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地区研学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7-07-11陈晓燕
陈晓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株洲是一座有底蕴、有特色、有灵气的“三老一新”城市。以研学旅游的发展为契机,以旅游带动文化交流为目的,整合全市研学旅游市场,打破传统旅游,为旅游发展增添新的血夜。
2016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意见》中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游更有助于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了解本国文化和乡土乡情,围绕学习和生活开展旅游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研学旅游是一种真正集“游”和“学”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研学旅游概念
研学旅游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暂无统一定论。在研学旅游出现之前更多的是以修学旅游的字眼出现在公众眼前。广义上,研学旅游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求,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开展的文化性质的旅游活动。其主体并不仅仅是学生,可以是任何年龄的人抱着学习求知的目的而进行旅行的人。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狭义上,研学旅行是指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型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活动。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学生一起出游,边玩边学,寓教于乐。
二、株洲研学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游主体以初中生为主
根据多方调查株洲市内多家旅行社了解到,目前株洲的游学市场以初中生为主体,占约60%的比例,其中以初二、初三的学生最多。究其缘由是该年龄段的学生群体,自理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都优于低年龄学生群体,旅行社会设计更多适宜该群体的游学线路。
此外,初中生成为游学主力军,也和家长的观念有关。大部分家长认为,出境游毕竟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孩子太小,学的东西有限。年龄大些,游学效果会更好。
(二)研学旅游产品创新力不足
研学旅游意见国家制定并发布的时间不长,但是在社会上流行已久,特别到了放假,研学旅游市场就以井喷式的爆发。中国研学旅游起步较晚,但市场需求旺盛的,而提供研学旅游服务的机构却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市面上的研学旅游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细细斟酌,不难发现,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产品设计单一,在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上缺乏规范标准,导致重游轻学,游而不精。其二,学校与旅游企业并进行良好沟通,学校开展研学旅游教育缺乏资源,在培养学生知识积累、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所局限,学生各方面能力未得到有效提升。尽管许多的旅游企业顺应潮流,推出一系列名校访问、职业体验、民族民俗等产品,但是实际产生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在进行研学旅游时其参与性、体验性和教育性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组织研学旅游人员配比过低
旅游行业內的普遍认知,只有以学校为主体组织的游学,才有可能遵守《指南》中规定带队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10,即一位老师最多带十名学生。其他机构组织的游学,大部分都只安排了一位导游全程陪同。不过为了保证安全,每次游学团人数会控制在30人以下,在目的地也会安排好协助咨询的人员。并且出于对成本的控制,旅游企业也会降低其研学旅游人员的配比。
作为学校,在研学旅游方面也并未引起重视,更多的是听取旅游企业的意见,对研学旅游的掌控不足,师生配比方面也是简易安排,以班主任为主,任课老师为辅,一班一团队二个老师是普遍现象。
(四)研学旅游中“学”与“游”的尺度难把控
研学旅行应该是学习与游乐并重,即便是再普通的景点参观,也必须是带着探究的眼光、问题的思考进行参观体验。
根据调查得知,在株洲市内目前有旅行社、学校以留学代办机构等形式组织游学。在繁多的游学项目中,有存在“假游学”的陷阱。美其名曰的“游学路线”,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玩,学生在旅游过程中所进行的都是游玩、购物,真正长知识、长见识的却只是远远观望一眼,未做过多安排,整个行程下来,学生只知游的乐趣,不识学的韵味。
(五)研学旅游安全问题堪忧
研学旅游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十分有益,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求知、冶趣、释压等方面的需求。但是旅游过程中的交通条件、食品卫生、旅游消费欺诈等安全因素增多,安全问题萦绕整个旅游行程。
(六)研学旅游产品设计参与人员单一
根据株洲各大旅行社的调查显示,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基本由旅游企业承担,经由学校考察同意来完成。社会各界拥有优势资源的并未参与其中,旅游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对研学旅游的教育把控不足,对研学旅游的公益性不做考虑,种种原因,勢必影响研学旅游产品的质量。
三、研学旅游发展对策
(一)研学主体
应从校内延伸到社会。传统的修学旅游群体主要是学生,现在的研学旅游市场已出现变化: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加快,社会各层次的人尤其是中高层人士,有了更加紧迫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当研学和旅游合二为一,在学习知识基础上的修身养性成为休闲旅游时代更为普遍需求,特别是“修养”之旅,成为研学旅游的一种贵族化体验。因而,研学旅游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学生延伸到社会公众成为发展趋势。
(二)研学创新
1.从研学产品入手——由死到活
现在大部分的景区研学旅游产品较少,且多以说教、展示型产品为主,同时辅之以一些较为先进的科技手段,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不足。未来的研学旅游产品应该是要把“死”转化为“活”,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层析做出个性化设计,结合现代旅游的体验性,使研学产品中的知识体系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和时尚化,让呆板的书本知识灵动起来。
2.从研学项目入手——项目变产业
研学项目看似体系庞杂,但分散性极大,目前并未出现某一景区或区域单纯以研学旅游为主。作为研学项目的代表如研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也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且开放时间无法协调一致,势必影响研学旅游活动相关配套的饮食、购物、住宿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想构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成奢想。要发展研学旅游,可以将研学项目变成研学产业来做,综合研学项目,打造产业链,带动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形成市场竞争力。
3.从研学内容入手——研学拓展转素质培养
应把知识研习拓展为素质培育。就研学内容来看,已出现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众多研学主题。这些内容,在形式上应注重落地性,即与研学旅行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等紧密结合,以智慧旅游的思维去引导游客,抓住游客兴趣点,提高游客参与性,使旅游体验直观化;在行为导向上,需要在研学旅程中加入人文关怀,寓学于游,把研学旅行纳入社会综合素质教育范畴。
(三)研学配比
在研学旅游师生配比方面,应加强政府监管,督促市场规范化操作。
(四)研学方式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好的成长在路上。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研学是目的。把“游学合一”提升为“行知合一”。研学旅游易走极端,“游”与“学”往往顾此失彼,游学失衡,其结果是游也不爽、学也不成。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经很好地诠释了研学旅游的方法途径,所谓研学旅游就是抽出时间,换个空间,以旅行的方式学习体验古今中外的自然人文知识,并通过这个过程感悟生活,提升自我,修养操行。据此理解,“游学合一”只是初级阶段,“知行合一”才是现代研学旅游的终极目的。
(五)研学组织
研学旅游的组织不应仅包括旅游企业和学习,还应鼓励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应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公益组织等的积极主动性,利用各自优势来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旅游活动。集结多方力量,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研学旅游教育体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让高校专业旅游教师参与研学产品设计,使旅游专业设计融合教育的更紧密,充分发挥研学产品的教育功能。
(六)研学安全
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开展研学旅行,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这些必须得做,但学校也在想办法最大限度的规避安全风险。对此《意见》也要求各地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同时旅游、交通、公安、食药等部门要各司其责,分别对研学旅行开展涉及的企业,交通工具住宿餐饮等公共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为研学活动开展提供全面可靠的安全保障。
四、结语
近年来,全国各地研学旅游市场红红火火开展的过程中显现出许多问题。首先,研学旅游市场供不应求。其次,研學旅游产品创新力不足,产品单一。最后,研学旅游产品教育功能不足,存在“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现象,使研学旅行“体验多样性文化”的目的成为空谈。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这意味着,研学旅行将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由市场“混战”走向规范化。研学旅游市场的规范化还需要政府、学校、旅游行业相互协调,共谋发展。株洲各大旅游企业应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研学旅游。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2.株洲市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