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尽意,咬文嚼字
2017-07-10徐乐平
徐乐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76-0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修改语段的思维方式,判断修改着笔处。
2.激活学生现有词汇,咬文嚼字,口语化表达书面化,提高写作水平。
3.竞争激励,提高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判断修改着笔处。
【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竞争激勵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布置任务,与学生共同完成例1。
一、导入
同学们觉得自己在期中考中写的考场作文好吗?
明确:考试时间紧张,匆匆落笔,总有不尽人意之处。这节课,我们共同修改几个作文
片段。
二、布置任务,分析任务。
(一)教师下发任务书。共同完成例1。
例1:学生考场作文片段: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在班级里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从没参加过任何活动,从而使我变得很胆小。但是在六年级新转来了一个班主任,她是一个很阳光的人,总是把笑容带在脸上,有她在的地方总是很热闹。
1.要修改这个语段,如何入手?
明确:先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再关注形容词、动词的运用。另外,尽可能的用上一些常用修辞,如比喻、排比等。最后,注意紧扣话题。
三、完成例1
1.同学们独立修改。
2.展示评价。
明确评价角度:1. 言而尽意,用词准确 2.表达生动形象 3.符合话题 4.书写端正
教学实录
一、明确修改思路
师:我们先看任务书上的例1这个语段。
例1:学生考场作文片段: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在班级里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从没
参加过任何活动,从而使我变得很胆小。但是在六年级新转来了一个班主任,她是一个很阳光的人,总是把笑容带在脸上,有她在的地方总是很热闹。
师:我们要修改这个语段,如何入手?
生1:修改字词。
师:比如说,可以修改哪些词?
生1:我觉得可以把“总是把笑容带在脸上”改成“满面笑容”。
师:我们先不评价改得好不好,她为我们修改语段提供了一个思路。我们可以先判断作
者想表达什么,再考虑是否可以换种表达形式,可以脱胎换骨,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那我们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她是一个很阳光的人,笑起来给人一种暖暖的
感觉。她的嘴角始终保持一道美丽的弧线。
师:大家的思维十分活跃,非常棒。修改语段最怕被原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禁锢思维,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可以在原句上动小手术,如学生1讲的修改个别词语,也可以大改动,只要言而尽意,准确表达,并努力比原作者写得更生动些,便是成功的修改。要想形象生动,我们还可以添加什么“调料”,让句子更生动,更精彩?
生:运用一些修辞。如比喻、排比等。
师:我们小结一下,修改语段,我们要先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再关注词语的运用。另外,尽可能的用上一些常用修辞,如比喻、排比等。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我们是话题作文,还要注意紧扣话题。
二、修改例1
1、同学们独立修改。2.展示,评价。
明确评价角度:1.言而尽意,用词准确 2.表达生动形象 3.符合话题 4.书写端正
生1评价:“一粒尘埃”写得好,运用比喻,语言简练而形象生动。
生2评价:“灰色”一词用得很好,另外将老师比作“画家”,改变了我生活“灰暗”的
局面,不过我觉得改成“她像一位画家,用她的笑容为我的生活带来五颜六色”这样写更好。
师:优点说得到位,缺点还有吗?
生3:涂改太多,卷面不够整洁。
师:写作时可以在草稿纸上写个大概的思路,再誊写到试卷上。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位同学的作品。
生:“格格不入”用得不错。
师:我觉得意思用到位了,但使用得不够恰当。句式结构上,可以如何调整?
生:我与校园生活格格不入,似乎通顺些。
师:句子主要说的对象是谁?
生(齐答):是“我”。
师:对,写文章一定要注意主语一致,不要随意切换主语。再看这篇,大家来点评。
生:“沉默寡言”用得好。
师:可见同一句话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表达,写作时注意咬文嚼字,定能写出好词好句。
课例点评
评改,剖析时,带领学生按照讲评依据进行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致掌握了修改方法,然后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同时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修改遗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2、分组修改,集思广益
学生自评完后,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包括作文写作能力优、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修改时,先有一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余同学听,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分析修改,全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摆优点,评不足,提出修改、补充的意见。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与老师商量,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对本组修改的情况进行介绍交流。以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推荐本组的优秀习作张贴在班内的“学习园地”中,这样,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的信任与鼓励中,愉快地完成作文修改,对作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师生同评,有机结合
学生自改互批后再交到老师手中的作文变得好很多,教师在批改过程中不仅要看学生的作文写得如何,还要看学生修改得是否得当。准确的评价,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不准确的评价,教师要进行客观的分析、点拨。通过好文共赏或差文共析,每个人都有机会共同发现别人的优点或缺点。一学期结束后,将这些好的习作出版在《班刊》里。或者鼓励他们向报刊、杂志投稿。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了学生写作、评改的兴趣。今后将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写好每一篇文章。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中习作的荒漠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绿化,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能吃透大纲的精神,认知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的作文给予正确、客观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心灵的体会,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愿农村小学习作评价春风化雨,生机勃勃。
参考资料:
[1] 张 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