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转型
2017-07-10缪舒舒
摘 要: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在近代民族主义的社会思潮中受到了极大地影响。随着民族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断深入,使得中国近代文学发生了现代转型,而这种转型又通过文学观念、传统和主题表现出来。
关键词:民族主义;近代文学;影响
作者简介:缪舒舒(1991-),女,汉族,江苏南通人,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专门史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1
作为中国近代主要社会思潮之一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广义上的意识形态,不仅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民族主义内涵
“民族主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最早是140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召开的题为“波西米亚和波西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济哲学”辩论会上提出的。此后这一名词逐渐被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所采用。
对于民族主义的定义,个人比较倾向于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一书中的总结:民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本民族至高无上的忠诚和热爱,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以及在这种理论政策指导或影响下的追求、维护本民族生存和发展权益的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1]由此看来,在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早已存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以“夷夏”观念为核心内容,包含了统治者的“大一统”观,是一种以我为核心的带有本民族优越感的观念,如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亡国与亡天下”的言论。然而,随着近代西方以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传统的民族主义开始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民族主义。当时的人在使用民族主义这一概念时就已经注意到民族主义与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大力提倡。与此同时,在文学领域,由于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也展现出新的形态。
二、民族主义影响下近代文学现代转型的表现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作为中国近代的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民族主义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并主要体现在观念、传统、主题等方面。[2]
(一)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是以文学为载体,以文字影响大众观念。就文学观念而言,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观念——“文以载道”开始转向启蒙文学。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观念中,文学是宣扬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的,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随之“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成为正统的文艺观,如荀子就有“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艺观;而在民族主义影响下,文学体现出输入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和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新的价值观、追寻文学本身的审美,如王国维便提倡“审美自治”。在此情形下,文学充当了塑造国民品格、振奋民族精神的有力武器,启蒙文学观由此取代了“文以载道”,成为主导的文学观念。[3]
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近代文学现代转型的第一步,也是近代文学在后来取得重大发展的基础之一。
(二)文学传统
文学传统的转变主要是以古为法转至吸收异域文学,不断创新。
在传统文学领域中,文学虽说也会吸收异族文化,但更多的却是在国人的厚古薄今和过度的文化优越感下,传统文学拘泥于估定的模式,间或有文人的革新,大多数都是效仿古法,如韩愈的古文运动等。[4]这让传统文学呈现出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后期八股文德流行,让传统文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随着民族主义的不断深入,“新民”运动的开展,各种西方科学知识与社会学说纷纷涌进,特别是一些小说的翻译,如《茶花女》、《黑人吁天录》,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开拓了文学的新领域,丰富了文人的思维,出现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在此种影响下,中国文学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异域文学的传入为中国近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让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三)文学主题
中国古代社会家国一体,并视朝廷为国家,因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爱国与忠君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连素有浪漫主义情怀著称的诗仙李白亦不能免于此,他的《永王东巡歌(十一)》中便有“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庭”,而像辛弃疾、陆游这样的爱国主义诗人,其篇章内容更是如此。[5]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传播使得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观念在社会中出现并深入人心,由此文学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时期,表达推翻专制、伸张民权的文章开始出现并流行,如梁启超写了《自由书》等。在所有文学主题中,受民族主义影响最大的是女性文学,它深刻关注妇女生活、权力,强调男女平等,因而出现了许多表达妇女解放的作品,如长篇小说《黄绣球》、散文《敬告姐妹们》等。这种变化,让近代文学的主题多样,在近代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现代转型,主要在观念、传统、主题方面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是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特别是民族主义理论下“新民”运动的开展,让文学的现代转型加剧,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终形成。虽然近现代文学是新旧杂糅的,但是民族主义为文学的转变带来了曙光。
注释:
[1]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3页。
[2]王学振:《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晴至民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3]王学振:《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晴至民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4]王学振:《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晴至民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
[5]王學振:《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晴至民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