老人家眼睛里闪着泪花。

素材点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培养后辈跃龙门,教导有方多才俊。凭着对工作、对生活乃至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理想、对信念、对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阎肃用严格的标准苛求后辈,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才,在这阳春白雪的滋养下,一代新人正日新月异地脱“贫”致“富”,脱俗致雅,迈向精神文明的新台阶。

适用话题

高标准、责任感、提携后辈、榜样的力量

为主旋律而高歌

1949年,阎肃考入重庆大学,秘密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重庆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学生运动。重庆解放时,阎肃坚定地留了下来,不久,被选调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工作,1953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阎肃说,从我握紧拳头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一生都要做忠诚于党的文艺战士。”

1991年,閻肃接到任务,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向党的70岁生日献礼。此时,恰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作为编剧,阎肃顶住压力,仅用18天就完成创作任务。总政歌剧团原团长、《党的女儿》的作曲者王祖皆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61岁的阎肃3天就写成一场戏,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饱满的政治热情,是完不成任务的。

一段时间,网上泛起戏说历史、恶搞英雄、解构崇高之风,阎肃和40名著名艺术家公开站出来表明态度,联名倡导传承红色经典、大唱时代主旋律、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创作中,79岁高龄的阎肃,又一次担当重任——任文学部主任。

“主旋律如果唱不响,杂音噪音就会有市场!”阎肃以一个艺术家的文化担当和高洁风骨,站在时代潮头,为中国梦、强军梦大声疾呼、放声歌唱。

素材点拨

鲜红的党旗下,立下的是坚定的誓言;真理的长河里,流淌是实践的汗滴。一个人选择了一种理想或信仰就应该志矢不渝。有的人念佛,有的人信教,而阎肃所追求的却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成长才有指引,奋斗才有方向,情操才能高尚。

适用话题

赤胆忠心、乐于奉献、坚定信仰

猜你喜欢

阎肃江姐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认错不能拖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成全
成全
《阎肃人生》里的阎肃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阎肃的“名人”高见
“江姐”大战“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