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日常文化现象看高考文化史试题

2017-07-11抚顺市第二中学关茂林

辽宁招生考试 2017年11期
关键词:济公许仙文化

抚顺市第二中学 关茂林

2016年教育部明确高考命题要求: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重点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高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从未间断,而且试题就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相关考查,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鼓舞他们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下面将列举几道高考试题,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一、汉字文化

2016年高考题第24题,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任继愈先生指出:汉字问题,不只是文字学的课题,而是关系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全局性课题。几千年来,汉字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统一方面,功莫大焉。汉字文化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

随着文化的普及,有几个人不认识汉字呢?有几个人不知道书法呢?世界上又有多少人不知道汉字呢?汉字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工具,经历了7000多年的发展,到如今,已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和篆刻艺术。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它经历了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秦统一的“书同文字”小篆,再到隶书,体现了它的实用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隋唐时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宋代书法提倡“有意无法”,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而中国印章的刻制,常用汉字篆体入印,从秦汉印看各有特点,到明中叶以后,篆刻发展成为与书法、绘画一起相得益彰的姊妹艺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将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融为一体,体现了现代文化艺术的新水平。

文字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当时政治、经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是社会时代发展变化在文化上的反应。现在的学生有一大批从小专门学习书法,学习国画,有很多懂得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艺术标准。如果能在学习书法、绘画的过程中,再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将历史中的社会现象融入书法艺术中去,使书法艺术更丰富,更有艺术情境,更能体现社会需求,形成以汉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就能满足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

二、京剧脸谱

2013年高考题第28题,“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的人物脸谱,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原始宗教歌舞“傩”戏,春秋战国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唐代宫廷的“梨园”,宋代瓦舍、南戏,元代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相继进京城献艺,他们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熏陶浸染、吸收融合,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从脸谱到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小小舞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它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教材为我们展示了《同光十三绝》的图片,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还展示了《京剧脸谱》邮票,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以表现其或粗犷豪放或阴险毒辣等不同性格,而脸谱也是社会意识在艺术家手中的反映,对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再现,本质上反映的是社会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需求。

除京剧外,因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不同,还形成了其他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如越剧、黄梅戏、豫剧、粤剧、评剧等。地方戏有360多种,可以说通过京剧脸谱的考查,背后渗透的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的考查,也不只是一个考点,考查的是艺术背后丰富的社会内涵,是中国各个时期文明的发展程度,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集中体现。

三、民间传说

2012年高考题第25题,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民间传说是很多民族文学、戏曲的来源,是很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民间传说的考查,渗透的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人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考查,它寓意的是当时社会的历史观念,是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剖析或褒贬。而中国的民间传说文化更为丰富,他们成为古代戏曲、近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现列举以下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清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 “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据载:“金山嘉祐禅寺”创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应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故事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麟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2.济公济世: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中国汉族民间口头文学,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汉族民间故事,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据调查,现存于天台地区汉族民间的济公传说有数百种。这些传说以济公生平经历为主线,内容广泛涉及济公身世、童年生活、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等方面。其中《飞来峰》《卖狗肉》《斗蟋蟀》等段目已成为经典。济公传说依存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节的神奇性;体现了历史上的禅宗思想和罗汉信仰,具有文化的继承性;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内容的多样性;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人民很喜欢济公,因为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汉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济公传说已成为汉族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素材,在小说、书画、雕塑、影视等领域都有生动体现。同时,济公传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深深地印刻在民众的心里,对推进当代道德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生存的历史环境已经改变,原生态的济公传说现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拯救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使济公传说的影响力不断提高。1986年电视连续剧《济公》的播放,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和喜爱,在国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2006年济公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美丽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作为成语可解释为: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另有相关传说和故事的介绍,以及同名戏剧、电视剧等。另外,还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传说。所以,这一天被称为七夕、七夕节、乞巧节、少女节或女儿节,现代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另有同名黄梅戏电影、电视连续剧等。

4.梁祝传说: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茱丽叶》齐名。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最初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求学,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5.孟姜女传说: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另有同名的民歌、电视剧和越剧《孟姜女》。

这些传说地域性很强,如杭州,说明这个地区以前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背景有丰富的内涵,文化上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在社会进步变化的过程中,期望社会为人们的理想提供帮助,反映人们的社会价值,体现人们的爱憎精神,对于今天我们辩证是非曲直有深远意义。

四、节假日

2015年高考题第41题,材料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节假日既是人们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当今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标准以后,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高质量要求。自2000年开始,人们的社会生活多了一项福利,那就是假日增多和享受长假。从以前的几个短期假日发展到了多个假日,而且假期有的长到一周时间,节假日这个新的文化步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中国的节假日无非有几种:一是纪念日,如“五一”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二是传统假日,如农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是现代假日,如元旦。高考试题考查了中国近几年的节假日数量的变化,把我们现在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拿出来,反映了现代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背后的深层社会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它是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物质更丰富,劳动效率更高,收益更多,在吃穿用的基础解决得非常好的条件下,有时间享受精神生活,外出旅游、度假、休闲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需要有合理合法的时间安排,这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国家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节假日法定时间,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可以说是社会经济的腾飞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巨变。人们不仅享受节假日,还要享受繁华的城市,快速舒适的交通,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享受着时尚的国家文化和世界文化。

从几个例题我们看到,日常的文化并不偏也不怪,更不难,只是我们平时不太注意而已。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吸收身边的生活信息,增长阅历,积累知识,就能应对高考试题;阅读教材,活用教材,不拘泥教材,就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猜你喜欢

济公许仙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发胖也有好处
谁远谁近?
济公传
济公传
济公传
许仙人
处暑
千年等一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