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石也能成金

2017-07-10高梅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语文

高梅

摘 要:好的课前导入设计,能紧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能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走进语文世界,有春风化雨之妙。课程性质的表述,强调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单一的强调工具性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更不能只强调人文性而不注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关键词:语文;导入设计;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154-01

2017年4月25日至4月27日,我有幸到贵州安顺八小参加了省第六届小学语文优质课观课活动,也有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把脉律动前奏,妙不可言

课前导入就如同一首歌的前奏,能使唱歌的人对整首歌的旋律有个初步的感知。

本次活动中,有的老师课前导入设计巧妙,值得借鉴。如:都匀四小颜金松老师执教《舟过安仁》,导入设计是这样的:

1、观看《诗词大会》视频,要求学生说自己印象深刻的环节。2、模仿《诗词大会》设计看图猜诗句活动。所选诗句皆是描写乡村儿童生活的(牧童骑黄牛,儿童急走追黄蝶,忙趁东风放纸鸢)3、师总结谈话:古代的孩子“骑黄牛”“捕鸣蝉”“追黄蝶”“放纸鸢”,无忧无虑。童年生活多好啊!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舟过安仁》。

我们认为,导入新课的设计,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文章的体裁不同,导入设计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导入设计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新课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三分钟左右最好。

要想课前导入设计得恰当,就得关注文本解读。

二、追寻语文本真,悟道前行

本次观摩的课是“阅读教学课型”,看得出来,执教的老师都在“读”上下功夫、做文章。有些课的“读”注重方法渗透,让人耳目一新。

从听学校的童本研讨课到全省的优质课,我总有个感触——几乎所有的课文讲读,执教老师最后都无一例外要总结一个中心思想板书出来。而且似乎整节课的设计也都是为了引出最后这个中心。值?还是不值?

不得不反思我本期所执教的《桂林山水》一课,备课时我想了很多。这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例文,几十年来一直选编在小学课本里。可以说。在我读小学之前它就是一篇精读课文了,直到今天我都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课文的层次很清楚,我读小学时老师就引导我们把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抓出来死死记住。而且我敢断定,之后的每一位语文老师也都是如此教学。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信息时代的孩子,光抓那几个字有用吗?课文入选教材几十年,难道就是为了说桂林山水的特点吗?不!肯定有不一样的东西!小时候读了《桂林山水》,《趵突泉》等课文,心中充满无尽的向往而不能亲眼目睹,只好收藏印有这些风景的明信片;去年暑假陪女儿旅游,我执意要去山东,就是想看一眼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否如文中所描绘,想登泰山,体验一把“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把目标落实到语用训练上——重视学生的感情朗读,学习排比句并仿写,学习“写具体”的方法,快速背诵第二自然段。由于时间仓促,没有认真推敲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疏漏。甚至因为只选则“漓江水”这部分来学,让听课老师感到似乎是时间把握不当,课没上完没有完整印象。但是在语用训练方面还是体现出我坚持的“一节课落实一个训练点”的理念。

我想,语文老师要时刻念叨“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忘初心,一课一个训练点,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

三、拒作秀表演,奏生命华章

在安顺听课时,一位老师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从学生在课中的表现来看,这一课肯定已经学过了。但是参赛的老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把自己的教学环节走完。在总结课文的时候,老师出示要求:说说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先帮助别人……最后老师的总结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要“互相帮助”。

我很不赞同这位老师的总结。这篇文章写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几十年以后重回德国的感悟。是对德国这个民族的赞美。一个民族的特点仅仅表现为“互相帮助”吗?季老先生通过描写德国人的花是朝外开这一现象,赞美德国这个民族潜意识中“为他人着想”这一文化特色。所以老师不应该仅停留于“帮助”这个层面,而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作更深一层的挖掘。挖掘出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中指引学生如何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老师都是这样,如何去教育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人!大概也只是空洞的说教罢了!或者也只能像这位执教的老师一样仅停留于“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这样一个势利的层面。生活中,这样的场面司空见惯——挤公交、翻护栏闯红灯……与“让花朝外开”的德国民族相比,我们这个民族某些时候无意识中所表现出的这种自私自利的劣根无不叫人叹息!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依靠一代又一代的人内心自发醒悟,从点滴小事改变。语文的“人文性”就应该在导引学生行为方面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正确、合理。

四、有的放矢,庖丁解牛

一篇课文,训练点是多方面的。找训练点,要坚持“四不教”的原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学生自学能懂的不教,教了暂时也不懂的不教,某个内容整合到其他课文中去教会更好的不教。如《陶罐和铁罐》,选择文中的对话作为语言学习的内容,其它可以不教;《桥》写作特色鲜明,以品读为重点,一品人物的细节描写,感悟老支书的高大形象;二品环境描写,体会环境的渲染烘托作用;三品结尾的设置悬念,体会“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妙处。其它内容可以不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难点在于读顺描写王熙凤穿着的句子,重在悟人物語言描写的味道,其它可以不教。

删繁就简,大道至简。因此,老师要“深、细、透、全”地设计导入及解读教材。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教育部, 2001年7月颁发

[2] 江 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