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园?荒原?
2017-07-10卢裕
摘 要:在其代表作《巨大的收音机》中,约翰·奇弗运用了失乐园的隐喻模式,告诉读者乐园从来都不曾存在过。美国的中产阶级长期以来只是生活在具有欺骗性的伊甸园里,当笼罩生活的迷雾被吹散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住在令人痛苦绝望的荒原之上。
关键词:神话隐喻模式;失乐园;荒原
作者简介:卢裕(1981.5-),汉,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一
约翰·奇弗的文学创作致力于描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尤其是新英格兰和纽约地区白人中产阶级的生活,并不断的从中挖掘出生动的故事和深邃的哲理。《巨大的收音机》作为奇弗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之一,曾被评论者们从各个角度评述与解析。而本文拟从约翰·奇弗在《巨大的收音机》中以失乐园神话为隐喻模式的应用进行解读,使它的隐喻含义在看似自行消解的同时又赋有极为丰富的意义,并最终揭露出20世纪中期,美国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是生活在“荒原”之上这一主题。
所谓的神话隐喻模式是指“整部小说的中心框架以某种神话隐喻的形式展开,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主题构思,或者描绘了主要人物的基本个性,它是指用隐喻的方式结构来写人物事件,在表层意思下寓含深层的主题意旨。”(虞建华,2000:281)
《巨大的收音机》这篇故事中,隐喻应用的最大特点就是通篇文章以失乐园神话的隐喻为基本骨架展开,反映出奇弗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伊甸园的幸福、孩子般天真沉沦到成人知识的混乱与痛苦之中”(王守仁,2004:127)。或者更确切地说,伊甸园在奇弗的这篇小说中从来都不曾真正的存在过,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只是最终拨开了乐园的迷雾,看到了让他们感到震惊和绝望的“荒原”。
二
纽约的一座公寓大楼里,主人公韦斯科特夫妇一家人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体面、富裕而文雅。他们周围的邻居和他们的差别不大。这些中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们生活在伊甸园般的迷雾中,自我满足,平静无波。
但“蛇”来了。当原来的那台收音机坏了以后,喜爱收听高雅音乐的韦斯科特夫妇将一台巨大的、可以收听左邻右舍的谈话的收音机带入了他们的生活。当妻子艾琳打开收音机时,巨大的噪音“将房间里的一个陶瓷饰品从桌上震落到了地上。”(约翰·契弗,1992:187)这暗示着这台收音机不仅要打碎艾琳喜爱的饰品,更要撕碎艾琳所沉迷的幸福生活的伪装。
接下来,约翰·.奇弗重述了亚当和夏娃“堕落”的故事。在一次播放肖邦的乐曲时,收音机里突然传出男女的对话,后来艾琳才发现这台看似丑陋的收音机竟能收到邻居们在家里的谈话。慢慢的艾琳对偷听他人的隐私上了瘾。
个人隐私在西方社会中就如同一枚禁果,是不容在西方中产阶级社会道德规范这位上帝的统治下被偷吃(偷听)的。在第一次艾琳发现那台巨大丑陋的收音机能收到左邻右舍的对话后,她可以选择听或是不听。可艾琳经受不住诱惑,贪婪地吞噬了那枚禁果。她不仅在继续偷听邻居的私生活,而且还上了瘾,欲罢不能。夏娃,堕落了。然而,违反了上帝,惩罚是不可避免的。她与丈夫间的矛盾开始产生,而天真和单纯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了。乐园,失去了。
三
直到最后一个片段前,整个故事一直是按照失乐园的模式进行着,可是在结尾处丈夫吉姆的一席话却将前文完全消解颠覆,对整个“失乐园”进行了大大的讽刺。
“你怎么一夜之间变得那么虔诚了?什么东西一夜之间把你变成了修女?你把你妈的首饰偷走了,原给你妹妹的一份你一分也没给。葛瑞斯·霍兰德一生的痛苦是你造成的,当你去打胎时你的虔诚和贞洁哪里去了? ……”(199)
原来,艾琳从来都不是夏娃,她自私、贪婪、虚伪、残忍、麻木,与她偷听的那些人别无二致;巨大的收音机没有引诱她堕落,只是将她优雅的伪装撕碎,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那伊甸园般的幸福生活只是一只炫彩美丽的肥皂泡,破碎后露出的是一片令人绝望的荒原。在故事开头,韦斯科特一家似乎经济状况良好——佣人、聚会、音乐会;可是“疲惫”这个词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了吉姆身上。最终,吉姆不得不坦白,“我为钱愁得要命,我对将来毫无把握。”(199)这些上世纪50年代左右的美国中产阶级们并没有表面那么风光,他们并非住在衣食无忧的乐园里,而是住在物质(钱)的荒原中。
他们不仅住在物质的荒原上,也生活在道德和精神的荒原中。艾琳与吉姆的婚姻开始看起来非常美满充实——他们相爱,有共同爱好,时常和朋友聚会。但实际上,他们生活在假象中:作为恩爱夫妻,艾琳竟没察觉到吉姆在为钱发愁;而吉姆也只是一味责怪妻子,却未发现妻子精神生活的空虚。因此烦恼的丈夫和空虚的妻子,这一对结婚九年,有两个孩子的夫妻貌似亲密实则疏远,他们之间缺乏沟通、相互隔离,他们处于道德与情感的荒原之中。
結语:
约翰·奇弗不愧为当代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善于从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中发掘人物行为的动机,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康生活中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道德观念以及人生哲理等。《巨大的收音机》在此就最具代表性。奇弗在这个故事里运用了伊甸园的隐喻模式,却告诉读者伊甸园并不存在。美国的中产阶级长期以来只是生活在具有欺骗性的伊甸园里,当笼罩生活的迷雾被吹撒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住在令人痛苦绝望的荒原之上。
参考文献:
[1]虞建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守仁. 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约翰·契弗.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M]. 潘绍中注释.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4]马建军编. 英语短篇小说选读[M]. 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朱立元主编.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