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国时期紫砂“折肩壶”考析

2017-07-10徐新良

江苏陶瓷 2017年3期
关键词:陶刻紫砂

徐新良

摘 要 陶刻既是紫砂壶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也是紫砂工艺一绝。宜兴紫砂泥细而不腻、泽而不耀,又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壶的制作者运用各种陶刻刀法在紫砂陶上进行刻绘,同时各种点、线、面的处理方法深谙于心,从而创作出集文学、绘画、书法、金石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大大丰富了紫砂壶的外形美、艺术美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折肩壶;陶刻;清末民国

谈紫砂陶刻,不能不说起文人壶。关于紫砂文人壶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正面理解应该是文人自创壶式,由自己操刀,或请同道好友以书画陶刻;另一种就是文人在名家所制的壶上撰铭、刻文、镌画。这样制作出来的紫砂壶,把诗词、书画、金石与造型等艺术形式融为一炉,各种传统艺术与壶艺结合,相得益彰,开创了一种成熟、独特的紫砂壶艺术风格。

对紫砂壶艺术赋予文人味,不但普遍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而且把壶器与陶刻相结合,将紫砂壶艺术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更多茶客们的肯定与欣赏,使得紫砂文化的传承更接地气,也有了更顽强的生命力。这款清末民国时期紫砂“折肩壶”就是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制壶艺人范静安、陶刻艺人南林两人共同完成的杰作(见图1)。

1 紫砂“折肩壶”的造型特点

这款紫砂“折肩壶”的整体壶形简洁雅致,线条明快,工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壶器圆中带方,束颈,壶身肩部起棱折转,同时把壶身分为上下两部份,上半部份顶部与壶盖口沿起厚棱包边,上下吻合无缝,圆扁壶钮稳坐弧形圆盖,直流微微弯曲缩口,壶把上粗下细,有实有虚;下半部份带明足,正面刻绘以诗词,走刀老练,风格豪放;反面刻绘以花草,颇为雅致;此壶整体稳重大方,细节处理到位,制壶工艺老练,刻绘尤精,可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器。

2 紫砂“折肩壶”的制作者考析

紫砂“折肩壶”由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制壶艺人范静安制作,壶盖钤“静安”印,壶底钤“范庄农家”章。范静安为宜兴西望墟乡间艺人,此人技艺高超,所制茗壶精美。而紫砂“折肩壶”的陶刻内容为清末民初的陶刻家南林独立完成,南林为宜兴城南人,原名韩泰。韩泰出生于碑刻世家,上中学时,韩泰就有机会接触当时宜兴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卢兰芳、紫砂实业家胡汉文等人。长期的耳濡目染,使韩泰对陶刻产生了濃厚的兴趣,并从小开始学习刻绘。民国初年,韩泰被艺古斋的紫砂实业家赵松亭聘为紫砂陶刻技师,他发挥了碑刻的特点,将钟鼓文、篆文、金文以及青铜器上的纹饰巧妙地运用在紫砂陶刻上。他的陶刻作品古色古香,深受客户的喜爱,这款陶刻作品紫砂“折肩壶”笔力雄健、刀法老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 紫砂“折肩壶”的文人合作制壶艺术

紫砂“折肩壶”是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制壶艺人范静安和陶刻家南林两人的“合璧”之作,使陶刻艺术精神得到了升华。文人推崇审美追求、人文理想,文人眼里的意境与文化内涵往往独特且具有艺术美感;而工匠则坚守执着,工匠们追求精益求精、卓越的品质与功能的拓展。制壶人与陶刻家的联手合作,可以称得上是工匠精神与文人精神的精彩展示与经典演绎了。在中国紫砂壶艺史上,不乏范静安和南林这样的合作者,他们分别是文人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化身与践行者。

4 小 结

紫砂陶刻是通过以刀代笔的方法来表现紫砂艺术的,紫砂艺人的审美取向和个性往往决定了作品的风格特征。自古以来,紫砂陶刻工艺在工艺美术范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紫砂陶刻的形成随着紫砂陶的历史,一代一代的艺人在长期实践中创作、探讨以及传承,从而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紫砂陶刻的表现内容虽然丰富,归根结底还是以传统中国书画为题材,这也符合炎黄子孙的欣赏追求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紫砂“折肩壶”之所以这样珍贵,流传于世,秘密就在于中国陶刻艺术有它独特的文化和金石味语言艺术。

参 考 文 献

[1]蒋敖生,任惠芬.浅谈宜兴紫砂陶刻[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6(03):34-35.

[2]曹敏.浅谈对紫砂陶刻的认识[J].市场周刊.2012(02):115.

猜你喜欢

陶刻紫砂
浅析紫砂“将军壶”的形韵气质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浅谈紫砂陶刻的刀法
漫谈紫砂陶刻装饰艺术
现代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浅谈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
《读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